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统计调查报告特点(优秀范文三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统计调查报告特点(优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统计调查报告
改革开改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发展和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统计调查制度和调查方法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统计调查制度和调查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工作,全面、真实、合法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情况,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本人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组成:
⒈以个体经济为主,经营规模小且分散。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受各方条件的影响,结构组成主要是以个体经营为主,从业人员少,一般为人,且经营规模小,经营地点分散。近几年来加大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为了减轻和职工负担,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职工收入,精简机构,减少供养人员,对工交商建企业进行改制,一些富余人员被分流。一部分人转为从事土地承包,另一部分人则从事个体经营承包。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第三产业起步晚,发展较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非公有制经济主要以个体经济为主,经营规模小,经营地点分散。
⒉经营项目少。
由于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城镇建设发展较为缓慢,加上布局不合理,一定程度阻碍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投入了一定资金进行小城镇建设,改善了环境面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资金困难,步伐缓慢,不能满足经营者的需要,造成了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项目少的局面。目前非公制经济经营项目主要以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主,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⒊人员组成复杂。
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租赁承包、责任承包、国有民营多种承包形式。因此国有职工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组成较为复杂。一部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仍保留着职工身份;一部分人员则全部脱离了与的劳动关系,成为个体经营者;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外来流动人员,无户口和劳动人事关系。
二、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存在的问题
⒈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体制改革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不适应,调查方法落后,制度不完善,这个问题越往越突出。普遍存在着调查方法简单、落后、指标设置不科学,因而造成调查数据不全面、可信度低,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经营情况。
⒉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概念和调查范围模糊,认识不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目前××普遍实行“两费自理”,土地租赁承包,“两权放开”,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造成有的数据统计在国有经济,有的数据统计在非公有制经济。例如在统计年底从业人员人数时,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的人员人数统计在国有职工人数中,其生产经营按国有经济统计,但统计运输业人员人数时,人数统计在个体劳动者人数中,其生产经营按个体运输业统计,其实这部分人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仍与保持劳动关系,是的正式职工,只不过是车辆全部是个人出资购买。有的存在着车辆落户在,人不属于,结果两个单位都不统计,存在着漏报现象。
⒊统计调查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统计力量始终薄弱。目前一般只设一名综合统计,什么专业都在干,什么报表都填,综合统计成了“万金油”。一方面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报表,一方面要完成各种各样的调查任务。特别是一旦遇到大型普查任务或调查任务更是雪上加霜,疲备不堪。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扩大,其调查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调查对象户散、点多、复杂,但统计力量不增加,工作是辛辛苦苦干了,其数据令人难以置信。
⒋统计执法难。
虽然《统计法》已颁布好多《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方法之研究》
年,但由于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统计法的法律意识淡薄,加上被调查对象由于利益驱动从而造成数据虚报和瞒报。使统计人员在调查时已经察觉到被调查对象在有意识虚报或瞒报的`统计违法行为但无可奈何。而又无专职统计执法机构,因此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对统计违法行为无法执行,从而造成统计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
三、开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查采取的方法
⒈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制度
随着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因此现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已不能适应统计调查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已势在必行。根据的实际情况,建立对非公有制经济抽样调查方法,是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重点,是获取完整、准确统计资料的基础。做法是:分行业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名录库,编制抽样框,排除人为因素,按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从而以样本推断总体,做到调查数据准确、合法。
⒉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收支调查台账制度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行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生产周期和环节,建立健全非公制经济收支情况调查台账登记,可以减轻统计人员收集、整理、填报年报的工作量,又可以准确地掌握非公制经济的收入水平,使非公制经济统计调查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数出有据。
⒊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登记制度
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复杂性,要协调与工商、税务部门的关系,统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方面的具体情况,借以实现登记信息共享,从而建立统计登记制度,解决被调查对象不重、不漏的现象。
⒋编制科学、合理的非公有制经济调查统计指标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复杂性,要结合的实际情况,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需要,在设置指标时要体现“精炼、明了、实用”的原则,该细化的一定要细化,不该要的就不要设置。要注重反映经营水平、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指标,避免不该要的指标一大堆,增加被调查对象的负担和厌烦性,从而保证调查的数据真实、准确。
⒌合理按排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特殊性,在调查时间上要合理掌握,统筹兼顾,要根据各行业的经营特点,做到调查时间和行业经营特点相结合。如果不择时间盲目进行调查就会出现数据大起大落的现象。因此每年应在经营淡季和经营旺季分别进行调查,以保证数据的合法性。
⒍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
由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二、三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主要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一部分人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保留着职工的身分,但从事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因此要明确统计调查对象,保证数据的不重、不漏。对保留职工身份,从事第一产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在统计时按国有经济进行统计,其生产经营按国有经济进行统计,从事第二、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个体工业和其他服务业、运输业)则全部按个体进行统计。
⒎加强的统计调查力量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年年上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调查任务越来越多,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统计力量依然薄弱,综合统计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应付其他任务,已是满负荷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成立经济调查队,人员由人以上组成,既能满足平时统计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大型普查的需要。
⒏加大《统计法》执法力度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执法难的问题,统计部门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提高被调查户的统计法律意识,争取被调查户的积极配合,对拒不配合非公有制经济调查的调查户和统计违法行为按《统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以起到威慑作用,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关键在于运用科学、合理、精炼、明了、实用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才能及时、准确、真实、合法地收集、整理、传递统计信息,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状态,保持非公有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统计分析报告
一、单位基本情况
我单位是1个独立编制的副处级行政机关单位,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归口市X局管理。截至12月31日,我单位共有行政编制74人,工勤编制6人;实有在职人员80人,退休人员9人。
二、资产基本情况
截至12月31日,我单位资产总额为937.45万元,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流动资产4.53万元,占资产总额的0.48%,主要为现金及银行存款;
2、固定资产724.32万元,占资产总额的77.27%,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和家具、取证器材、汽车和摩托车、服务热线系统等;
3、其他资产208.6万元,占资产总额的`22.25%,主要为财政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经认真统计、对比,我单位填报的资产情况报表数据与部门决算报表数据相符,资产状况良好。
三、资产管理情况
为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我单位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对本单位的资产定期进行清查,做到“不打埋伏、不留死角”,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二是加强管理。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资产管理内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有效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从而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努力方向
在今后,我单位将一如既往地严格执行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相关规定、制度,同时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建章整制,从制度上保证国有资产规范化、高效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行为;三是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按照“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对资产进行合理调剂,做到物尽其用,实现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
第三篇:统计分析报告
近年来,巴州区委在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用好的作风和好的制度保障《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和各项干部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并在干部制度和干部教育管理工作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全区干部选任、教育、管理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根据2006年干部统计年报,现将我区干部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一、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
巴州区于2006年8月和11月分别就乡镇领导班子和区级四大家领导班子进行了换届。换届后,区、乡(镇)两级领导班子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领导职数减少。区级四大班子领导职数换届前共46名,换届后为44名,减少职数2名。乡镇领导班子的职数换届前共460名,换届后职数共218名,减少242名。
(二)班子结构优化。一是年龄整体降低。换届后的区级四大班子领导平均年龄总体降低,区委常委班子换届前平均年龄44岁,换届后平均年龄40.50岁;区人大领导班子换届平均年龄53.86岁,换届后平均年龄51.71岁;区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前平均年龄41.29岁,换届后平均年龄39.88岁;区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前平均年龄50.80岁,换届后平均年龄49.50岁。二是班子成员学历普遍提升。换届前,四大班子领导成员中,有研究生学历2人,大学本科15人,专科27人,中专及以下2人;换届后有研究生学历8人,大学本科16人,专科19人,中专及以下1人。换届前,乡镇领导班子中,大学本科学历占10%,专科占60%,中专及以下占30%;换届后,大学本科学历占16%,专科占64%,中专及以下占20%。三是班子成员搭配更加合理。在换届后,区级四大班子及乡镇班子基本实现了老中青的合理搭配,形成了适度年龄梯次。
(三)协调配合加强。换届后的各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整体下降,学历普遍提高,更加具有朝气,理论素养、执政能力较换届前得到有效提升。由于领导职数减少,各级班子成员的分工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明晰,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从统计数据看,巴州区的各级领导班子在换届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乡镇领导班子均由公推公选产生,在公推公选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本位主义在一定程度存在。由于基层干部和群众在行使民主权利中存在一定的本位主义、家族思想,对外地人在公选中造成不利的倾向。二是个别班子在团结上存在隐患。乡镇领导班子公推公选,虽然充分体现了民主,但同时也使原有的班子成员在竞争中产生了一些矛盾和摩擦。因此,乡镇的一些班子成员中存在不团结隐患,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当选领导和落选人员之间有相互拆台的现象。三是领导班子工作执行力有待加强。一些乡镇领导由于在竞选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干部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当选后有“报恩”思想,对一些工作在执行上有不愿逗硬的现象。有一些领导害怕工作过于逗硬而得罪人,在今后的竞选中失去支持,因而在工作中有得过且过、不敢逗硬的现象。
针对这些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上级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作的目标考核力度,建立不胜任领导干部调整制度;另一方面,建议县区委应进一步加大对换届乡镇领导班子的组合搭配力度,可根据公推公选的实际情况,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在乡镇之间进行适度交流,既减少了干部之间的矛盾,又为一些领导干部大胆逗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环境。
二、常委分工负责制取得明显成效
巴州区在市委制定的总体原则和框架内,对常委分工负责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区委常委分工负责制试行办法》、《区委常委分工负责制动行规则》等规范性文件,促进了新一届常委会班子正常运转。
(一)新一届常委会的基本特征
我区于2006年11月对区级四大班子进行了集中换届。换届后的区委常委会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常委职数减少。新当选的区委常委共11名,比换届前减少2名其岗位为: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其他9名常委分别兼任区委办公室主任、常务副区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副区长、工会主席(统战部长)、人武部政委。二是副书记职数减少。换届前区委共设5名副书记,换届后仅设一名副书记兼任区长,未设专职副书记。三是党政交叉任职增多。有3名区委常委在政府任正、副区长。四是年龄、学历结构更加优化。新一届区委常委男同志10人,女同志1人,平均年龄为40岁,年龄最大的44岁,年龄最小的37岁,较上届平均年龄44岁相比下降了4岁,研究生文化5人,大学文化6人。文化程度较之上届有普遍提高。
(二)常委负责制试行的`方式方法
我区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有关要求,科学设置党政工作机构,适当增加全委会委员名额,进一步完善了区委常委会的组织结构,有效地避免了体制外循环,避免了非正常因素对决策事项的干扰和影响,减少了决策的中间环节。
我区实行区委常委分工负责制,一是坚持了六大原则:集体领导、常委负责的原则,合理分工、权责统一的原则,民主平等、规范议事的原则,依法办事、科学决策的原则,总揽全局、协调高效的原则,授权充分、各负其责的原则。二是在功能定位上,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强化统揽作用的同时,重视探索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协调运行机制。三是在工作机制上,构建和完善统分适度、运行协调的工作机制,党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监督、政协参与的领导机制,扩大民主、科学集中的决策机制,责任细化、工作量化的目标管理机制,重大情况通报、重大事项报告的监督机制以及自身能力建设机制。四是在制度建设上,力求管用、实用,出台了《常委分工负责制试行办法》、《常委分工负责制运行规则》、《重要会议开放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新一届常委会提供了制度保障。
区委规定,一是地方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并接受监督,定期向全委会报告工作,集体对全委会负责。在分工上,既考虑决策参数齐全的问题,又解决决策主体模糊的问题,按照“不交叉、不重叠、不缺失”的原则,合理调整常委分工,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常委分工负责制度。二是在决策改革方面,实行会议决定、严格票决。建立决策调研、咨询、征询意见、协商、风险防范和信息反馈、评估机制。凡涉及区委常委会职责范围内决定的重大事项,必须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书记与分管、联系常委充分酝酿或与其他常委通气、协商并提出成熟意见后,方能召开常委会议集体讨论票决。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必要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干部任免或其他一些重大事项,实行预案优选,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三是从制度层面规范区委常委分工负责制运行机制,制定了试行的运行规则和办法,提出了决策运行“八项制度”,即集体领导制度、分工负责制度、民主平等制度、科学决策制度、协调配合制度、工作报告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监督激励制度。同时,按照省委相关规定的要求,对区委常委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行了全面规范。
(三)试行常委分工责任制的初步成效
对巴州区来讲,常委分责任制是一个新鲜事物,建立运行以来情况良好。
第一,书记直接面对常委,减少了领导层级。换届前的区委班子设有五名副书记(含区长),其他常委和副区长分管的工作都有一名副书记分管,从书记到常委,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经过了两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换届后,区委未设专职副书记,书记直接面对常委,减少了“中间层”和“缓冲带”,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位常委的工作自主性,有利于促进常委会高效运转。
第二,常委会集体决策,提升了班子权威。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取消了原来的书记办公会制度,重大事项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决策,真正体现了党委常委会作为法定决策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提高常委会领导班子的权威。
第三,常委各负其责,激发了工作活力。常委分工责任制明确了常委的权力和责任,常委的职责一般都比过去增加许多,如宣传部长除分管宣传文化等传统领域外,还联系教育、卫生等工作,组织部长、工会主席等上面不再有分管副书记,常委独立开展工作的空间大了许多,有利于充分调动常委的工作积极性。
第四,党政领导分工不交叉,理顺了党政关系。过去一项工作党委政府都有一名领导分管,很多事情要党委的分管领导拍板,政府分管领导成了“配角”,但其中一些事情属于政府行为,变成了党委“大包大揽”。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凡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工作由政府领导分管,不是常委的副区长分管的工作,区委确定一名常委进行联系,由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这样,即确保了党委对各项工作的全覆盖,又避免了分工上的交叉和重叠,使党委、政府的工作各有侧重,理顺了关系,减少了磨擦和扯皮。
第五,重要会议对外开放,加快了民主进程。为实现常委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区委制定了《重要会议开放暂行办法》,规定区委常委会议、全委会议,包括政府常务会议和人大常委会议等会议研究决定重大事项时,都要对群众开放。区委换届后的第一次常委会议,就邀请了区委委员、党代表、普通党员列席,使常委会的决策更加合乎民意、顺应民心,为建立阳光党务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几个问题
一是常委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换届之后,除书记和区长(副书记)之外,其他常委都处在同一层级,协调常委之间的关系这一任务就落到书记、副书记两人身上,没有专职副书记分担,实际上增加了书记“集中”常委决策意志的难度。
二是常委如何分工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应该“全覆盖”,即常委的分工要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这样容易交叉重叠;另一种则是不应该重叠,即政府已有领导分管的工作,不再确定常委分管,但这可能导致常委会对某些领域的领导和指导出现“空档”,不利于常委会的领导和决策。我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个“中间路线”,即政府已有领导分管的工作,区委确定常委联系,但这样也形成了实际上的重叠,在执行决策和责任追究时不好认定责任主体。
三是如何减轻书记工作负担的问题。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常委直接对书记的负责,同时也有更多的具体工作需要书记拍板,可能会影响书记谋全局、抓大事的精力。另一方面群众来信来访也更多地直接面对书记,增加了书记的工作负担。
四是区委办主任职权如何定位的问题。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在常委班子中排名第三,但究竟应该履行哪些职责尚不明确,虽然分工明确其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搞好协调,但每项工作都有其他常委分管或联系,一般不好主动介入。在未设专职副书记的情况下,党委办主任的职责和权力有待进一步明确。
五是党委办公室如何服务的问题。区委常委都兼任其他职务,也都有对应的工作单位,一些服务工作自然由这些单位承担,区委办公室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联系其工作,因此,办公室对其他常委分管联系的工作情况不能及时知晓,容易造成信息、督查、服务方面的脱节。
三、“女、少、非”干部培养和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
换届前,区级四大班子领导成员中有女干部3人,占7%;配备有女干部的区级部门班子29个,占班子总数51%;配备有女干部的乡镇领导班子36个,占班子总数72%;全区共有女干部498人,占干部总数17%。换届后,区级四大班子领导成员中有女干部4人,占10%;配备有女干部的区级部门班子30个,占班子总数55%;配备有女干部的乡镇领导班子47个,占班子总数94%,全区有女干部506人,占干部总数的18%。
换届前,全区各级班子中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人,全区共有少数民族干部3人;换届后,全区各级班子中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人,全区共有少数民族干部3人。
换届前,全区各级班子中有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19人,全区共有非中共党员干部403人,占干部总数的13%;换届后,全区各级领导班子中有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22人,全区共有非中共党员干部412人,占干部总数的14%。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全区“女、少、非”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力度不断加强,但“女、少、非”干部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比较低,还有进一步强化的空间。在今后干部工作中,可建立“女、少、非”干部后备库,对这些干部进行跟踪培养。
四、干部考录、晋升、交流、培训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区委切实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日常管理、监督,形成了干部选、用、育、管的综合机制。针对当前干部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全区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刚性执行了“五必考”制度,即“凡进(新进入公务员队伍)必考、凡晋(职)必考、凡入(城)必考、凡转(非财拨或差额财拨转财拨、非财拨转差额财拨)必考、凡聘(事业单位新聘人员)必考”,使干部考录、晋升、交流、培训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群众中反响良好。2006年,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晋升职务的48人,交流55人,参加培训人员合计645人,培训总人数909人次(其中党校培训809人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区干部交流的渠道比较单一,干部培训的形式还有待多样化。建议在干部交流中进一步加强区级部门中层干部的竞争轮岗,既能加大干部交流、锻炼干部能力、增强干部活力,又能使关键岗位的干部得到有效监管。在干部培训中,应进一步加大培训渠道和方式的拓展,构建干部内轮外派、上挂下派、政企交流的干部教育培训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