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学前教育选题来源

时间:2024-07-28 10:31:05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4652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开题报告学前教育选题来源》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开题报告学前教育选题来源》。

第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在教师缺乏的社会背景下,导师制作为一种帮助实习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途径,逐渐开始了在教师培养领域的探索和运用。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学前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已然成为国家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关于导师制在幼儿园教育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新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其在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还很少见。同时,针对当前教师职前培养中“结合实践对师范生开展的教师教育培训与指导很少”的弊端,导师制为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等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基于笔者所在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导师制活动开展的经验总结和问题探析,笔者从导师构成、活动内容和形式、管理制度、外在支持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导师制的优化策略。

一、推行“双导师”,实行导师轮换制

导师的构成是“导师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经验丰富的各类教师可以帮助在校学生突破视野、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更好地进行其专业学习和成长。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导师制主要涉及到幼儿园一线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多偏向于教学现象和实践技能,固然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但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对教学现象和案例进行理论解析。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师的构成上,应推行“双导师”,将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行业导师主要来源于幼儿园一线教师、教研员、管理人员等;专业导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专职教师、理论专家、教授等。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广阔的专业视野,导师制的实践运作可实施导师轮换制,保障导师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每位导师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及内容有着不同的见解,这直接导致了导师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活动的经验表明,通过导师轮换制,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教育理念、不同研究专长、不同专业视野的导师,可以提供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批判意识。从专业导师的角度出发,专业导师的配备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有所调整。低年级的导师以基本专业课教师和理论专家为主,引导学生关注教育规律、教学现象、幼儿发展特点等;高年级的导师以专业技能课教师为主,包括教法课、游戏设计课、实践实习等。从行业导师的角度出发,应定期轮换来自不同园所、教研所的幼儿园教师、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和园所文化,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通过以上轮换制,让学生拥有“整个学校的体验”,并为学生创设可在不同教育机构和班级进行观摩学习的机会。

二、聚焦于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

“导师制”的开展过程是决定其成效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师制的质量。通过笔者所在院校的实践探索发现,行业导师展开的活动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随机,无法满足学生的即时发展需求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活动内容应指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

一方面,活动内容应指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问题解决。本院校导师制活动的经验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且在专业学习中将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导师制活动内容应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进行安排,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根据笔者访谈发现:大一学生处在一个懵懂的阶段,导师可引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了解专业前景、建立专业认同感等;大二学生将开始初步的专业学习,导师可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案例和工作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规律等;大三学生的导师制活动可依托于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大四学生的导师制活动可聚焦于就业指导、专业技能操练、心理辅导等。另一方面,扩展导师制活动形式,多角度解决学生问题。由于本院校导师制探索针对的学习对象是2015 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此本院校导师制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涉及到校内专业讲座、校外观摩学习与参观。在活动内容指向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导师制的活动形式应根据内容的特点和性质灵活调整,拓展为案例分析、学生汇演、小组讨论、专题讲座、观摩学习、教学模拟、分享教学材料等多种方式。

三、健全导师制管理制度,争取多方支持和帮助

为保证“导师制”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建立科学规范的导师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尤其需要规范导师聘任制度、优化导师激励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学院、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多方支持与帮助。

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开展的经验表明,规范导师的遴选和聘任制度可以帮助导师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主动参与导师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首先,导师作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其素质能够影响学生的观念、能力及未来的专业成长。学院在遴选和任用导师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有能力、有责任心、乐于分享的教师。其次,重视行业导师的教学经验。行业导师可以通过案例呈现、教学视频、经验传授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尽早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活。再次,通过对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对导师制活动报有极大的期望,且积极、认真地参与导师制活动,但是活动结束后往往很快就印象模糊,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往往难以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根据各年级的课程安排进行选择专业导师。此外,为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应优化导师激励政策。不管是行业导师还是专业导师,学院都应颁发正式聘书,并依据常规的工作量和学生人数,设定基本的指导报酬。同时,根据每学期学生和学校对导师的评价,可实施弹性工资制度:对于指导质量较高、态度认真的导师,给予导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设立连任制度;对于指导不力、效果不好的导师,给予适当的惩罚。

导师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培养的创新路径,受时间、场所、班车、材料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运作依赖于学院、教务处、幼儿园等多方的支持与帮助。学院应通过多方宣传,提高学生和幼儿园对导师制活动的关注和认可,创设独有的导师制文化。对学生而言,导师制可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榜样和支持;对幼儿园而言,导师制可提供幼儿园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对高校教师而言,导师制可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在三方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培育平等、尊重、互助互惠的异质性合作文化。此外,学院和教务部门应为导师制的顺利运作提供专门的物质资源,包括活动的场所、器材、运输工具、资料等。

结语

导师制作为学前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增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导师制的运作过程中,应推行“双导师”,实行导师轮换制;聚焦于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健全导师制管理制度,争取多方支持和帮助。

《开题报告学前教育选题来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