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马原》课程读书报告(合集)》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马原》课程读书报告(合集)》。
第一篇:《马原》课程读书报告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教学·原(名)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 历史的转折
—— 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感
小组 代 表人: 程文豪
院系专业班级: 机电学院13农机1班 联 系 电 话: 18699334824 指 导 教 师: 李芳 填 表 日 期: 2015年5月8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5年3月1日
读书报告题目 完成时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15年 3 月 20 日—— 2015年 5月 8 日 院、系、班级 小 组 成 员 学号 姓名 费众强 王昆明 张皓晨 李晓明 黄国华 具体分工 查资料 查资料 查资料 查资料 查资料 2013509324 机电13农机1班 2013509325 机电13农机1班 2013509327 机电13农机1班 2013509328 机电13农机1班 2013509329 机电13农机1班 读书报告 内容简介 (200字左右) 读书报告 自我评价 100字左右 教师评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通过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和魄力是我对他肃然起敬,更加的佩服他,崇拜他。同时他也给我们青年人指明未来的道路,我们是未来的这个社会的建设者,是他指明了中国的道路,带来了春天,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沿着他的脚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去建设、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题目10分 结构30分 内容50分 摘要文献等10分 总评分 教师综合评分
历史的转折
——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感
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次重大的史破。它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机制问题,找到了社会主义制 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的问题。它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池位。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文:一、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
(1)邓小平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邓小平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变,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他强调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命题的理论基础。
(2)邓小平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及时地应对时代主题转换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主题的变化,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面对变化了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该如何走,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对新出现的情况该如何认识,对面临的新问题该如何回答,所有这些都需要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新的研究。邓小平正是针对时代主题变化而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
(3)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创立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几十年了,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更具体地讲,他提出这一命题,是基于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曾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经历了不少曲折。二是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没有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最终导致解体。东欧一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和困难。这些事实促使邓小平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进行反思。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命题的现实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课题。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等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我们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不能照搬书本,不能照抄别国的模式和经验,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倡导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的做法和新的思想,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逐步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现在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念耳熟能详。但是,它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能不“回放历史镜头”。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是异常艰难的。那时,摆在党和国家面前可供选择的路有多条:走西方的道路;走不要“四人帮”的“文革”老路;或走“文革”前的旧路。对于走这几条路,当时都有强大的声音。但这些路或不适合中国国情,或会继续将中国引向灾难,或不能将中国引向富强。最后,是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作出伟大抉择:“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他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首次宣布的。
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称谓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高擎的旗帜、开辟的道路、形成的理论等的专有指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内容、经验、经济、政治、文化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4、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5、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六、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七、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点:
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群众性、创造性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最大靠山,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维护国家安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只要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任何安全风险都能化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心民心凝聚在一起的磅礴伟力进一步形成。 通过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和魄力是我对他肃然起敬,更加的佩服他,崇拜他。同时他也给我们青年人指明未来的道路,我们是未来的这个社会的建设者,是他指明了中国的道路,带来了春天,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沿着他的脚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去建设、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以自身为己任,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四有”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的 社 会 主 义》( 增 订 本 )
3.《 马 克 思 恩 格斯 选 集 》第 四 卷,人 民 出 版社1972年版
第二篇:马原社会实践报告
一、了解生态文明含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含义
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先来看看二者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它还包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思想上逐步加强,从教育中认真培养,从实践中刻苦锻炼。
(一)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得到提高
(四)高校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进行此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江西省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使高校成为引领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而为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2、本次实践调查的过程
我组全体成员在经过明确分工的情况下,于5月2日DD5月7日期间对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师大、外语外贸、进行实地调查。全组分为3个小队,第一队:李双女、苏丝绢、邓双婕、欧阳圆圆,调查外语外贸;第二队:范晓晓、王晓芳、付莹,调查南昌工程学院;第三组:周星星、吴婷婷、周游、黄丽君,调查江西师大。
第三篇:马原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 当今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学习态度和动力却严重不足。学生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其他方面,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也为我学校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许多难题。而与此相对,大学高等教育却承载着无数重担。一方面是关乎国家科教兴国,祖国未来。另一方面城市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农村孩子还主要靠读书来改变命运,实现全家脱贫致富;学生身上承载着千百万家庭的殷切期望和社会亲友的密切关注,关乎民生。所以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小组选定此课题,并分别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了众多相关资料和文献,阅读、借鉴了与此有关的众多调查分析。从而对活动进行了严密计划,对问卷进行了周密设计,对各方面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于20xx年11月15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地进行了,以我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为题的问卷调查。想以此发现影响我校学生学习动力的各项因素,从而为学校了解我校学生学习动力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 调查结果展现: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源于 以下十三项因素:
(1)将来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54%
(2) 自我奋斗自我完善56%
(3) 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受到别人尊重10%
(4) 喜欢所学专业, 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 22%
(5) 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12%
(6) 为赢得异性的爱慕、青睐50%
(7) 顺利毕业,拿到学位3%
(8) 让别人看得起自己,让老师重视 28%
(9) 不辜负父母、亲人对自己的期望52%
(10) 拥有一技之长,具备社会竞争力46%
(11) 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30%
(12) 光宗耀祖、为父母争光25%
(13)通过自己的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30%
影响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柱状图展示:
影响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因素调查结果饼状图展示:
源于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又将动力从总体上划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项,以下是我们给予调查结果统计对我校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具体分析:
1。内在动力方面:
内部动力是指产生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推动其学习的一种力量,它以动机为核心,包括学习目的、兴趣、自觉性、努力程度、对专业的认可度等主要因素。调查发现:
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是特别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学习的错误认识以及心态不端正,质疑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意志薄弱,易受外界诱惑。在学习目的方面,例如,针对“学习好了是否可以找到好工作”这一题目,48%的同学不认为学习好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由于大学里老师仅起到教学作用,和学生很少交流,学生缺乏鼓励,在“学习好是否可以得到老师重视这一问题”上,42%的同学不认为学习好可以得到老师重视。在自觉性方面,想学却因为外界因素(如游戏睡觉)干扰而没时间学的占了44%。另通过分析“对专业学习要求了解”以及“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如何” 两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总体情况是不甚良好。对于“所学专业兴趣”的问题,选择回答“兴趣一般”的同学竟然占了60%。“专业学习要求了解”选项中很清楚的仅占了6%,知道个大概的占了86%,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是不明确的,没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和进取心,这样的学习动机是没有力量的,是学习动力的主要问题,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重点。上大学对
他们来说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必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首先,部分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未来、重显性、轻隐性,只要是他们认为没用的就不愿意学。其次,大部分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求知欲望不强,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一样、好坏的评价标准一样,都是顶着沉重的升学压力死学苦学,学习成为成长过程中的负担,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再次,部分大学生对搞好学习的自信心不强。例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时”这一问题中,从不放弃的同学仅占了36%,还不到一半。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与众多强者的竞争中成绩落后,无法找回在中学时的出众感觉,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了心理失衡。他们不从主观努力上和学习方法上找原因,片面认定是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产生力不从心之感。还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自己感觉低人一等,并将自卑情绪带入学习当中,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2、外在动力方面:
外在动力是指由外界客观环境、要求或激励因素等诱发出的一种学习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受到外界的激励或压力所推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施于的激励作用(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激励)。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迅猛发展时期,但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经济建设黯淡了许多,高校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的冲击,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仍存在
着不公平竞争,如靠关系走后门、重学历轻能力、性别歧视等,也严重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不懂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缺乏高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呆板教学,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互联网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娱乐化的当代中国。
在外在动力方面的调查中,大学生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例如为了将来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而学习的占了72%,这表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的竞争压力,有很强的成才需求。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心理需求,将这些外部压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则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另外,在上大学驱动因素的调查中,属于自主决断的如“找到一份好工作”、“本人强烈的求知欲望”者占62%,表明随着心身发展的不断成熟,大学生的自主决断意识越来越强,是他们的学习动力的最大影响因素。但自主决断表面上是为自我,实质要受到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左右,是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个人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恋爱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为爱而学、因爱厌学、无爱废学的人大有人在。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主流趋向是理智和成熟的,具体表现为学业重于爱情,爱情为学业服务,爱情左右学业的驱动力在逐渐减弱。
二 出现结果的原因: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比中学生更复杂更高级,同时也更为自觉、更为独立,因此,学习动机的强弱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1)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容易产生松解心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没有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学习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有的大学生经受不住暂时失败的考验,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落后就一蹶不振。还有的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3)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
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其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采取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调查结果就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谈几点认识,探讨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以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将学习需要转化为自身的需要时,同时又具备了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条件的情况下,需要就会变成活跃的状态,促进大脑中枢放出一定的能量,引发内驱力,成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三 根据调查结果我组综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一)对学生自己而言
1、正确的学习动机才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意图,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水平适中,学生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劲头大,能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在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念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一种很积极的心理倾向。
学生要想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浓厚的兴趣,才会心向神往,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中做乐。
3、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较为持久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倾向与意志状态等方面来加以正面判定和说明,如喜欢还是厌倦、积极还是消极等情绪情感。对答卷的分析清楚地显示出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学的,对学习成绩不在乎,整天就想着玩,应付式上课,缺乏主动性,还有平时没有花时间去学习,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因此学生有必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端正学习态度的根本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因为过高的目标有可能使学生自己遭受屡次失败而产生厌倦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过低的目标又使自己太容易达到而使自己没有动力。同时,学校和老师不要为了追求升学率而鼓舞他们定制过高的目标,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要根据个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指导学生制定符合他们的目标。
(二)对学校而言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学校可以经常邀请一些社会上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来校演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此外,学校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成才,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调查场景:
1、 在教室调查:
2、在宿舍调查:
2、 在图书馆调查
3、 在校园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