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 观后感(范文5篇)

时间:2023-05-11 00:35:34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6666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日出 观后感(范文5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日出 观后感(范文5篇)》。

第一篇:《日出》观后感

日出东来,满天大红!在太阳升起的时刻,在希望即将来临的时刻,有的人却把自己留在黑暗里沉睡了。然而,日出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得到好结果呢?曹禺先生在他的著名作品《日出》中,以一位依靠男人生活的女性陈白露为出发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悲惨的生活画卷。

1943年,曹禺先生作了一次名为《悲剧的精神》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曹禺先生说:“我这里所要讲的悲剧有两个构成因素:第一是抛去个人利害关系的。构成悲剧的第二个要素,是要绝对主动的。”但是,在曹禺先生的作品中,并非所有的悲剧人物都是这样“绝对主动”的“进攻型”形象,《日出》女主人公陈白露就是典型的带着中国传统悲剧色彩的“忍从型”悲剧形象。

《日出》中的女主角陈白露,人如其名,是一滴晶莹剔透的白露。她生存在黑暗里,却并非泯灭了所有的良知与纯净,她想追求希望,但希望不属于她,她只能在太阳出来后默默地消失。

陈白露的形象是复杂多变的。她生活在黑暗中,却又时时向往光明,然而残酷的现实将她一次次的拖回黑暗。如同她的“一切陈设俱是畸形的”住所一样,她本人也是矛盾重重的。曹禺先生在剧本中是这样描述她的外貌的:“陈白露走进来。她穿着极薄的晚礼服,颜色鲜艳刺激,多褶的裙据和上面两条粉飘带,拖在地面如一片云彩。

她发际插一朵红花,乌黑的头发烫成小姑娘似的鬈髻,垂在耳际。她的眼明媚动人,举动机警,一种嘲讽的笑总挂在嘴角。神色不时地露出倦怠和厌恶;这种生活的倦怠是她那种飘泊人特有的性质。”这样美貌的陈白露,却居住在华丽却又阴暗的环境中,就像是“言中那习惯干金丝笼的鸟,已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又回到自己的丑恶的生活圈子里”。她把自己的经历概括为“出身,书香门第,陈小姐;教育,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履历,一阵子的社交明星,几个大慈善游艺会的主办委员;父亲死了,家里更穷了,做过电影明星,当过红舞女”,典型的大家小姐因家道中落而沦落风尘的故事。

然而,在另一主人公――方达生想要用结婚来拯救她时,陈白露坚决地拒绝了他。这时,陈白露的形象是一个为了钱财和享乐而甘愿出卖自己身体的可悲的女人。她用“我要人养活我,你难道不明白?我要舒服,你不明白么?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你难道听不明白?”的理由残酷的拒绝了方达生的结婚请求。她不信爱情,不认为自己的钱来的不名誉,重视金钱,这一切都将她塑造成了一个“认清社会现实的大人”。然而,这样一个“大人”也有她未曾泯灭的单纯与良知。

当她看到玻璃窗上的霜花时,陈白露表现出作为“竹均”的孩子气的一面,这是她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单纯,只有在自己熟悉的朋友(方达生)或者是自己独处时才会表现出来的。当陈白露遇见“可笑又可怜的动物”小东西时,她又表现出了自己未曾泯灭的良知。听到可怜的小东西的遭遇,陈白露数次掉下了自己的眼泪。听说小东西打了“又是钱,又是势”的金八爷,陈白露先是连声称赞打得好,后来又为小东西以后的境遇更加感到担心。在救小东西这件事上,陈白露少有的表现出了自己强势的一面,即使王福升数次警告她“他们成群结党,手里都有家伙,都是吃卖命饭的”、潘月亭为难道“不是我不管,是我不能管”,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行为,救下了小东西。之后,她的开心也表现的很明显:因为太阳出来了、春天来了而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抱着迫不得已帮助了她的潘月亭叫他老爸爸;执拗地给潘月亭念小说。她是因为自己挽救了一个即将落入火坑的可怜女孩子而开心。

那么陈白露为什么会在小东西身上表现出自己的良知呢?实际上,小东西就像是另外一个陈白露。在宝和下处,小东西想念着自己的爸爸,她认为:“如果我爸爸还活着,我也许不会苦到这一步。”因为父亲死了,小东西才被养父送给金八爷,而后又沦落到宝和下处。同样,陈白露的沉沦也是在自己的父亲死后开始。父亲死后,家里更穷了,她无法自己生存,只好依附着男人生活。因此,陈白露总是将供养她生活的潘月亭亲昵的叫做“我的老爸爸”,尽管只是戏称,但这个称呼已经将她的依赖表露无遗。小东西从金八爷手中逃脱之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轻松生活,陈白露扮演着

拯救小东西的角色。陈白露也曾经被拯救过,她的那位诗人丈夫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她和那位诗人一起过了一段浪漫幸福又自由的生活。然而,小东西和陈白露都没有一直幸福下去,小东西依然沦落到了宝和下处,而陈白露最终和诗人分开,重新回到了她华丽又狭窄的笼子里。因此,陈白露是将小东西当做原来的自己来拯救的。

尽管陈白露一直表现出自己拜金虚荣的一面,但从一些细节处,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她的真实想法的。当方达生第一次和陈白露说起过去的竹均时,陈白露头一次表现出了沧桑,叹着气问方达生:“达生,我从前有过这么一个时期,是一个孩子么?”从她的这句话和神态来看,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她对于过去自己的追忆,然而,残酷的现实不允许她追忆,狠狠地将她又抓回黑暗中。当方达生愤怒的指责她时,她的神情是不自然的,她的话语“发疯,对了!我天天过的是这样发疯的生活”是自嘲式的,实际上,她的心里还应该加上另一句话:“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陈白露也不止一次的'想过脱离这样的生活,但是,当她仅仅只是拒绝见潘月亭时,王福升就拿出了一堆账单,将她的期望全部打灭。

既贪图享受,又厌倦这样的生活;既看重钱财,又未曾泯灭良知;既生活在黑暗里,又一直向往光明,这样的陈白露是迷茫又痛苦的,但是她总是用玩世不恭来掩盖自己。方达生将她看得很清楚:“我知道你嘴上硬,故意说着慌,叫人相信你快乐,可是你眼神儿软,你的眼瞒不住你的恐慌,你的犹疑,不满。竹均,一个人可以欺骗别人,但欺骗不了自己,你这佯会把你闷死的。”这样看来,陈白露的形象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陈白露贪图富足轻松的生活,喜欢享乐,不愿意过平淡的生活,只好住在旅馆里,依附男人以维持自己的巨大开销;另一方面,她不愿意变得像旅馆中的其他人一样,而是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良知。在这样的矛盾下,陈白露的内心注定是痛苦的,她希望摆脱这样的生活,却又没有办法摆脱,同时,她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像她自己说的:“我这个人在热闹的时候总想着寂寞,寂寞了又常想起热闹。整天不知道自己怎么样才好。”实际上,陈白露一直生活在迷茫和痛苦中。

在这样的生活中,死亡是必然的选择。正如王福升所说:“白天死睡,晚上才飕飕地跑,我们是小鬼,我们用不着太阳。”剧种人物的活动时间大都是晚上,陈白露和这旅馆中的人都生活在黑夜里,在这旅馆中见不到太阳。太阳与黑夜无法共存,正如陈白露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太阳,她无法产生希望。陈白露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错处,所以希望回老家去,但现实的账单将她绑在了旅馆里;她救了小东西,可小东西还是落入了火坑;潘月亭破产后,原本对她甜言蜜语的张乔治也不愿伸出援手。陈白露之所以喜欢念那句将死之人的话――“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是因为“我……我……我时常想着这样的人”,这说明,死亡的念头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即使潘月亭破产了,陈白露凭借自己的年轻漂亮,还是可以继续依附另一个男人,但是她不想继续过这样的生活,所以选择了死亡。

总而言之,陈白露的死亡是在重重矛盾和种种重压下的爆发,潘月亭的破产和张乔治的拒绝只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作为一个典型的“忍从型”悲剧形象,陈白露完美的表现了浮华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展示了一位贪图享乐而又为自己的生活堕落而痛苦的矛盾的女性形象,并不是陈白露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她没有力量去改变,所以,在剧的最后,太阳升起、希望来临的时候,她就像玻璃窗上的霜一样,默默地消失了。

第二篇:日出观后感

天亮了!东方的天际显露出鱼肚般的银白色。渐渐地,鱼肚般的白色变成淡红色,接着,它又由淡红色慢慢成了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色彩。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染上了灿烂的色彩。啊!多么美丽的朝霞!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不一般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我爬上山顶凝望那遥远的天际,云彩不断在变化:一会儿好像金灿灿的苹果,一会儿又像紫莹莹的.葡萄,,一会仿佛变成了蓝宝石、珍珠、彩玉……瑰丽无比的朝霞,变化莫测。

没过多久,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来了。霎时,远近的树木、地上的花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都披上了霞光,充满了朝气,尤其那枝叶上的露珠,像星星一般闪闪发光,好看极了!

清风徐徐地吹着,我尽量地吮吸着空气,尽情地欣赏着清晨的美景,不禁喃喃自语:“大自然啊,你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突然想到了“朝气蓬勃”这个词,大概只有置身于清晨的大自然中,才能体会得到它的深刻内涵呢!年轻的我们!迎着朝霞和日出,蓬勃向上吧!

第三篇:日出观后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陈白露的人生悲剧,就诠释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陈白露本名陈竹筠,出身书香门第,受过教育,纯洁、聪明、美丽。她和方达生有过一段青梅竹马的小儿女情怀,这段情谊在她心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女校毕业之后,受当时风行社会的女性解放风潮的影响,她决然走出封建家庭,闯入社会。

尽管她在社交上风流一时,但那时的竹筠还是对人世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向往。她邂逅了一位诗人,“永远是那么乐观”,她真的好爱好爱那个诗人,即使在身为“白露”之后,她仍把诗人的“日出”诗铭记于心。竹筠的确和丈夫度过了一段快乐、幸福的婚后生活。但是,她青春的爱情梦做得太美了,认识不到再绚烂的光彩最终也要归于平淡。随着天长日久的平淡生活,她和诗人丈夫在思想、精神乃至婚姻观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这样一段美好情缘以分道扬镳收场。

爱情憧憬幻灭了,婚姻破灭了,竹筠的心也碎了,自此,青春美好的竹筠时代也终结了。

在那样一个人欲横流的都市洋场,女人的美丽是一种错误,而聪明能干更是为男人所不容,所以,竹筠面对的便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归。而在两条路中,竹筠选择了堕落,从此化身为白露。她终日周旋于银行家、实业家之间,醉生梦死、放荡堕落、调笑无忌。她是享有盛名的交际花,即使是潘月亭这样的势派大佬也围着她团团转。堕落就堕落吧,如果她已完全沉沦或许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可是偏偏她又人性未泯,一丝希望尚存于心。于是,堕落的现实生活与人性尚存的精神尖锐对立,使她的内心痛苦万分,这才真正是她最大的不幸与悲哀。

她有理想,崇尚自由,但在那个社会她只能屈服。她对妓女这个职业本身并不羞耻,让她羞耻的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出卖灵魂的做法。她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切以钱为中心”,她追求独立自主,反对封建的束缚,但她不能抑制对丰裕的物质生活的热切渴望。

陈白露在方达生面前,暂时丢开了矜持与戒备,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心中是又甜又苦,“甜”是因为她的“竹筠”时代是那么美,“苦”是因为它只是她一闪而逝,不可接近的梦,她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当方达生继而要求她和他一起回去时,她断然拒绝了。

陈白露是一个绝望了的好人。她与黑三斗狠,救下“小东西”后,抑制不住地喊出一句:“我第一次做了一件痛快事!”她的内心情感得到痛快淋漓的舒展后显得清波荡漾,这是她人性深处的灵魂告白,是她向往自由光明的人性追求的表现。但这一次宣泄并不能把她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终于,等到“小东西”还是落入魔网,在劫难逃时,她的痛苦到达了顶点。然后,一切便归于了平静,心中不再有冲突。哀莫大于心死,这次,陈白露的心真的死了,痛苦、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她知道太阳迟早会出来的,但也为出来的那个时刻感到渺茫,自己看来是等不到了。即使等到了,以自己这样一个女人,又拿什么去拥抱太阳呢?既然,生有何欢,那么,死亦有何惧?所以陈白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拥抱太阳的权利。

这样的一个女人,骄傲,自尊,聪慧的女子,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吧!一个用生命去拥抱太阳的女人是绚丽的!

第四篇:日出观后感

常听同学们说日出很美丽,今天,我终于可以亲自去验证验证啦。

早上五点刚过,我就来到老家山顶的房前静静等待日出。天空黑不溜秋的一片,四周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寂静中。

我躺在草地上,聆听着耳边断断续续的虫鸣声。功夫不负有心人,六点钟左右,天边出现一丝丝光亮。远处黑漆漆的小树林传来“噗噗,噗噗……”的鸟儿拍打翅膀的声音,以及树叶“沙沙……”飘落的声音,偶尔的几声虫鸣此时却戛然而止。

渐渐的,东方的红霞慢慢的.扩大,仿佛要把天边染成红色,霸占整个天空似的。

眨眼间,山头就露出了个圆圆的脑袋,那会是谁的脑袋呢?当然是急着出门玩耍的太阳宝宝的啦!但是大地妈妈好像舍不得太阳宝宝,死死拉住它不让离开,所以太阳宝宝只能慢慢上升。

两三分钟后,太阳宝宝才勉强露出半张脸,他的半张脸涨得通红,像一个巨大的红苹果。又不知过了多久,太阳宝宝变成了金色,像一个金灿灿的黄金大饼,馋得我直流口水。

最终,太阳宝宝挣脱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升上了天空,放射出万丈耀眼的光芒。

日出真美丽呀!

第五篇:《日出》观后感

《日出东方》是一部严肃而又充满激情的作品,视野开阔且气势宏大,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中国社会的种种冲突始终紧密地熔铸在一起。它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同一时空中各路英豪同登场,从北京到上海,从长沙到广州,从武汉到南昌再到井冈山,整个中国大地就是历史舞台。

它形象地、生动地再现了从1919年到1928年这一段历史画卷,那一段岁月是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的诞生和艰难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这个民族纪念。

《日出东方》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后,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的过程,共产党人的鲜血在沉沉暗夜的中国大地上是如何点燃了星星之火,点燃了希望。

这部电视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的失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新青年》,呼喊“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倡社会改革开始,经“五四”运动、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农民革命、大革命的失败、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直到朱毛会师井冈山。在展示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历史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华儿女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不畏艰难险阻、坚韧不拔、努力奋斗的精神和气概。

《日出东方》既表现了领袖人物用不同于一般人的气质的魄力,像《新青年》时代及中国共产党初建时的陈独秀,还有创办《湘江评论》最早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率先发动“秋收起义”,迈步走上井冈山的毛泽东,在电视剧中都有重点的描述,表现了诸多先行者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行动,还表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面前,他们的先进性精神。

这一历史题材的难度,它不仅仅是叙述历史,重要的`还在于阐释历史的内在发展逻辑。主义之争,思想交锋,党派之争等等这些重大的历史命题,又都是与当事人的人物性格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这部电视剧中的人物,都是当时政治军事文化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甚至是领袖,他们的性格与思想不仅决定了他们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着历史的命运。这些人物的不同个性以及精神境界,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正因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行为准则。当中国社会到了最腐朽、最黑暗时,都是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抨击黑暗与腐朽,呼唤光明和未来。完全可以说,倘若没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最先觉醒,没有北大学子游行示威等的勇敢行动,就很难有“日出东方”的历史新世元,很难有后来星星之火的燎原。

观看《日出东方》不仅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条件、追求目标和奋斗方向,而且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胸怀理想、心存高远、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青年确确实实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早期的共产党中人,大多数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

从他们的身上,表现出青春的美丽。青年人有一种蔑视权威、追求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勇气。没有那么多世故、城府和功利,不瞻前顾后,不畏首畏尾,想干就干,勇于行动和实践。

而且这部电视剧的语言也非常鲜活和美丽,历史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陈独秀的固执,李大钊的沉稳,毛泽东的机智,伟人语言的生活化及独具个性的幽默风趣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日出东方》是讲述历史、讲述政治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但它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通过对陈独秀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渐渐蜕化到脱离民众这一过程的详尽刻画,揭示了他一波三折的思想演变轨迹和鲜活的个性人格。该剧即表现他满腔热血、执着投身革命的一面,也表现他软弱固执的一面,客观公正地再现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剧中李大钊夫妇要去看狱中的陈独秀,先是觉得鸡蛋拿多了,怕陈独秀担心在狱中的时间要长,就拣了一些出来,但李夫人觉得陈独秀在狱中受苦,应该多带一点鸡蛋,李大钊又觉得有理,再让夫人把鸡蛋重新放回篮子。到了监狱,狱官不让见陈独秀,李大钊气愤地拿起鸡蛋砸在狱官的脸上。小小鸡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同志的爱护和对敌人的憎恨,演活了人物,激活了剧情。

而毛泽东在雪地里送雪花圈给一生追求真理的人,杨开慧弃轿不坐,走十几里山路做毛泽东的新娘,周恩来抱着邓颖超为他织的书有“给你温暖”的毛衣时的幸福。这样一些看似不重要、实则少不了的微妙之处给观众一种可信可感的亲近,这些不相雷同的情感魅力让人常温常新。

《日出东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它表现了早期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追求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真理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虽然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身上还有思想上的不成熟,还有性格上的缺点,还有历史的局限性,《日出东方》也如实地表现了这些存在,但这些都不足以掩盖他们心灵所散发出的炽热光辉。

如果说艺术应当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那么首先应当是找到有高尚精神品质的人来塑造才是关键,而早期的大批共产党人,正是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人,所以共产党人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能够孕育出如此燎原壮阔星星之火,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将永远长存。

《日出 观后感(范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