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调查报告论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调查报告论文》。
第一篇: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论文
现阶段农民离开土地的原因及分析
摘要:通过调查统计,对数据的整理加工得出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的明显变化,对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出现现阶段农业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变淡。望天吃饭,造成农民生活的无赖,在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面前农民为农作物收成担惊受怕,农民就算遇上了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好收成时,农民又担心粮价下跌,为买而发愁。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农民的收入都难以保证,于是农民就背井离乡大规模流向收入更稳定的城市。分析出农民离开土地能造成什么影响,对于这个后果,怎样才能让农业继续发展下去给予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农民土地调查显示城乡差距非农经济
正文:
一、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土地
从朱启臻编写的《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土地》书中,“风调雨顺是无数人祈盼的年景,对于农民来说,秋天收获的不单单只是粮食果实,还有一年辛劳后的幸福,同时也攒下了美好的未来生活。然而春种到了,未必就会秋收,农民可以决定自己地里种什么种子,却无法决定秋天是否会收获种子结出的果实。因为大自然随时会用它的残酷将农民辛勤的劳作顷刻化为乌有。没有了收获就没有了收入,没有了收入就没有了希望。”[1] 我们深刻地领会到做农民的辛苦和无赖。作为农民子女的大学生,我们来到学校读书不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的束缚吗?不用在说现阶段的农民们,他们更加希望离开土地,离开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生活。更不用说那些刚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农村青年,无论什么样的理由,城市才是他们生活的空间,离开土地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1、城乡差距——农民离开了土地
从农民对土地意识调查问卷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民为什么这么坚定的要出门打工,因为城市里有他们曾没有的生活,有他们曾经没有的幸福和快乐,在问卷中统计了25个调查对象,有20个愿意城市里的生活,5个愿意农村的生活,这5个愿意留在农村生活的都是5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了,他们不是不向往城市里的生活,而他们是因为怀念土地,他们都曾过着60、70年代的生活,靠土地把他们养活到今天,他们对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不愿离开土地。而愿意城市生活的20个调查对象的谈话却给了我们惊讶的感叹!“在农村不好找媳妇,在城市里打工的女生真多”,“城市里的教育可好了,小学都开英语课”,“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种地一年呢”等这些从20个调查对象的口中得知。是啊!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太大了,在农村种地,望天吃饭,过得胆战心惊,在城市收入稳定,工资又高,这样的差距怎么会不让我们的农民心动呢?这种差距就是导致我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最直接原因。
有的年轻人刚才城市里打工回来,还带来外地的媳妇,他们这些年轻人在家里,父母经常担心找不到媳妇。农村家庭是非常的穷的,种地的收入基本上只能维持一年的生活,那里还有多余的储备来接媳妇呢。年轻人们又没有多少文化,对自己的婚姻真是担心,看到了那些去外面打工的总是带媳妇回家,又听说外面的收入高,生活又好,这种强烈的诱惑下,又有谁能不出门呢?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除了读书的年轻人外有99%的年轻男同事都到城市里打工,96%的女同胞也都出门打工。可想而知,对于年轻人来说,外面真是他们追求的生活啊,有谁会愿意留在农村。这种生活的取向就是导致农民离开土地的原因之一。1
在调查对象中,一些中年人给我们的说法是“城市真是一个好地方,孩子学习成绩都要好的多”,是呀,我们也深有体会,在乡镇中学和市区中学相比较,教学质量真是差之甚远。 每一年的中考考生学中,能进重点高中的98%都是县级市级初中,2%的是乡镇初中。城市的教学质量远比农村的好的多,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最大心愿啊!有谁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读书呢。城市里教学好,坏境好,学习当然好。在我们的调查中孩子的教育几乎是每一个家庭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目标,作为父母的中老年人为了更好的收入和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他们拥有了坚定到城市打工的决心。年轻人们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让自己有更好更幸福生活,也都有了坚定到城市打工的意念。可想而知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是导致农民离开土地的直接原因。
2、农业经济收入与非农业经济收入的差距
通过对贵州省普定县城关镇新林村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户家庭的农业经济年收入4000元人民币,非农经济为20000元人民币。农业的经济收入与非农业经济收入约为1︰5,全村的农业经济收入与非农业经济收入也约为1︰5,这样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以一户农村家庭为例子,新林村第七组村民张贵华,家庭人口10人,外出打工4人,留在家里种地的2人,家有1亩水田,4亩旱地。下面是农业收入的计算情况。
稻米:有1亩水田,年生产稻米300公斤,市场价格为每公斤4.6元,收入为1380元;支出化肥30公斤,市场化肥价格90元40公斤,每公斤2.25元,支出67.5元;支出种子秧苗200元;稻米的净收入约为1100元。
玉米:有4亩旱地,每亩年生产为300公斤,总的为1200公斤玉米,市场价格为每公斤2.2元,收入为2640元,支出化肥400公斤,折为900元,种子需要5公斤,每公斤30元,和为150元,玉米净收入为1590元。
油菜:水田旱地都种,年产油菜200公斤,市场价格4.4元每公斤,收入为880元,支出化肥80公斤,折为180元,种子忽略不计,净收入为700元。
葵花:水田旱地都种,年产葵花60公斤,市场价格4.8每公斤,年收入为288,净收入约为250元。
黄豆:年产为40公斤,市场价格5元每公斤,年收入为200元,净收入为180元。 其他农业副产年收入约为200元。总的农业生产净收入为4020元人民币。
下面为非农业经济收入情况:
外出打工的4个人中,两男两女,男的每人月收入为1200元,净收入为700元,年收入约为8000元;女的月收人为800元,净收入500元,年收入为5500元,4人总的非农经济收入为27000元。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农业经济收入与非农经济收入为1︰7,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之间的差距甚大。这个很明显的例子说明了,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土地,因为非农经济收入远大于农业生产收入,农民怎能不离开土地呢。除了这个例子外,几乎整个村子普遍都是这种情况,因为80%家庭中年轻的都出门打工,20%的家庭中年轻人虽然没有出门,但在家乡仍然有其他的非农经济收入。事实证明,农业经济收入远远低于非农业经济收入。
下面是关于普定县农业数据的分析,根据中国年鉴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贵州省普定县农业粮食总产量数据,由于数据有限,只能得到2005年、2007的数据。2005年,普定县全年粮食总产量11.42万吨[2],2007年全年粮食产量1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0%;2005普定县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498元,2007年普定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745元,增长
6.1%。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年均纯收入从2005年到2007年增长6.1%,而总粮食增长为3.0%,收入的增高远大于粮食的增长。由此可见,另外的收入来源与非农经济。也
由此得到农民外出打工在日夜增长,更不用说2011年的今天了,农民外出打工已经达到80%了,农业的收入更是小于非农经济收入。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经济与非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农民离开土地的一个重大原因。
3、农民对土地感情淡化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一个导致农民离开土地的原因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淡化,有的家庭是因为土地少而收入低,才出门打工,但是有一部分家庭的家庭承包土地是相当多的,但是他们仍然离开了土地去城市里发展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种地已经不是80后90后的农村人的任务了,据我们调查发现,好多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的人都没有种地的想法,甚至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年轻人呆在家中。这部分人是什么导致他们不愿意种地呢,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当中,提到对土地的感情如何时,有下面的情况:“是否没有土地,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有99%的年轻人都是肯定的回答,是否把土地看成是一种负担,也有99%的年轻人是肯定的回答,你觉得做农民好还是做城里人好,有98%都觉得做城里人好”。
问卷表明,年轻人不喜欢种地,并不是因为种地收入少,而是他们已经对土地感情淡化。现在的农村家庭里也没有那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儿女在继续种地。因为种地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还记得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农民们在农忙季节顶着烈日到地里去耕种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是多么的辛苦。现阶段的年轻人们能去做这样的活吗?答案是已经没有了。从我们的调查中,留在家里种地的80%都是老年人了,老年人是经过辛苦时代过来的人,他们是不忍心看到这一片片的土地被荒着,他们是靠土地养活过来的,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我们的新一代的年轻人呢,已经对土地没有任何感情了,在这个温饱已经解决了的时代里,工业迅速发展,手工业突飞猛进的时代里,哪怕是没有文化的农民也都能找到一分相当不错的工作,比起种地要好上十倍以上。
农民真的不想在种地了,哪怕是没有外出打工的人,他们留在农村,也不见得他们去种地,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还听到这样的一些话语,“我们没有去打工,是因为学了一点技术的”,“种地每一年都是花上一两千去请小工”。这些话的意思是,身为农民,已经不做农民了,土地只是一种赚钱的工具,比如说,到了耕种的季节,就去街上请几个小工来种,基本上没一个小工开60元钱工资,
五、六个小工三天就种好了,也就是花1000多元钱。然后除草季节就买点农药去除草算了,到收获时期也就请几个小工两天收完,总的算下来还是赚钱的,至少没有荒着土地。可见现在的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淡化也是农民不愿意种地,农民要离开土地原因之一。
二、农民离开土地造成那些影响
1、农业生产老年化
调查表明,现在留在农村种地的80%都是老年人,农业生产已经老年化了,农民的外出打工和离开土地导致无人种地,留下种地的只是一些对土地有感情的老年人。老年人体力有限,肯定是种不了这么多的土地。那么可想而知,这一代的老年人离开世界后土地不就是没人种了吗?老年人有的虽然在外面也能找到一分稳定的工作,但是很多的还是找不到工作,也只能留下来种地了,我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在“是否觉得自己的年纪大,身体不好或文化低,在外很难找到工作而留在家中种地”这一问答选项里有90%的老年人都是肯定答案。
那么,农业生产老年化会带来那些影响呢?
一、种植单一化,调查发现,农业生产老年化带来的影响相当大,老年农民的种植非常单一了。比如,我们问道现在的农民们种植的都是些什么?以以前比较有哪些不同?在以前,农民们没有离开土地,他们种地一般夏季都要
种上玉米、稻谷、大豆、葵花、四季豆、红豆等。到冬季都要种上小麦、油菜。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留在家里种地的都是老人了,老人那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种这么多的农作物。调查显示,老农民告诉我们现在他们一般夏季就种植玉米和水稻,最多种点葵花。冬季种油菜。真的够单一了,也是人老了那还有那么多的精力呢。
二、经营粗放化,老农民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对农业生产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只要能满足他们的温饱问题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在种植时,没有像以前一样,不仅仅是靠化肥,还要搞上点农家肥,现在到了种植季节,就随便买点化肥来耕种,到除草季节,也不用松土了,就随便买些除草剂除草算了,反正能过生活就行。
三、土地荒漠化,虽然现在的调查中,土地荒漠化不是很明显,但根据一为姥姥告诉我们,“在村里有家人家年轻人都外出了,他家的土地还是很多的老人又过世了,现在,这么多的土地没有人种,在村里,留下来种地的都是我们这把年纪的,连自己家的都种不完。那家的土地啊,已经荒弃两年了,现在连犁都犁不动”。是啊,现在虽然土地荒漠化不是很明显,但若这一代的老农民过世后土地不是荒漠化了吗?还有一些离家远的土地也被荒漠化了。
2、农业劳动力短缺
对劳动力的短缺会存在一些误区,第一种看法是认为农村劳动力仍然是过剩的,第二种看法是认为农业劳动力短缺是好事,为机械化、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第三种看法是认为农业劳动力短缺为现代化和工商资本下乡承包土地创造了条件[3]。
对于第一种看法在我们所调查的村,几乎不存在可以转移的劳动力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年人和一些体弱多病的人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离开的人。由于在农村,有的农民不仅仅种地,因为种地是有季节性的,不再农忙季节,一般农民都要到城镇去打工,所以让人们对农村劳动力统计造成错误的调查。
第二种看法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主要的原因是机械化还是需要很高的条件的,比如需要平原地区,在我所调查的这种山区那肯定是用不上的,还有对于这个规模经营同样需要很多的年轻人,而且需要素质更高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能用机械化来种。像蔬菜、水果等。
第三种看法,首先,这种看法误解了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等同于工商资本下乡承包土地,这就是许多地方政府感兴趣并极力主张的。因为对于一个工商资本家来说,怎样获得最大利益才是他们的目的,然而,一旦他们承包了大片的土地过后,他们就会不按季节,不按种植的粮食为主体,而是会想尽一切方法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最终导致农业的生产化严重单一,比如他们认为种稻谷获利没有种大棚蔬菜获利大,就大规模的种植蔬菜后导致粮食短缺。
三、农民离开土地后怎样让农业继续发展下去
1、提高农业收入
农业收入多少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作为政府更应该保障农业的安全,让农民的收入提高才能保证农业的继续生产。现在政府通过支持农业补贴使农民在经济支出上得到帮助,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关注农业的发展和关注爱农民。
2、仍然进行家庭承包制
最适合种植农业的经营形式还是家庭承包制,农户经营并不排斥现代化,相反农户可以更好地容纳现代化要素。不能错误地把现代化农业等同于规模农业,更不能等同于公司资本
经营的规模农业。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让农民们得到更高的收入,才能稳定农业的继续生产,才能防止农业单一化。
3、培养职业农民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职业农民就成为支撑中国现代农业的主体。职业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而且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农民。职业农民的来源可以是家庭农场的继承人、可以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可以是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一切有志于农业经营的人都可以成为职业农民[3]。
参考文献:
[1] 《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土地》作者:朱启臻、赵晨鸣 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http//number.cnki.net或百度搜索贵州省 普定县 灌溉面积 数据 中国宏观数据挖
掘分析系统
[3] 搜狐新闻网 http://news.sohu.com《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土地》研讨会在中国农大召开
调查报告论文格式
调查报告和论文区别
申论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结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
第二篇: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格式及要求
毕业论文题目和调查报告,请大家于本月30日之前传到我邮箱,谢谢!
调查报告
XX街道XX社区关于XXXXXX的调查报告
一、序言(100字左右)
目的(为了XXXXXX)、时间(我于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21天—30天)、地点(在XX社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二、调查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简介(位置、人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成就(3—4点、每点4—5行)
四、问题(3—4点、每点4—5行)
五、原因(3—4点、每点4—5行)
六、对策(3—4点、每点4—5行)
调查人:XXX
XX年XX月XX日(调查时间的1周后)
3000—4000字
该同学调查期间,态度端正,调查效果优良,对我社区开展工作有指导意义。 情况属实
毕业论文
XXXXXX的研究
一、封面
二、诚信承诺书
三、目录
四、摘要(200-300字、为了研究XXXXXX,本文XXXXXX)
关键词(题目中的3-5个词)
五、正文(8000-10000字)
现状(表现)、危害、原因、对策
3—4点、每点4—5行
六、参考文献(6-10个)
肖景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华迎放:《城市贫困群体就业保障的政策建议》,《中国劳动》2003年第8期。
论文格式
一级标题:四号字、黑体、加粗
二级标题:小四号字、宋体、加粗
正文:五号字、宋体
行距:1.5倍
11月底交1稿、12月1日-15日2稿、12月16日-30日3稿装订
第三篇:毕业论文及调查报告格式样本
四川电大毕业设计(论文)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姓 名 X X
市级电大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工商管理
年 级 12秋工商企业管理 (专)
学 号 [1**********]21
指导教师
四川电大毕业设计(社会调查)
应届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作 者____ _X X _
市级电大_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_____ 行政管理_ ___
年 级______12秋 __
学 号____ [1**********]14 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版面格式
一、纸张及页面设置 A4。 页边距:
上(天头)37mm,下(地脚)35mm,左(订口)28mm,右(切口)26mm。 页眉:37mm;页脚:25mm。 二、论文题名 黑体二号、居中。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
三、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在题名之下居中。单名则应在姓与名之间空一格(一个中文字符或两个英文字符)。 宋体四号加粗。 四、摘要
摘要前应冠以“摘要:”或“[摘要]”作为标识;字体:黑体五号。 摘要编写的篇幅在100—300字(宋体五号)。 五、关键词
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字体:黑体五号。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宋体五号)。 多个关键词之间应以分号分隔,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 若专业要求或本人愿意可加英文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Abstract居中,外方头四号加黑,内容提要内容排下方------外方头字体小四号 Keywords外方头字体四号,词间间隔2个英文符号,外方头字体小四号 六、正文
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 七、结构层次序数
第一层结构层次序数为一级标题:为中文数字:一、 二、三、„„;宋体小四号加粗。 第二层结构层次序数为二级标题:为㈠㈡㈢„„;宋体小四号、加粗。
第三层结构层次序数为三级标题:为阿拉伯数字:l.2.3.„„;宋体小四号。
第四层结构层次序数为四级标题:为⑪⑫⑬„„宋体小四号。 第五层结构层次序数为五级标题:为
八、注释
毕业论文的注释一律用尾注。
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在文尾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③„„)。 先在正文中的被注释项的右上方加序码(如格式如下:注释:(宋体五号加粗)
①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② 作者.篇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九、参考文献的著录
参考文献可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论文正文的注释之下;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框表示(如[1] [2] [3]„)。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加粗)
[1] 莱斯特·怀德.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 董淑华。黄贞姬.古汉语词表现的语义特征.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50-153.
十、页码: 在
“
页
面
底
端
”
“
右
侧
”
插
入
“
页
码
”
。
①②③
①②③
„„宋体小四号。
„„),再在注释内容前加上与之相同的序码。
四川电大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作 者 巫 亮
市级电大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建筑施工与管理
年 级 08 春 (专)
学 号 [1**********]343
指导教师
目 录 (此为论文目录)
摘 要„„„„„„„„„„„„„„„„„„„„„„„„„„„„„„„„„„(1) 关 键 词„„„„„„„„„„„„„„„„„„„„„„„„„„„„„„„„„„(1) 一、他:缺席的者„„„„„„„„„„„„„„„„„„„„„„„„„„„„„„„(2) (一)《比卦》初六辞„„„„„„„„„„„„„„„„„„„„„„„„„„„„„(6) (二)《大过》九四辞„„„„„„„„„„„„„„„„„„„„„„„„„„„„„(7) (三)《中学》初九辞„„„„„„„„„„„„„„„„„„„„„„„„„„„„„(7) 二、你:在场的者„„„„„„„„„„„„„„„„„„„„„„„„„„„„„„„(9) 三、我:内在的者„„„„„„„„„„„„„„„„„„„„„„„„„„„„„„(12) 注 释„„„„„„ „„„„„„„„„„„„„„„„„„„„„„„„„„(16) 参 考 文 献„„„„„„„„„„„„„„„„„„„„„„„„„„„„„„„„(17)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黄玉顺 (此为例文)
[摘 要] 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 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 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 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 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 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 在的他者”。
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人称代词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 Oh, forget He and forget She / I take to you, you take to me /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我和你的商籁——读马丁·布伯哲学有感》①,„„
一、他:缺席的他者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最明显地反映在第三人称“他”的用法上:我们用“他”来指称那个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谈到“他”时,我们心中常常是充满着疑惑、猜忌、甚至敌意的。跟对话中出场的“我”和“你”不同,“他”总是不在场的,我称之为“缺席的他者”。
„„
㈠《比卦》初六爻辞:
“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指出:“(《说文》“它”)重文作‘蛇’”。 „„
㈡《大过》九四爻辞:
“栋隆,吉;有它,吝。” „„
㈢《中孚》初九爻辞:
“有它,不燕。”字面的意思就是:有蛇,不安。 „„
二、你:在场的他者
这种他者意识决定了古代汉语全套人称代词的语言游戏规则,以至第二人称“你”也蜕变成了一种“他”,区别仅仅在于:“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
„„
三、我:内在的他者
这种他者意识不仅决定了“你”的、而且同样决定了“我”的语言游戏规则。 „„
这里有三点是特别值得留意的:
1.“有我则必及人”,这就是我们在上面说过的,对自我的意识是与对他者的意识不可分割的。 2.取“施与”“施舍”之义,这就是说,这时一个人就必须舍弃那个纯粹本真的自我,亦即“施
13。 身”○
注释:
① 此诗作于1997年。“商籁”取其双关:既是“商籁体”(Sonnet)亦即十四行诗之意,也是对马丁·布伯的哲
学思想的一种理解——“我”和“你”本来是可以“商量”、对话、沟通的(“商”),这是人的本真的、如“天籁”一般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存在状态(“籁”)。
②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犹太教哈西德派神学家,代表作《我和你》(1923)开创“对话”哲
学,主张“人神对话”。本文对他的“对话”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主张非神学化的人际对话,这就是胡塞尔以及存在主义倡导的“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的对话主张。
③ “佗”本义是“负荷”的意思,即“驮”的古字。《说文》:“佗,负何(荷)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
“佗,俗作驼、作驮。”
④ 此“亡”即“无”之意,“亡它”即是“无它”。
⑤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成都:巴蜀书社,1995.p274-275. ⑥ 《说文解字》:“蜀,葵中虫也”;“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⑦ 《诗经·郑风·褰裳》。
⑧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公孙丑上》.见杨伯骏《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⑨ 《庄子·大宗师》.见《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⑩ 段玉裁注《说文》“尔”字:“‘尔’„„后世多以‘爾’字为之”;“古书‘尔’字,浅人多改为‘爾’。”本文
不作“尔”“ 爾”的区分,以便用简化字排版。
⑪ 因为上文讨论的“它”作为代词,最初只是指的异族,而非人称。
⑫ 《说文解字》认为:“千,或说古‘垂’字。”但我怀疑这个“千”乃是“禾”的省写,“我”的本义可能是持
戈守禾,就是武装守土,防止外族争夺、抢劫粮食。 ⑬ “身”表自身、自我,这是古代汉语的一个常例。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2. [3] 诗经.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杨伯骏.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诸子集成·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易.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