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篇)

时间:2022-10-09 00:29:29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3580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篇)》。

第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白话文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 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 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 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 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 基本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 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 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 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 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 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 国语文教育 24-26

(2) 古文教育 26-27

(3) 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 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 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 论阅读教学 30-32

(1) “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 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 论写作教学 32-35

(1) 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 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 作文的批改 35

3. 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 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 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 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 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 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 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 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 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 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 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U.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32.

[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4-258.

[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

[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3(增):288-290.

[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03,5(4).

[8] 温建萍 . 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

[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62-64.

[11]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

[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

[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

[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510.

[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1-518.

[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500-1568.

[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578-1632.

[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05,28(10):200-203.

[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3.

[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8-111.

[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12-340.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美狄亚的成因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美狄亚》是公元前五世纪及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家欧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称为欧洲最早的“问题剧”。小说围绕美狄亚为追随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斗争,描述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虽然作品描述的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但其中包含的却是欧里庇得斯所处时代的妇女问题,因此有很强的写实性。

通过对小说的研究和当今社会的结合,显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富有重大责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选题的研究现状:许多人著文分析和评价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这一鲜明、独特、极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亚这种性格和个性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创新点:通过研究小说中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分析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就现代社会来说,虽然社会和假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亚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爱情

二、美狄亚的多重身份

(一)父亲的女儿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儿子的母亲形象

三、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

1.美狄亚自身性格来说

2.美狄亚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结语

五、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1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所有的语言跟社会一样包含着历史,历史中变化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语言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不断产生出新义与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随着世界化而快速发展,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不断产生,新形成的概念反映在语言中,成为“新词”。“新词”不仅是“新出现的语言”,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汉语的新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心理现象,因而不断地出现。

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新词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新词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另一个学者杨振兰指出“新词语是以词语产生的时代为依据形成一个词汇群体,受新时期社会特点的影响和制约,明显带有社会时代的痕迹和烙印;”。这说明新词语除了可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以外,也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因为新词语的出现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最近 新词语在语言学中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

因为新词语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所以词汇的意义比较难以理解,同时翻译文章的时候也常常造成错误。本论文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年轻人对新词语的认识,同时考察生活中最常用的新词语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

语言反映当时的社会,新词语跟当时的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具有单词的价值,也反映了背后的语法和语音规则的作用,同时通过新词语的研究可以理解发展中的社会和文化。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和韩国报纸、网络中出现的以及编辑成册的新词语的调查,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以及背后所展现的文化、语言差异。

现在在韩国开始了中国流行风,比中国的韩流更热闹。在韩国有许多人愿意了解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本论文提示的多样的新词语能够帮助了解汉语与现在的中国。跟韩国一样,在中国也开始了韩国流行风,特别是韩剧的影响,许多的广告、媒体、文献上出现韩语音译词。比如,“啊拧哈塞哦”是汉语“你好”的意思,其读音与韩语原读音相似。本论文要研究与分析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新词语不仅是从以前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也是最好表现时代感与大众心理的有趣的语词现象。不过,在语言学系新词语不那么受欢迎,新词语是很快地出现同时很快地消灭,所以许多新词语编入词汇系之前容易消灭。但是,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新词语是在语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社会与文化上集中地反映词汇的动态变化。因此,对研究语汇历时的变化价值非常大。本论文介绍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是什么与韩语音译词的影响。本文重点通过调查问卷考察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对新词语的理解度和意识度。

(二)研究难点

语言是环境变化的产物。出现新的环境,就会出现新的语言成分。在中国开始英语热之后,借用了一些英语的新词语,利用音译、意译或者直接以英语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但是新词语的使用者受限于不同的社会圈子,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和理解新词上会出现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国有方言的影响,也产生了区域性新词语。作为留学生,这部分是写作的难点。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2

论文题目:美狄亚的成因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美狄亚》是公元前五世纪及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家欧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称为欧洲最早的“问题剧”。小说围绕美狄亚为追随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斗争,描述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虽然作品描述的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但其中包含的却是欧里庇得斯所处时代的妇女问题,因此有很强的写实性。

通过对小说的研究和当今社会的结合,显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富有重大责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选题的研究现状:许多人著文分析和评价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这一鲜明、独特、极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亚这种性格和个性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创新点:通过研究小说中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分析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就现代社会来说,虽然社会和假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亚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爱情

二、美狄亚的多重身份

(一)父亲的女儿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儿子的母亲形象

三、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

1.美狄亚自身性格来说

2.美狄亚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结语

五、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3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中象征主义,来叙述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x。通过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认为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叶利荣则在其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x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x,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x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x、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x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x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x。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x,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x的扭曲

3、结论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x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x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x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x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x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x,得出一般x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4

论文题目: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16]。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白话文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基本思路 12-13

2.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国语文教育 24-26

(2)古文教育 26-27

(3)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论阅读教学 30-32

(1)“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论写作教学 32-35

(1)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作文的批改 35

3.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璘.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xx.132.[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xx.[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4-258.[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xx,43(增):288-290.[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xx,5(4).[8] 温建萍.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1(1).[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2(1):62-64.[11]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510.[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1-518.[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00-1568.[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78-1632.[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xx,28(10):200-203.[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113.[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46.[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8-111.[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312-340.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