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大班区角活动方案(优秀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大班区角活动方案(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大班区角活动方案
一、活动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个下雨天,王逸突然跑来告诉我,“老师,贺扬在踩雨,他还把水溅到了我的身上。”我连忙跑出去,发现贺扬还在踩水塘,边上的小朋友看到了我,“贺扬,老师要批评你啦”,可贺扬却一边看我,一边还在玩雨。看到小朋友对雨这么感兴趣,我想到这一阶段我们一直在围绕“春天的故事”开展活动,就问幼儿,“春天里还有哪些故事,”有的小朋友就说:“还有下雨天的故事。”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而且关于“雨”也蕴含着许多教育价值,我们想应该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根据纲要提出的“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原则,充分挖掘教育的'价值,于是,我们师生共同产生了“雨”这一主题性区角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选区角、自选合作伙伴玩有关雨的游戏,使幼儿已有零星知识经验得到提升和拓展。
二、活动内容:主题性区角活动―雨
活动目标:
1、能自选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进行区角游戏活动。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形式,感知雨、表现雨,培养幼儿大胆表现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3、与同伴分享参加区角活动的快乐,并在自我评价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分区目标:
1.动手区(雨具加工厂)
一级目标:幼儿能收集并自选喜欢的废旧材料(一次性桌布、购物塑料袋、米袋、防水布等)制作各种各样的雨具;
二级目标:能大胆运用各种辅助材料、采用多种手段(绘画、手工)对制作好的雨具进行装饰;
三级目标:与同伴能友好合作、相互帮助,制作与众不同的雨具,并结伴表演。
2.设计区(七彩染坊)(本周重点指导内容:扎染伞面)
一级目标:初步掌握用各色颜料扎染宣纸伞面的技能;
二级目标:掌握协调配色的规律,在活动中能注意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级目标:乐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构思、设计过程及活动中快乐的情感体验。
3.气象区(小小气象员):
一级目标:学习做个小小气象员,向大家报告今天的天气预报;
二级目标:会做气象记录,并能向同伴介绍自己做的气象记录;
三级目标:了解下雨天动植物变化的一些情况,并能用响亮的声音、用气象预报的形式介绍给观众。
4.语言区(娃娃读画和雨天的故事)
一级目标:能看图点字,认读有关“雨”的诗歌;
二级目标:能以拉线画方式表现下雨的情节,并尝试讲述。将自制图片、字卡替换进诗歌,对诗歌进行创编,并有表情地进行朗诵、表演,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三级目标:幼儿能大胆做小老师,会教同伴讲述自己和爸爸妈妈编的图书,并尝试表演。
5.音乐区(小雨点在唱歌)
一级目标:会唱“春雨沙沙”“小小雨点”等歌曲;
二级目标:能自选小雨点的节奏卡编排节奏型并进行打击乐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
三级目标:尝试用自己收集的废旧物品(蚌壳、酸奶瓶、易拉罐等)制作打击乐器并进行演奏活动,体验创作、合作演奏的乐趣。
6.科学区(小雨点旅行记)
一级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图片,了解小雨滴的形成过程;
二级目标:仔细观察、思考,尝试用各种工具测量并记录雨量;
三级目标:尝试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小雨滴旅行记,并向同伴及老师介绍。
活动准备:
1、知识
准备:活动前让幼儿看雨、玩雨、感知雨、讨论雨等,在前阶段系列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知识经验。
2、环境创设: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雨衣、雨伞、雨披等材料,并将其布置在活动室内。
3、活动区域创设
(1)气象区:气象记录板、气象广播台,幼儿前阶段记录的各种气象图及笔、记录纸、有关标记图、话筒。
(2)动手区:各种塑料袋、一次性桌布、包装纸、西装袋、即时贴、彩笔、剪刀、胶带、丝带、塑料篓子等。
(3)语言区:拉线板、彩线、画报、图片、幼儿自制的图书等。
(4)设计区:各种颜料水、宣纸、餐巾纸等。
(5)音乐区:节奏板、雨滴卡、茶叶筒、易拉罐、黄豆、沙子、小石子等,打击乐器若干、话筒、录音机、磁带等。
(6)科学区:白纸、彩笔、有关水的三态图片、各种装雨水的杯子、尺、小棒记录纸等。
三、活动组织与指导:
1、活动流程
(1)自由选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游戏材料和合作伙伴,到各个区角活动。)
(2)自主展开(幼儿自主活动,教师以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并给予适当指导。)
(3)自主交流(在活动中启发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活动结束时能对游戏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讲述今天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体会。)
a请幼儿向同伴介绍游戏情况,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碰到哪些情况,是如何解决的。
b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游戏中快乐的情感体验。
2、观察重点:
(1)结合幼儿在动手区(雨具加工厂)内,制作的雨具同一款式多的特点,观察幼儿今天是否能发挥想象,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不同的雨具。
(2)引导幼儿在语言区,大胆、富有创造地创编并表演雨天的故事。
(3)高晔菁小朋友做事情很快,但是缺乏创造性,每次活动表现得较单一,做完后往往不能自主地到其他区角去活动,常常会重复活动。在今天的活动中,教师将重点观察她在这方面是否有进步。
3、指导重点:
(1)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兴趣下降的情况时,教师采取以下措施:及时增加新的游戏材料丰富区角内容,吸引幼儿参加;对幼儿提高游戏要求、难度;引导幼儿友好地与其他组小朋友调换游戏内容。
(2)当有幼儿在制作中运用与昨天不同的材料时,及时予以表扬,有意识地引起幼儿对多种材料的注意。
(3)针对部分幼儿只会操作,不善于交流的薄弱点,重点指导他们讲述操作的内容和过程,帮助这些幼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篇:小班区角游戏活动方案
剥豆(生活劳动)(小班)
一、材料提供
a.蚕豆(事先浸泡过的)、毛豆或四季豆等;
b.小盆子若干(用来放剥好的豆及豆壳);
c.剪刀和剥豆器等小工具。
二、操作层次建议
第一层次:幼儿用手剥豆(可先剥蚕豆,再剥毛豆或四季豆)。
第二层次:适时提供剪刀、剥豆器等小工具让幼儿选择使用。
第三层次:当大部分幼儿能熟练地剥豆后,可以按幼儿不同水平,提供一组写有10以内数字的小盆子,让幼儿把剥好的豆子的数量与盆子上的数字能一一对应并放人小盆内。
三、提示:观察重点与指导建议
a.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开始剥豆时,会用牙齿咬、用力拉常常剥不钓蚕豆皮,教师可及时换上发了芽的蚕豆,让幼儿从裂口处入手剥,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b.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剥毛豆或四季豆时也会有多种剥法:有的是拧断后剥;有的是拉掉两侧的茎剥;还有的会用指甲把皮划破后剥。教师应注意观察随着活动的继续适时地提供剪刀、剥豆器等小工具,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尝试。
c.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过后,可以让剥豆方法不同的几名幼儿来演示,大家共同讨论,哪种剥法又快又好,哪些剥法费力不讨好,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d.让幼儿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间,请阿姨帮忙制作菜肴,进行品尝活动。
第三篇:幼儿园区角活动方案
幼儿园区角活动方案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内容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作区、玩沙玩水区等。
二、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适宜*原则、发展*原则、整体化原则。
三、各年龄层区角安排
小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作区。
中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作区。
大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
幼小衔接班:表演游戏区、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
四、各年龄层进区时间
进区时间:小班每天保*2小时,中班每天保*1个半小时,大班每天保*1小时,幼小衔接班每天保*40分钟。
进区时间参考:餐前、餐后、下午游戏时间、离园活动等等。
五、区域活动要求
1。 各班教师设计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区域活动,并根据主题活动的更换不断更新区域材料,。
2。 教师要保*每天幼儿进区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六、各年龄层区域活动内容参考、目的及教师指导
第四篇:亲子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栖息的港湾,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学校是孩子一生受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家校携手,开展“我读书,我快乐”亲子共读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孩子读书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活动口号
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让学习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乐趣。
3、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美丽。
亲子阅读的活动方案亲子阅读的活动方案
三、活动准备
A、校园
1、校园内的走廊、宣传橱窗等阵地张贴宣传标语、名人名言等,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全校学生明白读书的益处。
2、学校图书保证做到全天开放,每班设有图书角,图书角上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为学生借阅图书提供方便。
3、各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书香园”,介绍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推广优秀书目,交流学生和家长的读书心得,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的熏陶。
B、家庭
1、每个家庭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做好四个一:一个不受外人干扰的小阵地,一张小书桌,一个小书架,一个台灯。
2、家长带孩子购买一些必读书目。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
1、向家长宣传:家长学校将开展“我读书,我快乐”亲子读书活动,并简要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各班级向家长发放“亲子读书活动”倡议书)
2、家长学校召开家校联谊活动,讲明家校携手,开展“我读书,我快乐”亲子共读的重大意义,号召亲子共读。并倡议老师、家长和孩子同阅一本好书,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读书热潮。
第二阶段:方法探讨
1、向家长推荐孩子必读的书目或要购买的书目,每学期至少两本。如结合语文课文开展拓展阅读,三年级学习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后,可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创新故事,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开展阅读活动,保证阅读效果。
2、各班级设计家庭课外阅读反馈表,要求家长于每周或隔周填写一次,如实反映孩子在家的阅读情况。
3、根据反馈表,评选每月读书之星,并向各位家长通报,让家长充分重视,并向自己的孩子宣传身边的榜样,促进孩子的阅读兴趣。
4、在家长会中,让家长和学员共同探讨亲子共读的方法,发现家长中“亲子共读”的榜样,提议这些家长把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心得交流,让更多的家长掌握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经验。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
1、开展迷你书签、亲子读书记录卡等制作比赛。
2、开展“我和孩子共读书”家长征文比赛。
3、开展“小书房评比”活动,数一数我有几本藏书,比一比谁读过的书多,评比之最,向家长们告知。
4、评出一批书香家庭。
第五篇:幼儿区角活动方案
操作区——花发夹
一、材料提供:
各式发夹
二、活动玩法:
模仿成人梳头发,尝试用各种发夹夹住头发,发展手部小肌肉动作。
三、操作层次:
1、能将发夹打开并夹住头发。
2、能完整夹住头发并有一定装饰美感。
第六篇:刺绣
第六章 民间刺绣
刺绣是民间传统优秀工艺,它以绣针引丝、绒、棉等各种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丝锦、绸缎、布帛等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是一种以彩线造型的艺术。刺绣常和美丽的丝织锦缎并列,并被称为“锦绣”,锦上添花,锦绣亦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最美好的事物,如锦绣河山、锦绣前程、锦绣中华、锦心绣口等等。
中原刺绣历史悠久,古时称“凿”、“钴凿”,民间称为“针绣”、“扎花”,俗称就是“绣花”。由于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称“女红”。
中原民间刺绣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紧密联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欣赏情趣和宗教信仰,而且映衬着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
第一节
刺绣发展脉络
刺绣源流,数千年来大体是这样一条脉络: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起居日用品,后又上升到与书画结合的刺绣观赏品,以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两类最为源远流长。
一、魏晋以前的服饰刺绣
刺绣的起源离不开养蚕和缫丝,先民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桑麻,从事纺织业。随着蚕丝的使用和纺织品的产生,刺绣工艺逐渐兴起,主要是美化装饰人们的服饰。据西周先秦时的《尚书》上记载,从舜开始,就将象形文字分类用在衣裳上,规定“衣画而裳绣”。古时,在衣和裳的分配上,按上阳下阴来区分。衣穿在上身表示阳,以画为主。裳穿在下身表示阴,取绣为饰。当时,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中,就开始穿着绘绣各种图案的礼服。上衣绘以自然、动物界中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下裳绣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宗彝、水藻、水、粉米、黼、黻图形。宗彝是虎尊;黼是像斧形的花纹,颜色半黑半白;黻是两弓相背的图案,颜色半青半黑。这12种纹饰图案均有不同的象征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弯;华虫,取其文丽;宗彝,取其忠孝;水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取其决断;黻,取共明辨。这些标志图案被以后历代帝王所采用,并逐渐形成定制,称为“十二章服”,只有皇帝才能用12章,即从文样的多少来区分职位高低。
春秋日期,刺乡工艺经过殷商的发展,渐趋成郭,始有“衣必文绣”风尚。管子《轻重乙篇》说道:“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絉、一(长针),然后成为女。”墨子也说:“女工作文采,田工作刻镂。”“针”和“椎”都是逢纫、织乡用的工具,“文采”就是指绘画和刺乡。先民们八月衣、绣裤、绣袍,用辫针缀出龙、凤、虎等夸张变形的图案,有些还间以花草、枝蔓或几何图形,所乡线条流畅,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秦汉时代,百业兴盛,经济繁荣,丝织业也尤为发达,促进了刺绣的进一步发展。刺乡成为民间崇尚广用的服猸,不仅“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弱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民间如此,朝迁贵族更不待言。其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其至“柱槛衣以绨绵”。由此可见汉代刺乡服饰的繁荣。此时也开始有了宫迁刺绣。汉恰巧绣品,纹饰主要波状的云纹、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猛兽、山水以及带状花纹和几何图案,风格粗犷,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其畅,反映了刚刚摆脱野蛮以后的舒展和欢畅。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供暖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领目蒲桃绣,腰中合欢绮”(南朝沈约诗),刺绣除了继续不断地发展和扩张日常生活中的衣饰、佩饰范围和层面外,也开始为宗教服务。佛教信徒为表示虔诚,便选择表示尊荣并耗时费工的刺绣,绘制佛像。谓为绣佛。如现存最早的北魏时期的《刺绣佛像供养人》残片,四女一男供养人,均穿胡服,身旁各绣名款。供养人的长衫上还乡有忍冬纹和卷草纹,显示了佛教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刺绣上的相互交融。该绣片儿除花边外,均为满地施乡。佛像乡法严整精工,不少乡像流存到英国、日本的博物馆中。
二、唐宋时与书画结合的观赏性艺术刺乡
唐代以后,刺绣向精致化发展并有了重大转折,除继续作为衣着装饰 实用品外,开始出现纯审美观赏性的艺术绣品,刺乡艺术更加精湛,其原因有三:
一是绣法上的推陈出新、齐针绣等绣法,并加以综合运用,针法多变,使绣纹日趋精美。唐绣还辅以金银、缀珠及和色技术,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轮廓。五代时建都于开封的后梁,有个叫张率的,写了一篇《乡赋》,描绘了当时刺绣发展的精湛工艺:“若夫观其缔缀,与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并盛赞绣品艺术的高超:“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明,若春隰之扬花,杂青松与芳权。”
二是刺绣发达与当时朝延奖励提倡、普及民间有关。据《宋史•职官志》载,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设“文绣院”,集南北艺人,制画绣。上行下效,民间刺乡亦大为风行。且当时社会,男耕女织,女孩都要学习女红,掌握刺绣技艺,并由此有了“闺秀”之说。唐诗人胡令能一首七绝诗《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曾描述了当时刺绣的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秀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一群活泼的绣花女正竞相拈取小画笔,在秀床上描绘花样,当她们将秀好的绣屏放到春日花园时,虽是人工绣就,但却栩栩如生,引得黄莺跳下柳条飞来相栖。
三是书画入绣,形成观赏性的艺术绣。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刺绣深受绘画艺术影响,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对刺绣的影响最大。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刺绣与书画结合更为紧密,以至于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趋势。唐代刺绣,无论有无图案,皆满地施绣。及宋,观赏性绣作,以名人书画为样本,佛绣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均成为刺绣图样。因此,构图、纹样的取舍流向便显得非常重要,绣时需度其形势,努力追求书画的趣致和传神意境,以体现书画气韵。刺绣也因此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由实用进而为精巧艺术,发展为观赏性绣作。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在其《筠清轩秘录》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可以使我们了解宋代观赏性绣作的主要特色。
三、明清时的地方绣
元代的主要绣品是珠绣,其显著特色就是大量运用金银线,但刺绣不如宋绣精工细作,用线稍粗,落针不密。
明代承继宋代刺绣的优良传统,刺绣继续蓬勃昌盛,其制作普及到生活的众多方面,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其实用绣作,改进材料,品质普遍提高;艺术绣作上,也能够推陈出新,尤其是民间,开始出现有地方特色的绣种。
明代的民间绣品,多散在各地,最有名的绣种,当属上海顾绣。其始于嘉靖万历年间,由上海顾汇海妻缪氏、汇海侄媳韩希孟所创。其绣画合一,巧用借色、补色之巧,常融诗、画、绣于一体,“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画绣”。由于顾氏时避上海露香圆,故也称“露香园顾氏绣”。故宫博物院存有韩希孟绣作10余幅,文人墨士称赞她的绣艺:“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深浅浓淡,无不如意,并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
清代刺绣,承续明绣,兴盛不衰,民间服饰、日用品及绣字、绣画,皆发展到鼎盛。民间日用服饰品,除家庭妇女自绣自用外,各地还出现了绣铺、刺绣作坊、刺绣行会,制作商品绣件出售,逐渐形成商品绣。品种主要有门、帐幔、桌衣床帏、枕套被面、巾帽鞋面、荷包香囊等。这可从《红楼梦》一书写到的绣品中窥见一斑:如绣衣、绣袍、绣裤、绣鞋、绣帐、绣靠背、绣毯、绣椅搭、绣帘、绣幔、绣墩、绣旌、绣茵、绣靴、绣绦、绣带、绣床裙、绣帕、绣香囊、绣巾、绣幕、绣凤銮、绣枕、绣荷包、绣桌围、绣盘、绣幄等,不下40余种,7000余件。
社旗县山陕会馆也保存着晚清50多件完好的刺绣珍品。这些绣品均出自民间绣工之手,具有地道的河南民俗特色。这批刺绣的特点是幅面宽大,展开如锦绣画卷,富丽堂皇;绣品设计平谨,线条流畅,针法承继宋绣,又汇宫廷与民间绣法之长,大胆创新,使用了平针、锁针、套针、十字针、垫绣、钉金盘银等十多种针法,绣工粗放洒脱,简而不陋,劈线均匀,绣面细腻平齐。绣品内容皆以人物为主,以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为题材,如“群仙会”、“十八学士”、“二十四孝”等。图案结合一些装饰性很强的花草、鸟兽、博古等,以民间双关语、谐音寓吉祥之意,如蝠(福)、桂花(贵华)、芙蓉(福荣)等。绣品“金龙”、“二龙戏珠”、“凤凰牡丹”中的龙凤形象金光灿灿,恍如跃然而出。所绣人物,面部多采用垫绣,凸起绣面,形如浮雕,富有立体感。绣品还运用了画绣结合,以画补绣的方法,“二十四孝”中的鹿和马,就以淡墨勾画,效果生动。
清代绣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民间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许多地方绣,除上海顾绣外,有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温州的瓯绣、福建的珠绣等,以及后人誉为“四大明绣”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各自争奇斗艳,一针一线,绽开美丽雅致的刺绣艺术之花。尤其是与书画结合的艺术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往往装裱成轴卷,观赏者往往误以为是书画。如苏州博物馆所藏顾绣“杏花村”一图,取杜牧《清明》一诗意境,图下方,有老翁披蓝袄,束黄带,着草鞋,左执酒壶,右撑雨伞,于翠柳岸边向骑牛儿童问路。中间设水相隔,另一边丛绿垂杨间有店铺,竹篱门庭上,小红酒旗随微风轻摇。窗内倚酒坛,似飘醇香,店家正在倚窗待客。此绣图,运丝若笔,淡彩晕染,又以诗配画,情景交融,让观众在旖旎的春色里,感受到勃勃生机和田园牧歌的情境。
“四大名绣”中的苏绣,是江苏苏州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其特点是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具有诗意美。双面秀“猫”,是苏绣代表作之一,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中颜色的丝线才能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湘绣源于民间刺绣,清代后才形成体系,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由于丝细,亦称“羊毛细绣”。其特点是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0多种颜色丝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着色富于层次,形象富于写实,质感强烈,绣品若画,擅长表现狮虎。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花鸟山水条屏,是其传统产品。
蜀绣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又称“川绣”。其特点是民间色彩浓厚,自然纯朴,厚重工整,针法严谨,构图简练。绣品以绣鱼为佳,其他像“芙蓉鲤鱼”、“鸡冠花”等都为蜀绣的传统题材。
粤绣指广州和潮州地区的刺绣,其特点是色彩强烈明艳,具有西方绘画韵味。因喜用金线,故有富丽堂皇的效果;又因多用垫绣,绣品立体感强。百鸟朝凤、三羊开泰、海生动物,是其传统题材。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刺绣是由农家女自发刺绣服饰装饰生活,闺阁淑女以刺绣自娱自乐,发展到官宦府第刺绣章服,继而文人画工书画参与形成艺术绣。随着刺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地方绣的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商品绣。
第二节 民间刺绣常用针法
一、锁绣
锁绣是唐代以前民间一直沿用的一种针法,一针从另一针预留的锁套中穿出,连环不断如辫状,故也叫辫绣针。该针发纤缜整齐,文理清晰,富有表现力,故历经千年,代代相传。
二、平绣
该针法需按绣地画稿绣齐,故又叫齐针。豫西一带刺绣常用此针法,一般先将布料绑缚在撑子(撑子是用四根木条的方形框架)上,使其平展,然后将花样图纸贴在布料背面,借光亮度使花样显示在布面上,再用墨笔描绘出来,即可用丝线和绣针(俗称麦芒针)进行刺绣。针要绣在画稿之外盖住墨线,落针在画稿之内,拉紧后再绣第二针。豫西一带所用丝线分素线(纯白线)与彩线两类,用素线刺绣的花,需用彩笔染色,分出花、叶、叶、枝、干,如图画中的晕染;用彩线刺绣,可根据需要,随时选线配色。
三、十字绣
十字绣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手工技艺,最初在宫廷中风行,后传入民间。其绣法只需根据设计图稿在网格面料上,将线通过十字交叉的方式穿过网格即可。简言之,会缝纽扣就会绣十字绣。
四、戳纱绣
戳纱绣,又称纳锦,一中传统刺绣形式。它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严格按数眼进行刺绣,所绣图案美丽,而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形成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
五、彩绣
彩绣是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以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等特点,多应用于服装饰品中。
六、“挆花”绣
“挆花”绣是民国末年流行在豫西一带的刺绣工艺。挆花是用挆针将花纹刺绣出来。挆针从针杆穿进去后,再从针孔拉出。操作时,在距针孔适当距离留出几毫米长度,用其他线缠裹几匝,将所留长度固定起来,然后在布面进行刺绣。刺绣花纹凸出布面,富有立体感。
七、补绣
补绣是豫西地区民间刺绣中运用较为广泛,具有丰富表现力,很有地方特色的一种针法。补绣的特点是能使绣品产生一种浅浮雕的效果。补绣又可细分为以下4种类型:“填补绣,其手法类似叠绣,是采用布、绸或其他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针将图案花边周围锁边绣牢,从而使图案纹样呈浅浮雕状。这类绣品多见于兜肚、枕顶和盖帽上。挖补绣技法较为复杂,通常以白色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纹样,缕去图案不需要的部位,并在镂空处衬以各种色调鲜艳的布料。这种挖补绣手法,在黑色纹样中衬托出色彩鲜艳的图案,对比强烈、明快。此种绣法多用于绣制鞋垫、袜底、兜肚等生活用品。包纸绣,是用绣线将纸样完全包裹,作这种纸样的用纸一般都比较厚,使绣线能够深深嵌入纸样深处,形成凹凸明显的奇特效果。留边叠绣,此种绣法也比较复杂,其技法是先将剪好的厚样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贴起来,再拼贴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为主),再用各种彩线,由图案中心向外用平针绣实。绣制时,在纹样的边沿均匀地留出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衬托在色彩缤纷的图案和深沉、典雅、纯净的底料上,显得十分鲜明、别致 。
第三节 民间刺绣种类
民间刺绣以写实为主,其品种可分为服饰刺绣、日常用品刺绣、小饰件刺绣。
一、服饰刺绣——婚嫁衣服和满月活儿
刺绣工艺的主要功用就是强化装饰,是一种装饰的手段。刺绣以装饰服饰为基础,传统的民间服饰刺绣主要作为穿戴的装饰,以妇女儿童服饰为主,主要是婚嫁衣服和满月活儿。
(一) 婚嫁衣物
中原民间十分注视重女红,刺绣是广大妇女的必修针艺,手艺大多是“母女相传,邻亲传授”,口传相习。“谁家闺女好,女红见分晓”。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要跟随母亲、邻家姐妹们一起学习刺绣手艺,为以后的婚嫁刺绣衣物做准备。要“蓝缎鞋,绣红花,过了门好当家”,要绣“鸳鸯枕、龙凤帐,红绸子门帘绣凤凰”,女孩子在出嫁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绣针精工细作。
过去,义马一带的女孩从六七岁就开始做云肩,每年做一圈,学扎花一直做到出嫁前。扎花鞋,至少要做4对,一般做6对、8对,多的可有20多对,用大红、粉红、蓝、缕、紫、黄各色绸缎做鞋面,鞋帮上扎以各色花卉图案,常见的有蝶恋花、蟾宫折桂等。有的还做12对绣花鞋用来压箱底,以“鞋”音“谐”,喻“百年偕老”之意。
枕头面,俗称扎顶面,也是姑娘们必备的嫁妆,尤其是相亲定下“好”以后的主要刺绣活儿。豫西一带讲究大枕头,两端以袼褙撑面,绣以石榴,鱼戏莲花,牡丹凤凰等吉祥喜庆图案。
门帘儿亦是婚嫁礼俗之物。新房的门帘一般以红布绣花,图案以鸳鸯戏水最为常见。
新娘子的嫁衣更是一件精美的刺绣艺术品,有民谣记述:“王小娇做新娘,赶做嫁衣忙又忙,一更绣完前大襟,牡丹富贵开胸上:二更绣完衣四角,彩云朵朵飘四方:三更绣完罗衫边,喜鹊登梅送吉祥:四更绣完并蒂莲,白头到老喜洋洋:五更绣完龙戏凤,比翼双飞是鸳鸯。”
豫东姑娘出嫁时,传统习俗身上还要披一件精巧的莲花披肩。披肩往往用金线、银线或红线在绸缎布料上绣以龙凤、牡丹等图案。在剪裁上,披肩是用各种不同的布块串联而成,一瓣瓣散开来,下缀长长的穗儿,穗儿上端系上一个个小银铃,走起路来丁丁当当,更增添了一分喜庆气氛。
因此刺绣,风度春秋,中原地区的女孩儿出嫁时,除箱柜、被褥外,便全是新娘的绣品:披肩,衣裙,被面,枕顶,帐沿儿,床饰,桌围,椅垫等等。
平时一般民间妇女的服饰刺绣,不同的部分常绣以不同的花样。“腕绣”(上一袖口)通常绣以含有平安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大多刺以如意云,花卉图案。“上衣”的绣花多在胸口,常刺以牡丹等。
(二)满月活儿
满月活儿指孩子从出生,满月,周岁甚至及加冠前的生日,年节时,长辈亲朋们为庆赠所刺做的衣物鞋帽。年轻的妈妈当胎儿还在腹中时就开始飞针走线刺绣衣帽。姥姥,七姑八姨们也要送上各种样式的绣花衣物。对男孩儿要相赠老虎帽,狮子帽,五毒兜肚,虎头鞋等,以祝福孩子生命力旺盛,勇猛无畏。对女孩则以“佛手莲花”,“多子多幅”,“牡丹蝴蝶”等为祝福内容,或者赠以祝福人生幸福的“蟾宫折桂”,“富贵荣华”等。
豫东传统习俗上,新娘要将做嫁衣时剪剩的花花绿绿的布头,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待到怀孕后,便到村里相邻百户人家无偿寻索各种花色的零碎布头,再将这些布头凑合在一起,做成各式各样的婴儿用品,以应“百岁(碎)”之意。豫西,豫东一带的满月活儿,主要有斗篷,兜肚,帽子,围嘴(又叫嘴垫),眉眼鞋等。斗篷,为上帽下袍,抱儿大衣,一般上端帽子部分扎三朵大花,也有的为老虎头帽,绣以鼻,耳,眼,脑后缀银铃。袍子部分,前胸两边刺以花卉,做工讲究,是少妇儿抱儿赶会,走亲戚让人鉴赏的主要衣物。围嘴,有的地方也叫拍拍儿,围戴在小儿的脖子周围,上面扎绣各种花色。男孩的“围嘴”常绣双虎对头,双狮对头等:女孩围嘴则是绣以五蝶捧花,五角戏莲,有的还以花布配色。兜肚儿,为小儿贴身戴于腹前护遮肚脐,一般饰有莲生贵子等繁衍图案,若绣五毒虫,则取毒不近身之意。还有一种遮布,在小儿衣服外面挂戴,护住胸前,上面扎绣花卉。帽子有棉单之分,上面均缀铃扎花,花色齐全,样式以奇特新颖为好。
清代及民国时期,方城县的刺绣十分兴盛,扎花描云,遍及城乡,尤其县城南门里的缠花非常有名,从业者有十几家,主要制作童帽或女子结婚所戴凤冠上的装饰品。这种缠花一壳子,丝线为原料,先把壳子剪成所做花的形状,花瓣外面缠以配色肧子线(即将原胚线一劈两开),原肧线上过劲。胚子线则不上劲,缠上不走样(变形)。边沿用另一色线刺成,花心用花线扎刺上一条花蕊,再配以绒线扎制的绒花骨朵,以铜丝作茎,然后装配在帽子上。还有一种童帽叫袼勒帽,分成“耳巴秋”和“卡子壳”两种。耳巴秋(二八月所戴)帽脸迎面缀有云子勾,帽穗等。卡子壳也叫“鞑子帽”,迎面缀有倒置的柿子形云子,中间绣有花瓣或牡丹花,云子两边有帽穗,中心缀有绒骨朵。童婴男女皆戴此帽。
二、生活用品刺绣
生活用品原本是单纯的实用之物,一旦被乡村巧妇们刺绣以花卉图案,边融进了感情寄托,具有了精神上的审美价值。
生活用品刺绣是很广泛的,如门帘,坐垫,桌布,褡裢,信插,椅套,线兜,车帘,鞋垫,霞帔,挂件等,刺绣图案多为祈福纳祥,富贵平安,预祝健康之类。
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帘子作为门的附设物,具有许多使用价值,冬天挂棉帘,挡风寒:夏天挂竹帘,遮蚊蝇,透风凉;不关门挂布帘,则保持居室一定隐秘。因此,门帘成为刺绣中的主要品种,尤其新婚之居,由新娘的弟弟挂上红布绣花门帘也成为旧时的一种婚俗。门帘一般上端折下五六寸,俗称门帘沿儿,上面扎花或绣字,字一般四个,如“花好月圆”,“芝兰之室”等,门帘上扎绣绿竹红梅,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
民间过去普遍流行扎鞋垫。鞋垫袜垫,多为媳妇们为丈夫或姑娘为情人的绣制。民间风俗中,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一年正月,都要为丈夫绣制几双袜垫或鞋垫,袜底刺以龙凤、“四瓣花”、“枣胡花”、“灯笼扣”等花纹图案。鞋垫,有的是白底,用蓝线或黑线扎刺,脚腰部分则用色线绣出花草、虫鱼等图案,做工一般都很精细微妙。
“线贴”是旧时的妇女的工具包,是用布糊成的折叠式的布夹子,各面刺绣花样,既可保存积累花样或刺绣工具,本身又是精美的绣品。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分上下两部分,造型大多是鱼、猪、虎等动物造型,绣工也很讲究别致。
其他还有龙凤吉祥的绣花帐沿儿、卷草图案的双面绣头巾等。
三、小饰件刺绣
小饰件是指那些可随身佩挂的刺绣小品,如荷包、香包、扇袋、帕袋、钱袋、腰包、手帕、飘袋等,在地方风俗中,传递着质朴动人的情思。
荷包,是小饰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荷”即荷戴、荷带之意,荷包就是可随身携带的袋囊。荷包的实用性、装饰性都比较强,实用上,可为:装钱荷包、装烟荷包、针线荷包、香荷包、杂物荷包等。造型上有:圆荷包、方荷包、鸡心荷包、葫芦荷包、腰荷包等。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信物。豫北一带的荷包常采用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的“绒绣”,也叫割绣,其方法是将两扇布料儿合在一起,中间衬布数层,两扇儿一齐用乱针刺绣,绣完后,从两扇中间隔开,去掉衬布即成。两扇儿花卉图案成双配对,色彩一模一样,故绣出的荷包又称“鸳鸯包”。其花形毛茸茸的,凸于布面,如毯似绒,十分喜庆吉祥。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古称缡,俗称香布袋、料布袋。香囊和香荷包不同,香荷包是盛装香料的袋囊,可随进取出或放进香料,香囊却是将香料掺混于装填料中,成形后再不能取出。端午节系香囊的习俗和制作,民间由来已久。其形小巧玲珑,秀丽雅致,是流传于闺阁中的女红佳作。其内装苍术、白芷、香附、辛夷等中药配制成的香料,香气袭人,或佩带在身,或悬挂于帐,清香驱虫,避瘟防疫。汉代以前的香囊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
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三国魏紫钦《定情诗》中有“何以致叩叩,香囊垂肘后”。《晋书·谢玄传》中有“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到明清,香囊作为腰间配饰更是盛行一时。据《古玩指南续编》记述,“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香囊者。„„描绘几十售卖者尤多。盖但事实夏日如不佩戴香囊,宛如衣履不齐,在本人,心意不舒,在应世为不敬。故一般人士香囊极为重要。即下级社会人士必精心购制,绣花镶嵌,极人力只可能。富贵者尤争斗巧,各种各样精妙绝伦”。中原郑韩故里溱洧一代风俗,香囊则是孩子们的专利,七岁一下的儿童,阳历五月初五要用五色线搓成彩带系在手脖脚踝或套在脖子上,等到端午节后头场雨取下,扔到何种,香囊拖着彩带,似五色小龙飘逝而去。先囊早请繁多,动物、植物
人物无不入题,常见的有寿桃、鸡心、秋叶、菱角、长命锁、八卦、粽子、元宝、十二属相、如意、葫芦等,上刺吉祥的花纹,极富民间趣味。
扇袋,亦称扇套、扇囊,是明清时期男子上上重要的饰件,常与荷包、香囊等并列悬挂腰间。扇袋上刺绣题材多以恬静、文雅为主,如“高山流水”、“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落花流水”等。清佚名《都门竹枝洞》中云“金钱荷包窄带悬,纱袍扇络最鲜妍”,便是扇袋的写照。
帕袋,过去装手帕的袋囊。《礼记·内则》中规定子事父母时须佩戴“纷帨”、“纷以拭器,帨以拭手,皆巾也。及至晚清,帨袋已失去实用意义,只是挂在大襟纽襟上,装点服饰。
第四节 中原明秀
一、汴绣
汴绣是中原最负盛名的地方绣种,享誉中国,素有“国宝”之称。 汴绣兴盛于宋代,是都城开封古城“汴京”、“汴梁”,简称“汴”,开封刺绣便称为“汴绣”。但是,开封商品经济繁荣,刺绣已称为手工业的一个重要行业,已出现了专业的刺绣人员“百姓绣户”。大相国寺旁边的一条街,就叫“绣巷”,是民间绣姑们劳作和销售绣品的场所,就连师姑(尼姑)们也投入刺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着刺绣品,如虎头鞋帽、帐沿、绣枕等,“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城内千余家九点、商铺的牌额、望子上都是刺绣,到处“绣帘相拓,锦绣交辉”。
最初皇宫没有刺绣方面的机构,通知者亿方面搜求民间西秀佳作,一方面需要刺绣东西,便让民间妇女绣制。及至宋徽宗政和四年,即公元1115年,常听正式设府监,主管丝织印染,并成立“文绣院”聚集300多是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鞋皆为汴绣精品。因此,汴绣亦被称誉为“宫廷绣”或“官绣”。最高集中的优秀绣工,把开封刺绣推向极致,开封也称为但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刺绣集散地。
北宋时,汴绣已从西秀日常用品开始转向与书画相结合,书法、山水、花鸟、阁楼、人物等均成为刺绣题材。刺绣技艺上,一方面吸收了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一方面创新了许多心针法,逐渐星辰了汴绣修工精致、执法细密、图案严禁、色彩古朴、典雅秀丽等特点。北宋没忘南迁,大笔修工随之南下,促进了江南刺绣工艺的兴盛,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绣。汴绣则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但汴绣技艺也散落民间,在广大您从流传继承下来。
1949年开封解放后,汴绣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其题材主要是中国名画和古画,刺绣特点上讲究平、齐、光亮、和、顺,即为绣面平整、边缘整齐、画面光亮、色彩柔和、丝理顺畅。针法撒花姑娘讲究恰到好处,即俗语所谓“应物象形”.《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百骏图》、《簪花仕女图》、《洛阳牡丹》等是其代表作。其作品遍及全世界20多个国家,作为国家礼品相送。
二、豫北刺绣
豫北地区的刺绣十分古老、普遍,且能博彩众长,既有南方苏绣的细腻秀丽之巧,又有北方的豪健开朗,形成豫北独有的古朴地方特色。
豫北刺绣常见于枕头顶、窗帘、帐沿儿、门帘、荷包、肚兜等日用服饰上,图案多为大花细茎,倾向写实。如绣莲花和鲤鱼相陪衬。整个图案的布局,多为“主花”一朵,位于中央,或主次两朵“姐妹花”,再加上两三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叶则布满画面,充分显示花少叶多的民间传统布局特点,正如当地刺绣民谣:“千扎、万扎,石榴叶遍扎。”丹迪还有一种与原还原的“百叶幔”,“百叶幔”由数百副树叶和葫芦形的绣片拼接而成,红色的底布上点缀着花鸟龙凤,每一幅绣片都包含着妇女们各自心中的美好愿望。“百叶幔”挂在神像面前,成为增添庙宇神秘气氛的装饰品。
豫北刺绣的色彩赔调,多用纯黄、纯绿、纯红、纯紫,中心主花多采用鲜艳夺目的大红,次花习惯用中色调的橙黄、粉红和雪青。绿叶多用深浅各半的手法,呈现出明暗对比和层次。豫北刺绣技艺,手法繁多,最为精巧细腻的针法是套绣,类同苏绣,一个花瓣或一个蝴蝶翅膀,至少要用三种以上深浅不同的色种色相,长短针脚,交错对绣。秀出的花瓣从深到浅,色相渐变,柔和匀称,具有真实感;绣出的蝴蝶,静中有动,颇有翩然飞舞之感;绣出的五毒虫,形象逼真,大有跃出绣面之态。
三、商丘手绣
商丘地区自古就有植桑养蚕的传统,手绣是该地区的总称,包括刺绣、彩绣、平绣;勒绣、刁平绣等。商丘古有送过、宋州、宋城之称,故商丘手绣称“宋绣”,其绣品古朴典雅,极具神韵,北宋时,曾风靡汴梁城。
四、洛绣
洛绣是指洛阳一带的刺绣。西汉时,洛绣以达到很高水平,其绣品构图及匀称又奇特,纹样以龙、凤为主,图案秀丽。唐宋时,绣品多为小饰件、佛像和书画,施针匀称简洁,针法活泼,设色丰富,色彩雅洁。千百年来,洛绣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