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大医仁心读后感(大全)》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大医仁心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医道读后感
从医之路——善良之道
前不久,电视剧《心术》在各大卫视热播。许多人评价说,剧情大多能照应现实,却也有许多过于超脱的桥段,有故意拔高医生形象的嫌疑。最典型的就是几位主角的仁心仁术,简直就是大爱无私,令人感动唏嘘。笔者倒认为,这才是荧幕艺术的魅力所在,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剧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其实就是各个真实案例的集中展现。
再读《医道》一书后,反而感觉一个现实中的医生,特别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史更比电视剧情耐人寻味。郎景和教授也提到了小说《心术》,他认为作者提出“信、望、爱”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在医院。
“信是什么?信是信任,信是信念。” 郎教授的信念是“善良是做人的标准,也是医学的根本”。20世纪90年代,他受病危之际的吴葆桢所托,毫不犹豫地辞去协和医院副院长职位,接手妇产科主任之责,此后二十年里,他看病、开刀、搞研究、做学问,乐在其中,不知疲倦,他一直强调临床实践,强调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看到郎大夫的那一刻,我心里马上踏实了”,这是一位病人女儿说的话。在一个还没有完全摒弃性别歧视的社会里,一位妇产科男大夫能如此接受推崇,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郎教授“仁心仁术”。无论是初见还是熟识,无论是在忙碌的门诊,还是在与癌瘤相搏的手术台上,他总是以他由内而外的包容气质,在平静中感染并鼓励着周围的人。
“望是期望,是守望。”《心术》中有一个可说道的人物——孤美人,她将人们现实中常常碰到的,面对病人冷冰冰的医生们活灵活现的搬上荧幕。面对恼怒的患者,也是淡淡一句:“你是来看病的,还是来看态度的?” 对于患者的投诉、主任的劝说,“孤美人”更振振有词:“我治病救人靠的是技术,我卖艺不卖笑。“就是这样的“孤美人”在生了一场大病后,身份由大夫转换为病患,随即而来的是她一系列的检讨与自责,“你不到逢凶化吉,你不能领会生命的意义。在我康健的时候,我领会不到康健的代价,也领会不到病人的痛苦。人啊,万万不要轻飘飘地去说一些坐着措辞不腰疼的事。”站在患者的角度,再来审视医生这个职业时,她不再冷冰、孤傲,她学会了关爱、学会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一角色的加入使得整个敏感尖锐的医患题材剧作,有了浓重的人情味,幽默感和生活味。
现实中医患关系更是一部生动的剧集,比电视剧更打动人:形形色色的病人,各种疑难杂症,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但郎教授似乎一直超脱于这些之上,因为他总是和颜悦色,耐心细致,他对病人不论贫富,不管美丑,一视同仁,尽心医治。用他自己的话说,“医生不是工程师,也不是纯科学家,应该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理念。病人到医院,不是躺在一个冰冷的流水线上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应该得到温暖与友善的关怀。” 正是一个具备了仁心仁术的大家,才有了那么多暖人心的故事:10多年前农妇在手术后赠送手绣鞋垫;西藏骑马外出巡诊时,朴实藏民躬身助他上马……
“爱即关爱,是友爱。” 郎教授说,医学是人类善良感情的一种表达,现今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行当。这不是一般的社会行当,人体的未知数最多,一个敬畏生命的医生,时时都会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病人把生命都交付给了你,敬畏病人才对得起这份信任;医学如瀚海茫茫,穷其一生都未必能知其一二,所以更要敬畏医学。有了这样心胸和境界,爱自然会在每个日常工作的细节不自主地流泻而出。
第二篇:大医精诚读后感
暑假里读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联系已经过了一年的读医生涯。会发现”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则是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则是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上述的名医均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也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赞美的.言语略显苍白,优美的诗歌变得平淡,风停了,鸟儿也不唱了,河水静悄悄地流着。原来它们怕惊扰了长眠与此的医魂们。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SARS那样无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古往今来,医生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
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对我而言,刚刚步入医学的殿堂一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的锻炼都是刚刚起步而已,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
第三篇:《大医精诚》读后感
《大医精诚》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精"与"诚".今有幸得梦师指导,拜读原著,略有所感,记录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愚以为这里面讨论的是医者的德艺双修的问题。
对于"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面对的人体及其所在关联环境是一个复杂大系统,输入变量很多,关联因素和条件也很多,输出的各种表象也变化多端,各种变量的隐性关联非常复杂,目前我们还不甚了解。输入条件或关联因素稍有变化,整个系统的反应与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进入混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们不清楚事物发展过程的时候,现有的分析推导手段往往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我们手头现有的案例只是个例,医方也只有统计上的.意义,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太可能与以前的个例完全一样,也很有可能与总体统计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现误判误诊,很有可能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于学医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对每个病人每个方剂体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医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诚"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对人,诚心做事,修身养性,内慈外谨。内慈是指医者心胸要宽广,做到心存天下苍生,慈悲为怀,以一颗善心普救众生。为人处事要稳重,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声色所难。如前所述,行医是一个专业性极强,极难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达到效果,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则极大。所以优秀的医者往往随时随地都处于各种名利的诱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一方面很难控制事情的边界,最后很可能舍本逐末,导致医术停滞不前,不能精进;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将为名利所害,难得善终。外谨是指医者要谨言慎行,低调做人,专心做事。医者掌握着病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如何能够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够达到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配合,以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养自己的代入感,同时注重言行举止端庄得体,以建立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医患交心,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为一名医道的初学者,这篇文章给我的警示是:
第一、对医术要有敬畏之心,不畏难,不自满,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去研究医术;
第二、既然想做医者,就应该有超脱之心,以行医布道为己任,不为名利所累。
对应这两条,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适合学医的。因为第一,本人从事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对我自己而言,我的兴趣在于科研的过程,在于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医学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之处只是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学习起来会更困难一些。其二,本人经常做些慈善事业,推己及人自问还是做得到的。至于名利,本人半路出家,并不指望能在医学上成名立业,如果侥幸能有所成,那也都是导师教导之功、老天眷顾之意,决不敢贪天之功。
一点愚见,请梦师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