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环境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环境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环境调查报告
邢台县车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 矿资源整合项目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概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审查机关 现场踏勘 人员 邢台县车尖矿业有限 责任公司铁 矿资源整合项目生态 环境调查报 告 邢台县车尖矿业有限 责任公司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郭春林 环评类型 环评单位 生态调查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 境地质研究所 建设地点位于邢台县龙泉寺乡车尖村北约 1km 处, 矿区西侧 20m 为邢台龙泉矿业有限责 建设地点及 任公司车尖铁矿,两矿权之间留有隔离带;矿区南侧 1000m 为车尖村,矿山位于山区,周围 周边环境 无其他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 邢台县车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由邢台县车尖长林铁矿、邢台县洪晨铁矿和邢台县车尖 海魁铁矿、邢台县西黄村寒泉长石矿罗沟铁矿整合而成。整合后采用露天和地下开采,年开 采铁矿石 5 万吨,服务年限 8.17a。工程总投资为 950 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 300 万元。矿区 整合内容 面积 0.6194km2,矿区范围内累计查明铁矿资源储量( 122b+333 )81.1×104t;累计动用资源储 量( 122b)33.2×104t;保有资源储量( 122b+333)47.9×104t。露天开采由上向下分台阶开采, 地下开采设计为斜坡道开拓,全面房柱法开采。本项目新建 4 条斜坡道用于地下开采,新建 一条回风井,改造利用一条旧回风井,新建一工业场地和排土场。
一、工业场地及开采区:
1、 1、施工期整改措施:①设置地面塌陷监测点,并加强巡查;采空塌陷边界竖立警示牌,对地面塌陷
进行回填、平整、绿化,对地面裂缝采取粘土填堵、平整措施。②废弃的斜井和平硐共 8 个,对平硐和斜坡 道采用大块砌石封堵洞口,对竖井进行回填。③对原露天采坑的高陡边坡采区削坡;将采坑附近的废石渣填 入采坑,经夯实、平整、绿化。④拆除废弃工业场内所有建筑,改造的、新建的工业场地加强绿化,施工完 毕后对占地区域进行修整绿化,实现绿化补偿。⑤新建工业场地修建临时排水沟,低洼处修建集雨池;沿围 墙设两行防护林带。⑥新露天采场在采坑周边修建临时排水沟,将部分表层好土暂存,并修建临时拦挡。
2、开采期整改措施:①对形成的采空塌陷区或地裂缝及时进行回填或填堵治理,治理工程应贯穿矿
山开采全过程,做到边开采、边治理,恢复矿区生态环境。②露天采场治理:对南区露天采场阶段性治理, 主要为 375 、 365m 以上台阶的绿化。
3、闭矿期整改措施:①对形成的塌陷坑进行回填、平整,并进行绿化。②回填南北采区回风竖井。
③露天采坑高陡边坡进行削坡、平整,再将部分好土回填到露天采坑区恢复为耕地使用;
采坑区周边进行绿 化,选用荆条、紫穗槐等灌木。④拆除临时建筑 , 并进行绿化。⑤工程结束后,首先将表土进行回填,工业
整合措施
场区恢复施工场地并平整土地再进行土地翻松,恢复为耕地使用。
二、废石场:
1、施工期整改措施:①对整合前形成的 4 个渣堆,进行治理,用于回填塌陷坑、竖井,对剩余的渣
石,合理堆放在荒山沟中,并采取覆土绿化等措施。渣石堆底部修建拦渣坝。②新建排土场修建拦渣坝。
2、开采期整改措施:规范堆存,合理留设边坡、台阶宽度、阶段堆存高度、边堆存边复垦。
3 、 闭矿期整改措施:堆放结束后进行平整、削坡,分片复土恢复植被;为保证排水畅通,在拦渣坝 底部预留排水孔。绿化选用荆条、紫穗槐等灌木。
三、矿区道路
1、施工期整改措施:施工道路作为永久的农用路设计,路面要废石碾压硬化,路面平整 。
2 、 闭矿期整改措施:在道路两侧布置 2 排防护林,进行绿化美化,防护林采用乔木。
第二篇:环境污染现状调查
生活污水是每个城市的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国内污水处理的现状还是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一般的污水处理方法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要求。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水污染处理的提出和国内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状况。同时对现在国内的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以说明,提出了几点自己对以后的污水处理可能发展的趋势的看法。
Sewage is each city have to face the problem of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ewage, or there is a big gap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general high cost of treatment, can not meet the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requirements .the propound of sewage treatment an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in the world was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Meanwhile descript the problem of sewage treatment and bring forward some views for the tendency of sewage treatment.
1 绪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为了保护水体环境,国家已把城市污水处理列为基本建设领域重点支持的产业,并提出201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40%的总体,要求“七大流域”、“三大湖泊”和重点沿海城市及近岸海域城市、城市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都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污水的资源化、污水的再生和利用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又有效地保护了水环境,有利于实现城市水系统的健康、良性循环,从长远利益来看,这将是有效地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的优化途径。
1.1.1 国外城市污水处理概况
19世纪以来经济发达的国家相继出现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害问题许多国家的河湖水域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由于水环境污染,人们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当局开始认识加强污永处理的必要性,并投以大量资盘兴建污水赴理工程。经过多年的大力整治才基本控制了形势。使水生物恢复生长,水环境得到改善[2]。这种污水处理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所造成的损失是极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为此,各国政府对于污水治理工作极为重视.从法律和建设资金上给予保证,井不断开拓新技术,使城市污水赴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污水赴理厂最多的国家,平均5000人就有1座。其中78%为二级生物处理厂;英国共有处理厂约80130座,平均7000人1座。几乎全部都是二级生物处理厂; 日本城市废水处理厂约630座,平均20万人l座,但其中二级处理厂及高级处理厂占98.6% ;瑞典是目前污水赴理设施最普及的国家,下水道普及率99%以上,平均5000人 1座污水处理厂,其中9l%为二级生物处理厂。
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兴建二级处理厂对改善水体卫生情况起了很大的作用。如美国7000多条河流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日本不符合环境标准的水域,已从1971年的0.6%下降到1980年的0.05%;欧洲莱茵河的有机污染已得到基本控制。部分河段水质明显改善,鱼类复生;英国泰晤士河绝迹了100多年的鱼群又重新出现.目前已达119种[3]。
截至上世纪7O年代,发达国家基本上普及二级处理。但二级处理处理耗能多.运行费用高,基建投资也不低。发展中国家普遍“建不起”,或是“养不起”,因此纷纷寻求适用于本国国情的经济高效技术。就连美国也因废水处理费用高昂引起众多非议,目此他们也在大力研究新技术或改革传统的流程。
1.1.2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概况
我国80年代以前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大部分采用普通曝气法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由于该工艺主要以去除BOD和SS为主要目标,对氮磷的去除率非常低。为了适应水环境及排放要求,一些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改造,增加或强化脱氮和除磷功能。
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施工、管理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大型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起到了工程建设的示范作用,也为我国80年代污水处理事业大规模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随着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外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引进到我国,在活性污泥法工艺应用的同时,AB法、A/O法、A/A/O法、CASS法、SBR法、氧化沟法、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等也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得到应用。我国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0%以上采用的是活性污泥法,其余采用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稳定塘法及土地处理法等
[6]。但同先进国家比较,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 数量、规模、普及率以及机械化、自韵化程虔上.还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按照《城市污水污染控制技术政策)要求,城区人口达50万以上的城市,必须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在重点流域却水资源保护区.城区人口在5O万阻下的中小城市及村镇.应依据当地水污染控制要求,建设污采处理设施。在宪法中也有明文规定,井组建了许多专门生产环保设备和给排水机械的专业工厂,许多产品巳系列化了.但自动化仪表。检测仪与国外差距还程大。
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的实际情况是污水处理率低,很多老城区的排水管网甚至不成系统。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和污水处理率低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并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都是沿袭了欧美国家近百年来的路线和处理技术,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还很落后,始终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维修率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从而影响它们在污水处理厂投标中的竞争力。
(2)资金短缺,投资力度不够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防止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发展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使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资金是个根本问题。
我国经济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用于水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很紧缺,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技术和模式,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来改善水环境在现阶段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修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其高昂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也是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清华大学紫光顾问公司调查: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不正常、1/3处于闲置状态,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率只能达到50%,我国污水的实际处理率远远低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
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要增加6722万吨的污水处理,约需1344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按目前日处理能力2685万吨,每立方米的运行费用0.5元计算,需运行费用49亿元/年,到2010年则需171.7亿元,资金不足十分突出。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污水处理投资有所增加,但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用于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3%
~0.88%。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方面方面的投资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02%~0.03%。所以我国应通过宏观调控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3)管理水平低
传统的处理技术较复杂,我国目前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不能适应,这样就造成了即使已建成的污水厂也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制约了已建城市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1.3 发展趋势
目前.有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方针政策讨论的热点如下:
(一)工业废水处理与城市废水处理的关系
工业废水与城市废水是合并处理还是分别处理.是多年争辩的老问题,世界各国都存在,在我国更为突出。工业废水与城市废水处理的关系能合理的解决,关系到如何发挥投资效益,即能不能用有效的资金去更好的防治水污染的问题,多数人已经认识到,应优先考虑工业废水与城市废水的合并处理.规定工业废水进入城市下水道的水质标准,并在厂由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以控制并处理容易造成的问题.工厂和城市应对城市下水道和废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共同负责.可按水量、水质合理分摊。
(二)正确贯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方针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气候、地形、经济条件的差异很大,城市规模、性质也不相同. 因此不可能有一种废水处理方集对所有城市都适宜,只有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多方案比较.才能找出适合本地的经济有效的好方案。
(三)坚持分期建设,以近期为主.远近期结合的方针
这对于经济、合理、快速地解决我国城市废水处理问趣十分重要。不能期待一下子就达到最理想的处理程度,应根据具体条件、需要及可能来决定废水处理程度 经验证明,为解决城市废水所造成的有机污染,二级生物处理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为了节约初期建设投资,可考虑先建部分生物处理,遂渐发展到完全生物处理;先建天然的生物净化系统,再增添人工生物处理装置;先建生物滤池.再建活性污泥法作补充处理;先建工厂、人口密集地带的污水处理厂,再扩建其他区域的。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加,不断扩大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城市废水厂的建设可以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结合我国实际,尽量开发高效、低耗的处理技术以便在财力、物力不充足的条件下,经济有效地解决水污染防治问题。
[1] 冯生华编著.城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 D.Jin,B Wang,L Wang.Design and Operation of a Wastewater Treatmen t Pl ant Treating
Low Concentration of Municipal Wastewater.Wat Sci Tech,38(3):167~ 172.
[3] Zenon.Municipal International.Advanced Membrane System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ISO9002-87,Cept.#002946,CANADA,1996.
[4]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
[5] 高延耀,顾国维.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编著.城市污水处理及防治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现状调查报告
旅游景点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环境调查报告
环境调查报告
第三篇: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
重庆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1、耕地截止2000年,重庆市耕地总面积为252.29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82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106 公顷)。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重庆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重庆市耕地垦殖指数为30.74%,大足等5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与1997年相比,减少耕地1.84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面积0.61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与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
2、牧草地 2000年重庆市有牧草地23.86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34.27万公顷。与1997年相比,重庆市草地面积增加了0.0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重庆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万羊单位,而1999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50万羊单位,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
3、林地 2000年,重庆市林地面积为297.3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53%。其中有林地面积177.92万公顷,占重庆市林地面积59.83%,森林覆盖率为23.1%。林地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与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与1997年相比,林地面积减少0.02万公顷。村镇与交通建设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林地衰退等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 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52130.27平方公里,占重庆市幅员面积63.26%。其中,轻度侵蚀25.11%,中度侵蚀48.42%,强度侵蚀19.41%,极强度侵蚀5.80%,剧烈侵蚀0.2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吨,重庆市土壤侵蚀总量为每年2.22亿吨,年侵蚀耕地厚度约7.5毫米,相当于全重庆市2.3毫米的表层被侵蚀殆尽。与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226.73 平方公里,侵蚀面积上升3.78个百分点,年扩展速率为0.42%。因重点流域进行治理,强度侵蚀面积下降12.15个百分点,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蚀面积增加幅度大,净增11.62个百分点。
5、矿产资源开发 据初步调查,重庆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6474个,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320012公顷,其中林地102246 公顷、耕地31641公顷、草地135851 公顷、其它类型50274 公顷,造成7995 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坏的土地仅2.8%得到恢复。
(二)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 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南部山地相对较丰。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2、地表水水质 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在重庆市68条次级河流、16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16.9%水质优于水域功能要求,20.0%满足水域功能要求,63.1%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水面养殖 1999年,重庆市水产养殖面积54750公顷,占重庆市水域面积的20.74%。污染严重的水库、池塘面积10601公顷,为水产养殖面积的19.27%。网箱、围栏养鱼的不合理发展,引起塘、库与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自1986年以来,严重污染的面积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扩展,部分水库、河道水质已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4、湿地 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 生物多样性
1、物种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重庆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与蔷薇科植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重庆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 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0.74%。
(四) 农业生态环境
1、化肥 1999年重庆市化肥使用水平445.5公斤/公顷,年使用的化肥总量(折纯)为71.03万吨。从80年代开始,无机化肥的使用成直线上升。无机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粮食增产不足30%,其中增加的粮食产量仅9%左右来自化肥的贡献。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17.63万吨氮素、磷素从农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2、农药 1999年重庆市农药使用水平10.01公斤/公顷,使用总量为7361吨,折纯量为2544.6吨。
3、农膜 1999年重庆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1.86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28万吨,使用面积为152358 公顷, 使用水平为84.01公斤/ 公顷。
4、畜禽养殖 据统计,1999年产生畜禽粪便9263万吨。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或专业户153户年产生畜禽粪便167.8万吨。大量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主城区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Hg等重金属污染,引起部分粮食、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出食品卫生标准。但郊区以外的农田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围的山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
6、农村能源 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与秸秆直接燃烧。从农村能源构成调查来看,秸秆直接燃烧占37.22%,小煤窑占31.78%,小水电占17.04%,薪柴占12.32%,生物能源-沼气占1.63%。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与1986年比较,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仍在增大,侵蚀总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被侵蚀,土层变薄,岩石出露增加,严重的地方表土被冲失殆尽,出现"石化"现象,尤其25°以上的坡耕地最为突出。重庆市石漠化面积已达2903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3%。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如涪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2.0-5.0%下降到目前的1.3%。二是水利工程受损,河道淤塞严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工程效益降低。我市不少河流淤积现象严重,造成河床抬高,过流断面缩小,洪水位抬高,洪水危害次数增加。
(二) 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重建设轻保护,生态建设的部分成果被抵消。由于人为破坏与其他原因,林地破坏与退化速度大于植树造林速度,林地面积正在减少。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的重要标志。
--森林覆盖率上升但质量不高。由于重庆市约70%森林面积为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为主,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质量不高,防护效益与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布不均匀。重庆市林地相对集中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区,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遍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较低。
(三) 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以Ⅳ类、Ⅴ类水质为主,部分河段出现劣Ⅴ类水质,约63%的监测断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导致我市西部地区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 "水荒"频繁发生。
(四)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大量森林资源被破坏,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
--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濒危物种保护进展缓慢。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五) 农村面源污染失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的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与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与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环境,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六)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矿山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地表失稳、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区居民用水困难、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大量排放的矿坑水、洗煤水造成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形成局部区域的恶性水循环体系。水土流失与泥石流、水石流使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现象加剧,危及铁路、公路、航道的安全运行。
三、生态破坏的后果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养殖污染、矿山资源开发破坏等生态问题,导致重庆市遭受了洪涝干旱、滑坡崩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9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9.43亿元,2000年上升至59.98亿元,分别占同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64%与3.77%。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间接经济损失,而直接经济损失仅仅是生态破坏中很小的一部分。据初步估计,我市的生态损失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13.07%)。从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自五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70年代以后水灾影响面积显著增大,旱灾与病虫害影响面积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说明我们为抵抗自然灾害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日益增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 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1999年重庆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从粮食水平来看,近15年来重庆市人均拥有粮食346-385公斤,低于粮食自给自足标准(人均400公斤),现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载力。由耕地的承载能力来看(其标准为最低耕地面积0.048公顷),由于耕地的质量较差,养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积0.13-0.17 公顷,耕地的实际人口承载量已超过其人口容量。
(二) 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少数地方、部门、单位与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借发展经济、保吃饭或脱贫致富为由,为增加收入往往偏重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是高强度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部分项目建设没有将生态要素、生态环境问题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重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与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与预防,呈现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重项目建设,轻项目完成后的管理。
(三)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环境压力
冶金、建材、采掘业等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行业在重庆市GDP 中占较大的比例,不仅增加了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加重了环境压力。1999年重庆市万元GDP能耗为2.20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吨标煤/万元,1998),远大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四) 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
生态保护是按环境要素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资源管理体系,鉴于资源经营管理与执法仍集于一体,各行业的政策导向仍然是重开发轻保护,不利于生态保护,难以对具有有机整体性很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的统一监督管理。由于生态保护缺乏制度保障,我市目前仍然有许多开发建设项目缺乏生态保护的制约措施。决策前期无生态保护评估、咨询,决策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决策实施缺乏生态保护监督,实施后无生态保护审计或回顾性评价制度。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我国颁布的一系列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性与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出现了开发一种资源却影响与破坏了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现行的生态保护政策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我国缺乏鼓励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政策;没有建立起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但我市还缺乏具体的征收、使用政策,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科技投入政策机制;环境保护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法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对于个体约束力较软弱,尤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承包或转包的现象,一旦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发生后,责任人易逃避有关法规的处罚。
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与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生态破坏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与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效果与执法监督作用。其次,还表现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测、取证、破案技术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及许多生态破坏案件因公诉人环境意识低而得不到合理处置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严重干预生态保护执法的问题。
(六)投入不足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五、对策与建议
(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感,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站在全局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为重庆市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是重工程建设(包括生态建设)、忽视生态保护的结果。因此,要从思想上纠正边建设边破坏与克服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与"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控制生态破坏程度与范围不再扩大,是遏制生态破坏趋势的关键。生态保护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学的观点,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
(二)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建立部门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门的分散管理协调到统一监督管理的轨道。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形成由市级环保、计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以及区县(自治县、市)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建立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一把手"要对本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奖惩。
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与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与建设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立法,尽快制定《重庆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弥补现有自然资源法中生态保护的不足。
从严执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尤其要加大严重影响城市、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的开山取石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重庆市大中型水库的肥水养鱼,遏制水产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迅速扩展的趋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重庆市范围内严禁收购、出售、运输国家级濒危动植物与市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盗猎、倒卖野生珍稀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尽快作好重庆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编制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与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与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生态脆弱的矿区、林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分期分批划定一批禁采区、禁伐区,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禁开展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与污染环境的旅游,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监督,在重点风景名胜区推进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活动。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对耕地、草地、林地、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坏,采矿单位与个人应采取回填、复垦、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恢复。强化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生态破坏的环境监督。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天然林保护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热资源条件丰富、生物初级生产力大的优势,着重加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以及重要交通干线、库岸、水土流失重点监控区、重大项目建设区域进行重点植树造林。同时,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限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态建设资金尽快恢复生态功能,避免生态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合理施用农药与化肥,开发与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膜的回收与再利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加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肥水养鱼,规范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小水电等能源工程,减少生活对新炭林的采伐,逐步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将单纯的经济扶贫模式转向生态移民与扶贫脱困的有机结合,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减轻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投资多元化,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保护与建设资金,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尤其要解决生态保护的投入问题。逐步提高其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列入预算,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除了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外,还应当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监测的投入。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体、物种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资源开发补偿费与生态补偿费,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进行合理补偿;对从事采集、采矿者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征收资源开发税,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资源开发的无序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重庆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依靠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围绕生态保护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好各项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议书,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及管理优势,推进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合作。
(八)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1.加强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鉴于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淹没区的生物资源、地理环境等将发生重大变化,搜集淹没区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机会将永远消失,必须尽快展开全面调查、监测及抢救工作,建立库区综合的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成库后水环境容量及库区江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对重庆主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水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建议国家重点支持三峡库区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及研究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2.加强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重点研究因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库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及生态损失。建议市政府将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作为重大研究课题,由市科委、市社科院、市环保局、市移民局等共同完成。根据"污染者付费、开发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建议国家出台三峡工程受益地区以及三峡工程发电收益对重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政策。
3.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待于市级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给予支持。
第四篇: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作者:中华环保联合会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点击数:
新时间:2011-10-24
24759 更
图为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夜查一家园区的排污情况。
中化新网讯 编者按 工业园区本是让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规模发展的载体,但由于部分园区忽视环保、不注重节能减排,致使这个产业集中区也成为了污染聚集区。由环保部主管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去年用了近1年时间调查了9个省市区的18个工业园区的环保情况,后在其网站上公开发布。据中华环保联合会介绍,报告发布以来,部分工业园区已对环保问题进行了整改,其中4家通过了复查。经其同意,本版现转载该调查报告,略作了文字处理,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资料,目前(截至2010年底)经国家公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568家,其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222家,还有各类功能区、集聚区、工业集中区数千家。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成为繁荣区域经济,推动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工业园区如火如荼开发建设过程中,一些工业园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不注重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致使一些工业园区成了“污染重灾区”。中华环保联合会陆续接到有关群众对当地工业园区污染环境的投诉反映。为真实了解和掌握污染情况,维护工业园区公众和社会的环境权益,自2010年3月至10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对我国9个省市区的18家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这些工业园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若干环境问题,有些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以下就调研情况进行报告。
18家园区基本涉化
本次调研9个省市区的18家工业园区的区域分布如下:华东地区11家,其中福建省1家、江苏省6家、江西省3家、安徽省1家;华北地区5家,其中河北省1家、天津市1家、山西省2家、内蒙古自治区1家;西北地区2家,其中陕西省2家。
从行业特征分布情况来看,18家工业园区中有化工园区10家,医药工业园1家,石化工业园1家,皮革工业园1家,电子工业园1家,其他综合类工业园4家。其中,属国家级工业园区的有2家,省级工业园区7家,9家为县(市)级工业园区。
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18家工业园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其中涉及水污染的有18家,占100%;涉及大气污染的有14家,占78%;涉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有3家,占17%。从以上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工业园区污染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两个方面。
环境问题的七宗罪
●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本次调研的18家工业园区几乎都位于环境敏感区内,或紧邻重点流域和饮用水源,或居于人口集中区。这些工业园区对区域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可能会发生爆炸、泄漏及高强度排放事件。因此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在这18家工业园中有5家紧邻长江水道,1家排向鄱阳湖,3家排向黄河,1家排入海河,1家排入淮河,4家经过居民区直排近海,3家排入附近地表径流。
江苏省镇江新区国际化学工业园区紧邻长江水道。该园区有化工企业30多家,大部分涉及危险剧毒化学品,环境隐患突出,直接影响下游丹阳市饮用水源安全。在镇江新区国际化学工业园区未建之前的1996年,丹阳市投资7800万元将饮用水源取水口设立于25千米之外的长江岸边,整个工程历时近两年。2000年镇江市开始建设国际化学工业园区,数十家化工企业入驻该园区,园区企业的排污口设置于距80万丹阳市民饮水取水口上游仅1000米处,对丹阳市饮用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多次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12年前丹阳市将取水口设于25千米之外的长江取水,仅过了10年,化工区的不断扩展又挤得丹阳市不得不考虑再次搬迁取水口。经过论证,丹阳市将饮用水源取水口移至长江江心,以确保水质安全。2007年,江心取水工程正式开工,因为工艺复杂,工程总投资将近两亿元,2010年底完工。
●“三同时”成为表面工程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执行力度的加强,企业建设项目的环评率逐年上升。但通过调研发现,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违法审批、越权审批现象普遍:本应由国家或省市审批的项目却被分解为小项目由县审批;本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却简化为环境影响报告表。此外,不少企业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当做“护身符”应对执法检查,而环评审批中规定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却迟迟不能建设,致使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工业园区内一家生产电子材料的企业,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由连云港市环保局进行审批,且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然而该项目只简单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表,并由该县环保局审批通过。该环境影响报告表关于废水评价中明确项目不产生废水。而2010年6月22日赣榆县环保局却以该企业“生产废水超标排放” 对该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赣环发【2010】36号)。
江西省乐平工业园区于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是全省30家重点工业园区之一,2006年乐平工业园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业园区和全省六项经济指标综合考评先进园区。就是这样优秀的工业园区,7年之久配套的污水处理厂还未投入正常使用,园区企业产生的污水均直接排放,最终汇入鄱阳湖。
环境影响审批制度不能实现其目的,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也就只能成为表面工程。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工业集中区2002年建成投入运营,该工业区依托于发展福建省“海西经济圈”,打造福建省化工基地,园区内进驻的都是大型化工企业,其环保“三同时”验收也顺利通过。然而时至2010年该园区持续运营8年后,与园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还未投入正常运营,园区企业产生的污水经过明渠暗沟直接排入邻近的兴化湾海滩,造成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滩涂资源遭受灭顶之灾。
●治污设施形同虚设
在调研的这18家工业园区中,从污染防治状况来看,具备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的共有13家,占70%以上。但在这13家工业园区中,污染治理设施或闲置不用,或间歇运行,工业园产污并未得到稳定有效的处理,完全实现不了工业园污染物达标排放的要求。园区企业污水偷排、直排现象比比皆是。污染治理设施俨然成为了应付检查的表面工程。
江苏省盐城市生态染整工业集中区位于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境内,集中区入驻企业基本都是化工企业,主营行业为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以及其它化工中间体,均为重污染行业,且集中区濒临黄海。因此具有极大的环境隐患。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园区内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在检查的时候才会运转。而即便是经过处理的园区污水,也不能做到达标排放。
工业园区内的污染治理设施作为园区污染的末端处理单元,承担着保证园区排污达标的把关作用。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些设施未能有效地被利用,不仅造成了大量投入资金的浪费,更使工业园产污失去了最后一道关卡,肆无忌惮地排入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
●环境纠纷隐患突出
由于工业园区在选址和布局时未能充分考虑环境影响,一些园区逐渐成为“城中园”或“村中园”。园区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排放的“三废”严重侵扰周边居民,造成诸多环境纠纷,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和谐。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工业集中区与当地居民仅一路之隔,拥有上万人口的江阴镇几乎每天都笼罩在工业区的臭气之中,甚至远在七八千米之外的居民都感到不适。2007年6月23日,由于园区内一家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氯化氢外泄,当即导致周边群众出现眼痛和流泪症状,附近小学正在上课的学生也出现呕吐,甚至昏厥症状,从而引发了江阴镇村民的强烈反应和过激行为,导致厂群冲突。而当地警方却将污染受害群众予以逮捕。时至今日该事件还未能得到妥善处理,村民与工业园区关系紧张。
●污染转移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来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这些地区的生存空间渐无。然而,就是这些行将淘汰的产业却成了经济不发达地区眼中的“香饽饽”。由此造成许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继续依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敛财。而一些地区为了争夺这些淘汰的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由此引发恶性竞争。
江苏省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苏南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淘汰的企业被招商引资到苏北的连云港、盐城等市,被群众称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连云港临港产业区(柘汪)占地面积达32平方千米。园区在规划之时就雄心勃勃地提出建立苏北重化工基地。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及区位优势欠佳等原因,招商引资随意性很大,能引进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项目。如今诺大的工业园只有5家企业勉强维持生产,从百姓手中征来的土地大片闲置荒芜。园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4年之久仅是“纸上谈兵”,企业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排进入黄海海滩,造成当地渔民养殖的贝类海产几乎全部绝收。
江西省湖口县金沙湾工业园和彭泽县矶山生态工业园为争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企业,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厂。在两个相邻县域平等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条件下,环境资源自然而然成为招商引资的“法宝”。而这两个县的工业园都紧临长江黄金水道,牺牲环境资源换种说法就是牺牲长江水质换得本地发展。
●环境执法监管不力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工业园区进驻企业一旦入园,对其环境监管就成了“免检”程序。甚至地方政府会规定一些“土政策”,防止“干扰”园区内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此外一些园区管委会设置相应的环保机构,名曰环境执法,其实质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往往使环境监管处于“真空”状态。
江苏省阜宁化工园区应对环保执法检查的措施非常独特。在进入化工园的各个入口均有人24小时轮岗看守,如有陌生人进入,尤其是携带照相摄像器材的,化工园区第一时间就会知悉。与此同时治污设施就会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前文述及的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工业集中区,其管委会一度行使企业环境准入审批和环境监管职能。福建省环保局2007年11月对其进行区域限批。但这项环保执法的“极刑”仍刹不住企业排污,开发区仍在大力招商引资。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调研的这18家工业园区中,入驻企业最多的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3.5平方千米,有1000余家企业。而园区入驻企业最少的规划占地面积达32平方千米,仅有5家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浪费。
在陕西西安的泾河工业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许多企业美其名曰是要发展,要带动经济,其本质却是投机土地。通过在工业园占用大量土地,在土地涨价中赚取差价,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其盈利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很多工厂不运作,机器不开工的现象,使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建议全面清理整顿
工业园区设置和建设的目的是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从目前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看,与国家对园区要求的差距较大,建议全面清理整顿以规范其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规范其发展。建议国家针对工业园区环境隐患风险进行集中排查,并结合排查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大力整顿规范。对风险隐患突出的工业园区,必须确保其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并达标排放。此外,要对新建工业园区采取从严审批政策,真正做到“不欠新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审批应严格按照环评审批权限进行分级审批,新建工业园区的审批必须要有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加强“三同时”验收工作,并实行验收责任制,今后凡是由于未能严格执行“三同时”验收而发生的污染,应追究验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和企业的经济责任。
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有效地运行。建议地方环保部门对当地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进行核查、跟踪,从而掌握企业的排污状况,通过对企业排放到污染治理设施的排污量进行登记管理,杜绝企业偷排现象的发生。建议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对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记录,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设置在线监控装置,与省级平台联网实时监控,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保证污染物质得到有效处理,使处理后污水实现达标排放。
积极协调解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纠纷。地方环保部门应通过公众广为接受的途径,向工业园区周边居民及时告知有关环境信息,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对受到工业园区污染产生实际损害的公众,地方政府应积极协调、解决环境纠纷,使受损公众及时获得赔偿。在“城中园”或“村中园”现象突出的地方,建议由政府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金,将周边居民进行搬迁,以彻底消除环境纠纷隐患。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建议环保部门建立“高耗能高污染关停企业名录”。凡是工业园区引进这类企业进行污染转移,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应按照“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追责,加强管理部门提高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关注,以期杜绝污染转移现象的发生。此外,地方政府应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运用市场规律关停现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而腾出环境容量,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推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园建设,以增强我国区域综合竞争力。
完善工业园管理体制和法规的建设,改革现有环境监管体制。建议取消现有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设的环保机构,由当地环保部门成立工业园区环保分局或环境监察支队,理顺环境执法队伍;建议探索改革现有环境监管体制,对环保系统进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以规避地方保护主义,加大执法力度。为从法律层面更好、更有效地管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问题,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出台专门的法规。此外,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要求,大力发挥公众、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国家应积极推进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特别是建立以环保社团组织为原告主体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环境行政执法的不足,另一方面在环境公共利益遭受损害的情况下可以充当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维护国家和社会环境公共利益。
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加强对入园企业的审核,对企业的规模、占地进行严格审批,防止多占地、滥占地的现象发生。建议国土资源部门发挥其土地监察的职能,对工业园用地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杜绝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第五篇:环保调查报告
山川、海洋、森林、湖泊,不同的地域,造就了绝无仅有的美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扩张,越来越多的美景消失不见,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美景的重现努力着。为了探寻这背后的故事,三年级十班的环境调查员们走出校园,目击环境污染的现场,见证改善环境的决心,聆听环卫工人的心声,感受环境与人类的相融。
走在河边,油菜花在风中摇摆,美丽动人,但更加吸引环境调查团眼球的还是水面上不时漂浮的垃圾,污水的注入也让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清澈。看到这样对比强烈的场景,环境调查员们不禁思考了起来,河里的垃圾从何而来?排入大江大河的污水是否经过处理?这对周边的环境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接下来,环境调查团前往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如何处理甚至能够被再利用。
污水处理厂的王厂长带着环境调查团了解了整个污水处理的流程。待处理的污水首先会在粗格栅房、细格栅池、砂水分离器中进行第一步处理,将渣滓、漂浮物、砂石等过滤出来。接下来,污水将进入CASS生化池,通过专业化学物品进行处理、沉淀。紧接着,污水将进入加药反应池,通过药物来对污水进行净化。最后,紫外线将对处理过的污水进行杀菌,这样,污水便可以放心的排入大江大河,甚至是再利用了。
环境调查团这才知道原来污水处理的步骤这么复杂,看来保护环境还真是势在必行啊。回程的路上,环境调查团偶遇了环卫工人,面对处在环境保护第一线的叔叔阿姨们,环境调查团可有许多问题要问呢。有的好奇环卫工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有的对工作内容很感兴趣;还有的关心起了环卫工人家属的态度。
一来二去,周围的人都被环境调查团吸引了过来,这让准备了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公益签名活动的调查团员们忙活了起来。叔叔阿姨,公公婆婆,弟弟妹妹都参与到了这场爱护环境的公益活动中,用签名表达大家保护环境的决心。
看着河水微微荡漾,人们享受着春光与喜悦,环境调查员们更加体会到环境与我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保护环境,也真的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第六篇:环境调查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中对本科需求位列前 10 位的专业,也是 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前 20 个职业之一。据统计,20xx 届从事该职业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 2770元,比全国同届平均水平高出17%。同时,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对专业性要求较高,20xx届本科生从事该职业的专业对口率为 81%,高于全国同届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对应的本科专业为电子信息工程。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