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最新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最新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最新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软件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开题报告是论文的开端,影响着论文的水平与质量。学术堂就为大家整理了一篇软件工程硕士开题报告,以供参考。
题目: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方法探讨及初步应用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叶钰,2005)仍然是软件行业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理论支撑和核心思维模式,人们在从实际需求中进行软件开发时,总是先将其中的业务模式抽离出来,再对某个业务的完成流程进行梳理,从而指导项目的具体开发,这就是SOA所涉及到的软件工程方法。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基础设施增强,信息量庞大的前提条件下,人们的实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使得软件的业务需求也不断地变化,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业务流程的改变,所以在软件行业存在的需求分析过程复杂、软件开发周期长、软件生命周期短、运行维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再者,随着数据思维的蔓延,人们的数据所有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导致信息安全成为了国家战略。
由此,诞生了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data-oriented architecture,DOA)(苗放,2012),DOA的核心是数据,它强调数据作为软件的生长土壤,在云环境下提供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的管理,很好地解决了异构系统间数据共享和系统功能扩展等问题。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当下,DOA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理论支持。
所以,研究DOA下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将其成熟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990年开始,在面向对象技术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软件的复用,逐渐发展起了组件技术,随着对组件技术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在COM/DCOM(楼伟进,2000)、Java Beans/EJB(Emmerich W,2001)等组件标准出现后,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趋于成熟,其实现的粗粒度的软件复用极大的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软件的质量,降低了软件开发成本,是软件工程方法的进步(冯健文,2004)。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最早是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一开始因为软硬件技术水平的限制,SOA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2000年Web Service(Debettencourt J,2001)的出现,SOA迎来了发展的真正开端,随着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形成了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时至今日,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仍然主导着软件行业的发展(蔡维德,2008)。
随着2008年大数据概念(Andrew M A,2012)的提出,大数据的思维逐渐在学术界和行业中蔓延开来,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大数据软件工程(周明辉,2014)的思考,清华大学何克清教授在《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工程关键技术》一文中根据大数据的特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其中大数据驱动架构研究的思想,体现了数据在软件工程中的核心作用(何克清,2014)。清华大学张桂刚等在《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软件设计模型》一文中,根据已有的软件工程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软件开发过程和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编程语言,进而提出一种软件设计模型(张桂刚,2014)。这些都是数据在软件开发中的核心地位日渐凸显的情况下,对软件工程方法和软件工程技术的探讨。
2012年苗放教授提出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DOA)以来,面向数据理论体系不断发展,逐渐丰富,也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DOA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在此基础上,苗放教授提出了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data-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DOSE),在软件工程方法上做了新的论述,基于以数据为核心的思想展开了对面向数据软件工程方法的研究。
三、论文研究内容
首先是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方法研究,此研究的目标是确立软件工程的新方法,以数据为核心,以数据逻辑体现传统软件工程方法中的业务逻辑。本文研究从软件工程方法学的角度出发,旨在构建一种完整的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方法,进一步壮大软件工程方法体系,拟解决现价段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通过与已有软件工程方法的比较,说明了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其次是面向数据软件工程方法应用实践,将研究确立的DOSE方法应用在具体的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从需求调研、开发成本、开发周期、系统扩展、信息共享等几个方面与传统的SOA方法进行比较,一方面是检验DOSE方法的确实可行性;另一方面是检验并证明DOSE方法相对于传统软件工程方法的优越性。
123下一页 四、论文提纲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软件工程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成果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主要成果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技术路线
2.1 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
2.1.1 总体架构
2.1.2 核心组成
2.1.3数据注册中心
2.2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
2.2.1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基本原理
2.2.2 数据逻辑与业务逻辑
2.3 数据资源池技术
2.4 数据生态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
3.1 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3.2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与传统软件工程
3.3 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与大数据软件工程
3.4面向数据的软件开发范型
3.4.1 DOSE方法原则
3.4.2 DOSE方法描述
3.4.3 DOSE软件过程
3.5 DOSE方法的优越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OSE方法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总体架构
4.2 系统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库设计
4.2.2 DOA平台模块设计
4.2.3 系统模块设计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五、论文创新点
(1)提出了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DOSE)方法原则。根据面向数据所具有的特点,初步规定了面向数据体系结构下软件开发应该遵循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三条原则:统一数据注册标准原则、数据定义服务,数据驱动应用原则、数据-应用生态系统原则。
(2)提出了一种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DOSE)方法,并给出了方法内容的具体描述。在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理论多次项目实践的基础上,对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进行研究,经过对工程方法的探讨提出了一种DOSE方法,并进行了该方法的项目实践。
(3)提出了一种面向数据的软件工程(DOSE)的软件过程。在DOSE方法经过实践的情况下,根据DOSE方法的实际研发周期,总结出应用DOSE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软件过程,该过程以适应需求变更为迭代的主线,以DOA架构的数据生态系统为基础。
上一页123下一页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23日--12月8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1月9日--2月15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3月4日--4月28日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
20XX年5月1日--5月15日 数据输入、汇总和处理,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5月15日--5月30日 论文写作及修改
20XX年6月 论文答辩定稿
七、参考文献
[1]蔡维德,白晓颖,陈以农。2008.浅谈深析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程付超。2014.面向海量遥感数据的分布式混合计算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3]陈杰。2012.虚拟化资源池的设计与实现[J].电信技术,(5):53-55.
[4]陈利国,王艳萍。2009.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5(3):549-551.
[5]曹哲。2004.软件工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杜明晶。2014.DOA下分布式数据注册中心构建与检索功能的初步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
[6]冯登国。2001.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1):8-13.
[7]冯健文,林璇。2004.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CBSE)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1):32-35.
[8]冯济舟。2014.软件瀑布模型的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J].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
[9]樊莉丽。2014.面向对象设计的软件工程开发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15)。
[10]樊莉丽。2014.软件工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发展[J].电子制作,(8)。
[11]郭江,廖越虹。1995.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系统开发方法比较(下)[J].计算机系统应用,(4):59-62.
[12]郭立峰,郭耀,常继传。1999.NATO软件复用标准导论[J].计算机科学,(5):5-16.
[13]郭曦榕,苗放,王华军,等。2009.空间信息G/S网络访问模式体系架构初探[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6(10):72-74.
[14]高禹,毕振波。2008.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发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18(7):83-86.
[15](意)盖伊,(意)查耶,(意)曼德若利。2006.软件工程基础[M].中国电力出版社。
[16]何克清,李兵,马于涛,黄贻望等。2014.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工程关键技术。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3.(10)8-9
[17]姜国华,李晓林,季英珍。2007.基于SOA的框架模型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15(6):37-39.
[18]江贺,任志磊,聂黎明等。2014.面向移动应用大数据的软件工程研究。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3.(10)24-25.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