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苍穹之下观后感(范文五篇)

时间:2022-09-12 19:27:20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7401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柴静苍穹之下观后感(范文五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柴静苍穹之下观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苍穹之下》观后感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环保片《穹顶之下》,以为是央视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央视前记者柴静的自费作品,103分钟花费百万资金,主题只有一个: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该怎么办?

整个一上午都在观后的沉思当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雾霾真相竟然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繁荣"背后的丑陋也是令观众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才女柴静出身媒体但属于罕见的有责任感的时代精英,媒体人的才华与品德在她的《穹顶之下》作品中公益满满的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说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柴静外表不算美女,但学识、才能、责任感上的美,远超频频靠露体吸金的艺人们的美貌。这个时代的美,显然是真才实学和脚踏实地以及为人修养信仰,智慧的真话多一些,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今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归将进行修改,目标直指APEC蓝,《穹顶之下》在此时发布,也是赶在今年的两会前,应该是期盼向体制内不良因素开刀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向雾霾背后的利益链条亮剑。

第二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日韩欧明显高于*的139人/平方公里,与*的可比*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第三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是由柴静制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其制作费用全部来自于柴静2013年1月出版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一)

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要为她的社会担当点个大大的赞!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污染在我的眼里就是一项项"预计负债",大自然已经给我们计提好了,它对应的就是管理费用,只是我们掩耳盗铃,做假账没有将这笔分录记入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但不管如何,这些负债最终都将由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偿还!柴静学的是会计,我学的也是会计,因为会计,她从雾霾中嗅到了那些黑心钱的铜臭味,我从雾霾中感受到了预计负债的苦涩。@马靖昊说会计

看完柴静的雾霾调查,非常感触一句话,我们的空气里飘着的味道就是钱味!讽刺深刻!@艾琪拉的猫看书很重要

看了柴静的调查,想起那些文献,企业自愿披露的.多为正面信息,很多企业为了政府补助进行会计作假,而所谓的研究探究了环境披露的现状影响因素有什么用呢?就算专家不断更新制定披露标准,重要的是执行啊,倒不是说良心何在,而是原本的框架就难以打破。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二)

表扬或批评的废话都不说了,直接切入主题。我以前工作与能源有关,所以只说说能源。

1、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或雾霾问题的根源是能源管理体制。

剔除一些非人为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源其实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激励:GDP增长能带来政绩与财税收入,为此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动力推行环保。约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体、法院的约束,被环境污染伤害的人很难得到救济。

设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业企业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很多京沪企业丧失竞争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欢迎。就如柴静片中有企业主所言,有些企业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竞争不过他们。在迎合企业、搞GDP方面,中国各地方之间是竞争关系。当“裁判”下场比赛,选择性执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2、目前能源(电、油、煤等)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

煤:价格市场化了,没人管。央企的煤产量占比不高。民营煤企非常多。计划电煤的价格原来可以由发改委定(因为它可以批铁路的车皮,所以大家给面子),后来也没有了。就因为市场化,所以煤产量上得非常快,行业一度蓬勃发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关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费的是它。全国的安监部门也有权力,要求煤企计提了不少安全费。

电:电网是垄断,主要有2家,国网、南网,划地而治。电网对电厂上网电量有很大影响,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电。比如,夏季水电多,它可以少采购火电。发电厂很多。电价核定、项目上马审批路条在发改委。电监会权力反而不大。

油:发改委管成品油价及项目审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比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产、批发零售的市场份额很大。要破垄断,得放开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反对放开的人认为,这样不利于与国际巨头谈判价格。

3、用煤发电是没有办法的。

中国选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模式是被迫的。因为没其它办法。缺电的年份是2003年以后,国家上马大量火电、水电。装机总容量从02年底的3.6亿千瓦增加到04年底的13.6亿千瓦,增长3倍。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风电、光电的单个电厂规模通常也小于火电。单个火电目前普遍是60、120万千瓦以上,风光电普遍就是几万十几万千瓦。电网与电厂之间要有输电线路,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很正常。火电厂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

要在电力生产领域,减少煤的用量,恐怕无法回避使用核电。至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我个人觉得是有空间,但三五年内不会太大。如柴静片中称,中国天然气还有很多没勘探,潜力大。但采气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页岩气探矿权是向民企开放的。要达到美国的产量水平,中国页岩气需要增长50倍。但中国的开采技术、埋藏条件、水资源等,都没有美国好。

4、油

成品油、原油进口原来管制很多,民企很难得到进口权,现在确定后者放松,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产也比较集中,但山东有一堆民营地炼。由于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执法不严,地炼质量还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样,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开,油品质量不一定能因为竞争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强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会不执行。没有人民战争,光靠环保局,是拿它没办法的。

换言之,我不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是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如果习总重视,一个电话,两油也许会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实现油品升级。为什么不?以前是CPI高,油价高,担心影响经济。当时两油的炼油是赔钱,需要国家补贴。如果在提高油品,国家还得再补贴更多,财政有点难度,决心不容易下。目前油价不高,CPI低,机会其实很好。就看领导人的决心。这也算是GCD体制下的优势吧。当然,结果会导致油价提高。这个没办法,除非降低相关税费。

5、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环境质量?

显然,首先得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GDP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等等。这个很难。尤其是约束机制更难。不展开了,敏感。

其次,我个人认为不能光指望环保部、能源局甚至是地方政府,还得发动“人民战争”。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许个人发起有关环保的集体诉讼,并能获得天价赔偿。目前,已放开公益组织的环保诉讼。但还不够。 只要引入美式诉讼与天价赔偿,老百姓才会积极投身环保,吓住企业。看过柴静片子就知道,肉饼店、建筑工地服从环保局的管理,焦化厂之类的就比较不服了。因为企业会权衡利与害,如果不环保带来的损失有限,环保带来的成本过高,它肯定会选择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环保局的几个人几条枪,不够。得人民战争。光靠公益组织也不够。

中国华北地区的高污染,也有人口过多,密度过大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东京香港纽约密度大,就没事。确实。但毕竟我们的管治水平不如它们。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确实太大了!

华北农民普遍是烧煤采暖,由于人数太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无解(在富裕或小康起来之前,讲究环保确实是奢侈的,这话不中听,但是铁一般的事实)。北京市有钱,让市区改电采暖,气采暖,给补贴。效果如何?我这几天在西直门边上、动物园北、气象局东的平房区看到大量蜂窝煤。在四季青桥西2公里的几个村庄(西四环外),我更是见到无数块煤,堆在房前屋后。

北京尚且如此。

题外话,放松计划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时机成熟。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我不支持。因为个体的就业、人均GDP比GDP总量、人口红利要有意义。为了经济增长而鼓励生育,是舍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从经济角度鼓吹放开生育,估计是为了说服我党。否则,说不通的。

第四篇:《苍穹之下》观后感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环保片《穹顶之下》,以为是央视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央视前记者柴静的自费作品,103分钟花费百万资金,主题只有一个: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该怎么办?

整个一上午都在观后的沉思当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雾霾真相竟然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繁荣"背后的丑陋也是令观众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才女柴静出身媒体但属于罕见的有责任感的时代精英,媒体人的才华与品德在她的《穹顶之下》作品中公益满满的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说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柴静外表不算美女,但学识、才能、责任感上的美,远超频频靠露体吸金的艺人们的美貌。这个时代的美,显然是真才实学和脚踏实地以及为人修养信仰,智慧的真话多一些,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今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归将进行修改,目标直指APEC蓝,《穹顶之下》在此时发布,也是赶在今年的两会前,应该是期盼向体制内不良因素开刀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向雾霾背后的利益链条亮剑。

第五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是由柴静制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其制作费用全部来自于柴静2013年1月出版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一)

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要为她的社会担当点个大大的赞!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污染在我的眼里就是一项项"预计负债",大自然已经给我们计提好了,它对应的就是管理费用,只是我们掩耳盗铃,做假账没有将这笔分录记入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但不管如何,这些负债最终都将由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偿还!柴静学的是会计,我学的也是会计,因为会计,她从雾霾中嗅到了那些黑心钱的铜臭味,我从雾霾中感受到了预计负债的苦涩。@马靖昊说会计

看完柴静的雾霾调查,非常感触一句话,我们的空气里飘着的味道就是钱味!讽刺深刻!@艾琪拉的猫看书很重要

看了柴静的调查,想起那些文献,企业自愿披露的.多为正面信息,很多企业为了政府补助进行会计作假,而所谓的研究探究了环境披露的现状影响因素有什么用呢?就算专家不断更新制定披露标准,重要的是执行啊,倒不是说良心何在,而是原本的框架就难以打破。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二)

表扬或批评的废话都不说了,直接切入主题。我以前工作与能源有关,所以只说说能源。

1、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或雾霾问题的根源是能源管理体制。

剔除一些非人为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源其实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激励:GDP增长能带来政绩与财税收入,为此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动力推行环保。约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体、法院的约束,被环境污染伤害的人很难得到救济。

设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业企业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很多京沪企业丧失竞争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欢迎。就如柴静片中有企业主所言,有些企业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竞争不过他们。在迎合企业、搞GDP方面,中国各地方之间是竞争关系。当“裁判”下场比赛,选择性执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2、目前能源(电、油、煤等)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

煤:价格市场化了,没人管。央企的煤产量占比不高。民营煤企非常多。计划电煤的价格原来可以由发改委定(因为它可以批铁路的车皮,所以大家给面子),后来也没有了。就因为市场化,所以煤产量上得非常快,行业一度蓬勃发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关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费的是它。全国的安监部门也有权力,要求煤企计提了不少安全费。

电:电网是垄断,主要有2家,国网、南网,划地而治。电网对电厂上网电量有很大影响,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电。比如,夏季水电多,它可以少采购火电。发电厂很多。电价核定、项目上马审批路条在发改委。电监会权力反而不大。

油:发改委管成品油价及项目审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比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产、批发零售的市场份额很大。要破垄断,得放开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反对放开的人认为,这样不利于与国际巨头谈判价格。

3、用煤发电是没有办法的。

中国选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模式是被迫的。因为没其它办法。缺电的年份是2003年以后,国家上马大量火电、水电。装机总容量从02年底的3.6亿千瓦增加到04年底的13.6亿千瓦,增长3倍。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风电、光电的单个电厂规模通常也小于火电。单个火电目前普遍是60、120万千瓦以上,风光电普遍就是几万十几万千瓦。电网与电厂之间要有输电线路,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很正常。火电厂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

要在电力生产领域,减少煤的用量,恐怕无法回避使用核电。至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我个人觉得是有空间,但三五年内不会太大。如柴静片中称,中国天然气还有很多没勘探,潜力大。但采气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页岩气探矿权是向民企开放的。要达到美国的产量水平,中国页岩气需要增长50倍。但中国的开采技术、埋藏条件、水资源等,都没有美国好。

4、油

成品油、原油进口原来管制很多,民企很难得到进口权,现在确定后者放松,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产也比较集中,但山东有一堆民营地炼。由于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执法不严,地炼质量还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样,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开,油品质量不一定能因为竞争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强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会不执行。没有人民战争,光靠环保局,是拿它没办法的。

换言之,我不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是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如果习总重视,一个电话,两油也许会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实现油品升级。为什么不?以前是CPI高,油价高,担心影响经济。当时两油的炼油是赔钱,需要国家补贴。如果在提高油品,国家还得再补贴更多,财政有点难度,决心不容易下。目前油价不高,CPI低,机会其实很好。就看领导人的决心。这也算是GCD体制下的优势吧。当然,结果会导致油价提高。这个没办法,除非降低相关税费。

5、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环境质量?

显然,首先得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GDP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等等。这个很难。尤其是约束机制更难。不展开了,敏感。

其次,我个人认为不能光指望环保部、能源局甚至是地方政府,还得发动“人民战争”。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许个人发起有关环保的集体诉讼,并能获得天价赔偿。目前,已放开公益组织的环保诉讼。但还不够。 只要引入美式诉讼与天价赔偿,老百姓才会积极投身环保,吓住企业。看过柴静片子就知道,肉饼店、建筑工地服从环保局的管理,焦化厂之类的就比较不服了。因为企业会权衡利与害,如果不环保带来的损失有限,环保带来的成本过高,它肯定会选择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环保局的几个人几条枪,不够。得人民战争。光靠公益组织也不够。

中国华北地区的高污染,也有人口过多,密度过大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东京香港纽约密度大,就没事。确实。但毕竟我们的管治水平不如它们。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确实太大了!

华北农民普遍是烧煤采暖,由于人数太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无解(在富裕或小康起来之前,讲究环保确实是奢侈的,这话不中听,但是铁一般的事实)。北京市有钱,让市区改电采暖,气采暖,给补贴。效果如何?我这几天在西直门边上、动物园北、气象局东的平房区看到大量蜂窝煤。在四季青桥西2公里的几个村庄(西四环外),我更是见到无数块煤,堆在房前屋后。

北京尚且如此。

题外话,放松计划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时机成熟。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我不支持。因为个体的就业、人均GDP比GDP总量、人口红利要有意义。为了经济增长而鼓励生育,是舍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从经济角度鼓吹放开生育,估计是为了说服我党。否则,说不通的。

《柴静苍穹之下观后感(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