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介绍风景名胜的导游词(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介绍风景名胜的导游词(范文六篇)》。
第一篇:黄山景区介绍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各位本次黄山游的向导――朱伟鸿,很高兴此番有机会带大家领略黄山的壮观景色。黄山素有“震旦国中第一山”的美名,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下面我给各位讲解一下何为“四绝”?
奇松
“四绝”之首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它是在坚硬花岗岩中生长,有的长在深壑幽谷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其次,它们还奇在它们的天然造型中,如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探海松、接引松、连理松、团结松等等。
怪石
怪石,黄山又一“绝”。黄山岩石奇形怪状,模样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最著名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猴子观海”、“仙人晒靴”、“金鸡叫天门”等等。这些怪石中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是小巧玲珑,有的是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成一处美景。
云海
虽然在别的名山上也能看见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化无穷。“黄山自古云成海”这是已故元帅刘伯、承1957年游黄山时留下的碑刻。
温泉
黄山温泉又称灵泉,传说我们的祖先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成仙。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摄氏度左右,属于高山温泉。
第二篇:介绍景点的导游词
座落在朱雀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内,距市区仅11公里。滑雪道长200米,宽50米,适合初学者滑雪娱乐。雪橇场地长150米,宽30米,可“放爬犁”嬉戏。人工湖湖面约7000平方米,可在上面滑冰、玩冰陀螺等。游人还可在在狩猎场中打山兔、打野鸡等。在山门外游客可乘坐马拉雪橇、狗拉雪橇、羊拉雪橇到雪场。
朱雀山滑雪场占地八十多公顷,经过几年的更新和完善,已颇具规模。来到山门外,首先迎接你的是雪场的马拉雪撬、狗拉雪撬、羊拉雪撬,它们将把你送到雪场。雪场的滑雪道长200米,宽50米,非常适合初学者滑雪娱乐,配备的牵拉式索道,大大减轻了游人的体力消耗。雪撬场地长150米,宽30米,“放爬犁”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雪上游戏,也是成年人喜爱的运动,可令游人充分感受风驰电掣的快感。大门入口处的人工湖,湖面约7,000平方米,冬季游人可在上面滑冰、玩冰陀螺、堆雪人儿,使游人尽享冰雪活动的乐趣。在滑雪道的东侧,有一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狩猎场,打山兔、打野鸡,又可让您再过把打猎瘾。
朱雀山滑雪场自开业以来,每年冬季都接待旅游者近三万人次。目前,雪场的设施、设备得到全面改善,朱雀山滑雪场以新的面貌欢迎四海宾朋的到来。
第三篇:介绍景点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皇城相府,我是你们的导游某某。
山西省阳城县的皇城村(午亭山村),是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皇城,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朴实典型,错落有致,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在皇城,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清代初叶,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一处官僚巨宅,巨宅中走出来的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当数清代康熙年间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陈廷敬。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陈廷敬20岁走出这古城堡,中进土、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陈廷敬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他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同时主持编篡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大清一统志》等重要的 文化典籍,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清史研究的学术成就,拓宽了清史研究的学术领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氏家族是当地旺族,家境殷实,教育得当,因而人才辈出。皇城村陈氏家族中,从明代中叶至清代嘉庆年间,九人中进土,六人入翰林,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33人之多,成为清代北方声名显赫的文化大家族。
《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国文化上的一大贡献,而实际主持《康熙字典》编纂的,却是陈廷敬与张玉书,由于张玉书在康熙下令编纂《康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熙字典》的主编之责实际留在了陈廷敬一人身上。
公元1710年6月,也即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受命与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共同负责主持编纂《康熙字典》。当时的陈廷敬已经72岁高龄,既是内阁宰相,又是当朝老臣,他在接受《康熙字典》的编修工作后,力辞官职获准,康熙命他以原官致仕,留京,专事《康熙字典》编纂。就在这时,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突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字典》的编修,全部落在陈廷敬一人身上。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42卷,字数达47035个,比明代《字汇》多13000多字,是中国当时的字书之最。 《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对中国古代汉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部字典取材丰富,文化内涵颇为深、广,具有辞典的作用,可称为大而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书所失收的字,成为一部经典 传世之作。
陈廷敬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精选了30多人的编纂班子,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就在字典初具规模时,陈廷敬于公元1712年4月逝于任上。他未能看到《康熙字典》的成书,也未能参与成书时康熙皇帝举办的大型庆典,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却留在了《康熙字典》中。在编纂过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视书局,看到白发老人陈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颇为感动,当即泼墨挥毫,奋笔疾书,为陈廷敬写下了“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对陈廷敬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康熙还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与卿,自此不再与人写字矣”。
经过六年的努力,这部大型字书问世,康熙对这部宇书以“善兼具美”予以评价,同时以自己的年号为这部工具书命名《康熙字典》。于是,《康熙字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
皇城相府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这组规模庞大的古城堡式建筑群是明清建筑文化精品。
皇城相府背倚青山,俯视河川,依山随势建成了层楼叠院。院内,御书楼立于最前端,楼上陈列康熙为陈廷敬题匾“午亭山村”四个大字,同时还有康熙为陈廷敬题词:“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相府正门,有高大巍峨的城堡式门楼,上方书有“中道庄”三个大字。中道庄,为皇城相府的旧称,习惯指皇城相府的外城。外城于康熙四十二年修建,主要建筑有外城城墙,家宰第、点翰堂、小姐院、翰林院、书院、花园及功德牌坊等,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城堡式官居建筑群。这组建筑群落风格别致,空间布局合理,充分体现官居特色,同时又与地 方建筑风韵相吻合,体现着传统的封建礼制文化,又体现着清代官居建筑文化,同时还折射出封建建筑文化,几种建筑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皇城相府的建筑文化理念。
功德牌坊是进入皇城相府后最为醒目的牌坊。入院第一座牌坊是一座大牌坊,四柱三楼,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刻凤,气势恢宏、壮观,正面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对陈氏家族官文化加以概括。“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陈廷敬先后在朝担任四部的尚书,后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牌坊两侧刻有“一门衔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告诉人们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恩,再下边为陈廷敬兄弟、子侄们的官职名称。
再往里进,为小牌坊,仍是通体石雕,两柱一楼,上载从明代嘉靖到清代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这同样成为陈氏一门荣耀的标志。
这两座牌坊,明显地成为封建社会“官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一进门就向人们展示出陈氏家族的仕途荣耀,辉煌历史。尤其是陈廷敬,一生升迁28次,步步登高,仕途的坎坷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如此顺利,如此青云直上,成为人们难解的一个谜。而展示“官文化”的也并非牌坊一处,还有陈氏宗祠祠堂内的家族世系图谱,更准确无误地告诉游人陈氏旺族的不同凡响,也是一处“官文化”的陈列。
相府大院,是陈廷敬的宅第,名为“大学士第”,为皇城外城的主体建筑,这是一处座北向南的一进四院。相府大门后有“冢宰第”雕刻,有“大学士第”匾额,还有八字影壁。正北大堂是相府大院的主要建筑,门上悬有康熙皇帝御笔手书“点翰堂”匾额。整个房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层出檐楼房。大院内,斗拱、门窗、楼栏、影壁、柱础等装饰构件工艺精湛,雕工极佳,整个院落气势不凡,富丽堂皇,风格幽雅别致,成为一处“宫文化”的封建礼制与地方传统工艺完善结合的典范。
内城,是陈氏家族明代修筑的城堡式建筑,其中,河山楼颇为显赫,成为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物。河山楼,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外敌侵扰而建的防御性建筑物,始建于明代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于明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陈家为防御乱兵侵扰,建起了河山楼与藏兵洞。河山楼高百尺,人称百尺河山楼,是皇城相府内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明清时期国内罕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楼分为七层,楼内有楼道相通,可容千余人避难。三层以上有窗户,楼顶建有垛口、堞楼;底层深入地下,挖有水井,备有碾、磨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河山楼建成后,果然遇到乱兵围攻,村中八百多人及陈氏家族避难于楼内,在一个月内抵御了乱兵的侵犯,使千余人的生命受到保护。河山楼全部用石砌成,历时400多年,依然屹立于相府内,雄姿伟岸,可谓是一大奇迹。
相府内的内墙城墙,建于明代末年战乱年代,墙体周长705米,墙厚2―3米不等。城内遍布藏兵洞,城头建有垛口,东南、东北二角设有文昌、关帝二阁,整体构造坚固、雄伟。据测算,内城城墙用3000多万块砖,土石料20多万立方,用工15万多个,工程规模相当大,七个月时间建成,成为一处雄伟巨制建筑,今日在城墙上游览,内城外城建筑历历在目。皇城相府城墙的建筑规模、档次,在民宅建筑中是罕见的,其观赏价值不言而喻。
相府内城,也称为“斗筑居”,城内外府院相连,125间“藏兵洞”层层叠起,“荣山公府” 、“御史府”、“陈氏宗祠”、“世德院”、“树德居”比肩而立,形成了内城的庞大规模。也成为今人游览的主要目标。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南书院”,原名“止园书堂”,位于相府城南,居于相府“止园花园”内,“止园花园”为古建筑群中面积最大,园林设施最多的公用花园,南书院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南书院建于明末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这个书院的建成,为陈氏家族子弟提供了一处学习深造的园地,这里成为了培养陈氏家族人才的摇篮。陈氏子弟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文化教育,陈廷敬兄弟及其族中成员,大都是在这里接受教育进而走向仕途进入清廷官宦行列的。这里,当然就成了陈氏家族教育基地,也成为了培养官僚的学习基地,更是山西著名的陈氏家族这一文学巨族发祥地。
相府院内,内城外城,建筑颇多,“西花园”、“西山院”、“紫云阡”诸多建筑物,既有北方建筑的豪气,又有江南建筑的园林氛围、文化气息,成为一处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群。在这一建筑群内,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这些雕刻艺术品,工艺精湛,雕镂细致,一件件跃然壁上,成为相府大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名门旺族的大气,建筑成就的辉煌,文化氛围的浓郁,成为皇城相府大院特有的文化内涵。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外城又称"中道庄",由于筑于清康熙太平盛世,其修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一品光禄大夫"的门第容耀,但总体建筑结构远远未达到居大学士之位应享有的荣耀。"中道庄"内石板铺路,沿路建有石牌坊两座。其主要院落包括冢宰第、点翰堂、东书院、内府、内宅、小姐院和花园。冢宰第西南有管家院,城墙以南又建有南书院、花园、九曲桥、状元桥、快哉亭、魁星阁、飞鱼阁、转毂楼、八卦亭、祖师庙等。山顶还有文峰塔。
冢宰第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影东折为一狭长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侧座,北为二门,门两侧施八字形影壁,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有西方乐可可式建筑风格。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此为主人及贵宾的通道,平时封闭。入二门为一宽敞的文武庭院,正北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相传康熙南下巡视时,曾两次驾临皇城,并御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之后,前堂遂改为"点翰堂",康熙走过的正门也称为"御道",百官司吏及庶民一律改走东西次间偏门,其风韵至今犹存。入大门西折往北沿一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其假山、鱼池等遗迹如今仍历历在目。花园往北就是专为陈氏女眷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亭。
"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楼内现有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御书楼的建造,表现了陈氏的人生面、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已经完全适应了封建礼教文化的客观要求,而其修房建宅的格局及形态更是对传统礼制文化的一种肯定和诠释。
外城所有清代建筑,装饰一改明代质粗务实的风格,大量运用了制作精细的构件。其柱础及门枕石,花饰多样,富有变化,制作精美。冢宰第和南书院影壁的幼狮滚绣球、麟等雕塑图案生动有趣,动感极强。门窗以六抹隔窗为主,棂花有多种图案。室内装饰承袭了明代落地罩的做法,但茶较明代丰富。勾栏多不设栏板,饰楼空几何纹图案。从明代的简粗到清代的奢华,这种巨大变化和显著差异,不能不说与陈氏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财富的增加有着直接关系。 整个皇城(午亭山村),包括内城"斗筑可居"和外城"中道庄",从整体平面来看,似一头北尾南的神龟,轮廓鲜明,因有"龟城"之说,寓千秋永固之意…… 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落,房屋64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包内城,内城套外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米至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互相关照,垛口星罗其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皇城相府的成名,除去自身的文化底蕴厚重外,还得益于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电视连续剧的鸿篇巨 制《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全面展示出了皇城相府的景观风貌、城墙气势、文化风韵,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把皇城相府推进了《康熙王朝》的剧情中。其中,从陈廷敬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上,也给皇城相府增光添彩。尤其是陈廷敬在康熙王朝的政治斗争中,展示出了不凡的政治才能。陈廷敬一生居官恪真清勤、自律严己,才华出众,严行操守,众望所归,能在宦海中遨游50多年,善始善终,而且生前死后朝野好评如一,是中国古代首辅大臣中所罕见的。《康熙王朝》影视片中的陈廷敬,也是这样的`形象与性格塑造。展示陈廷敬,又展示皇城相府,成为《康熙王朝》的一大特色。
为了拍摄《康熙王朝》,让皇城相府与陈廷敬进入角色,皇城相府所在皇城村的领导人:山西省农业劳动模范张家胜,对皇城相府发展高瞻远瞩,有着经营者的战略眼光,他和村内领导人商定,投入巨资参与《康熙王朝》的拍摄。《康熙王朝》的播出,使皇城相府知名度大增,皇城相府立即热了起来,火了起来,成为了晋城市甚至晋东南的旅游热点。皇城相府的宣传意识,市场营销意识,文化传播意识,成为今日皇城相府火爆的原因和起点,同时,皇城相府人的包装意识,文化挖掘意识,也使皇城相府走上了文化旅游景点的大舞台。《康熙王朝》热,点燃了皇城相府的旅游热,这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视作品与旅游景点合理结合,使双方受益,成为当前的一种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结合点。
当然,皇城相府的旅游火爆,绝非《康熙王朝》一剧导致,是多种因素形成结合力而引起社会关注的必然结果。
皇城相府如今成为了一处影视基地,近两年内,陆续在这里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如《契丹英后》、《双城古堡》等。至于专题影视片,多集文化影视片更是多不胜计。
《契丹英后》,是介绍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契丹族辽国萧太后的连续剧。历史上与北宋对抗的辽国,在北方称雄一时,是北宋的强敌。而辽国的主宰者却是这位鲜为人知的萧太后。萧太后,今山西北部朔州市应县人,也堪称一代英杰。这一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又为皇城相府的对外形象展示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大屏幕。众多的影视剧组介入皇城相府,使之成为拍摄基地,自然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建筑文化内涵,而高品位建筑文化进入影视舞台,也会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档次,受到社会的关注。
第四篇:介绍景点的导游词
蜈支洲岛位于海南亚龙湾景区内,是躲在亚龙湾美景身后静静绽放光彩的度假天堂,有人曾把它称作中国的马尔代夫,更多的人把这里当作和情人逃离尘世后的天堂,因为它有一个更为浪漫和顺口的名字:“情人岛”。做为中、高端旅游者必选的海南旅游景点,蜈支洲岛集热带海岛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于一体。
全岛呈不规则蝴蝶状,面积1.48平方公里,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100米,的海岸线全长5.7公里,南部最高峰海拔79.9米。
岛东、南、西三面漫山叠翠,85科2700多种原生植物郁郁葱葱,不但有高大挺拔的乔木,也有繁茂葳蕤的灌木,其中不但有从恐龙时代流传下来的桫椤这样的奇异花木,还生长着迄今为止地球上留存下来最古老的植物,号称"地球植物老寿星"的龙血树,寄生、绞杀等热带植物景观随处可见。
临海山石嶙峋陡峭,直插海底,惊涛拍岸,蔚为壮观。中部山林草地起伏逶迤,绿影婆娑。北部滩平浪静,沙质洁白细腻,恍若玉带天成。
蜈支洲岛享有"中国第一潜水基地"美誉。四周海域清澈透明,海水能见度6~27米,水域中盛产夜光螺、海参、龙虾、马鲛鱼、海胆、鲳鱼及五颜六色的热带鱼,南部水域海底有着保护很好的珊瑚礁,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唯一没有礁石或者鹅卵石混杂的海岛,是国内最佳潜水基地。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
蜈支洲岛古称古崎洲岛、牛奇洲岛,这两名字都有不同的来源。
第五篇:介绍景点的导游词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第六篇:关于介绍景点的导游词
大家好!我叫陈乃樱,你们可以叫我陈导游。下面就由我来告诉你们长城的建筑。
现在我们就在长城脚下,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段长城,是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而且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在城墙顶上铺着十分平整的方转,像很宽的马路,而且五六匹马都能并行。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是供打仗时在垛子后面了望和射打敌人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下面就由我来告诉你们一个关于长城的传说吧!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好,我先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慢步欣赏!不要乱丢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不要在城墙乱涂乱画,不要站在城墙上,带好自己的孩子。两小时后集中到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