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
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瘀血阻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可以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
2.湿热蕴结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肝阴不足素体肾虚,或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均可使精血亏损,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而成胁痛。
而要辨证治疗,就必须注意把握其要点。
1、辨胁痛性质胁痛病性有虚有实。
若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时痛时止,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多属肝郁气滞,气阻络痹所致;若胁痛以刺痛为主,部位固定,入夜痛甚,或因跌仆闪挫所致者,为胁络受损,瘀血停着,若胁下可氧及症块,触之坚硬者,多为气滞血瘀,瘀滞积久不散所致;若胁痛重着,痛有定处,触痛明显,伴口苦心烦,胸闷恶心,发热烦躁,或目身小便发黄,为湿热着蕴肝胆所致;若右胁痛如绞,痛彻肩背,或伴黄疸、发热或呕吐蛔虫,多为砂石或蛔虫阻滞胆道,病属湿热;若出现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苦,尿黄,则为气郁化火;若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滑,脉弦迟,则为肝郁夹寒;若胁肋隐痛,心烦口干,伴头晕目眩,舌红少苔,则病属阴血亏损;若胁痛隐隐,但绵绵不绝,疲劳后可使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失养所致;若胁肋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则属阳虚,肝络失养。
2、辨外感和内伤胁痛
外感胁痛,起病较急,大多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临床多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且多同时并见恶心、呕吐或黄疸等症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内伤胁痛,起病较缓,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出现,多由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或肝阴不足等引起。
3、辨胁痛病位
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胁痛之病位主要在肝胆,但常与脾胃和肾有关。胸胁疼痛,不论一侧、两侧,呈胀痛、刺痛,或灼痛、坠痛、隐痛,或痛如刀割,痛彻肩背,位均居肝胆二经;但若胁痛伴嗳气频作,恶心呕吐,胃脘胀闷则为肝气犯胃,病位在肝胃;胁痛若伴肠鸣,腹胀,便溏泄泻,为肝逆乘脾,位在肝脾;若胁痛牵引腰背,呈坠痛、隐痛,悠悠不休,遇劳而发,则由肝及肾,位在肝肾。
其次,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对实证胁痛,据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湿解毒清热,或理气活血,祛瘀通络等祛除邪气法之主,则经络得以通畅。对虚证者,以扶正为主,阴阳气血俱充,阴平阳秘,气血调达,经络自得荣养。虚实并见者,据虚实之轻重、缓急,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补中有通,或以通为主,通中兼补。另外,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病人多数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而发病。对胁痛病人采取以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为主的辨证施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