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方案范文(推荐6篇)

时间:2024-01-31 00:29:4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2101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课题实施方案范文(推荐6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课题实施方案范文(推荐6篇)》。

第一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县局、镇总体思路为目标,以学校即将推广实施的“一本、三化、五性”工程为动力,即;一本――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根本;三化――实现课堂教学课题化、科学化、规范化;五性――课堂教学课题突出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创造性、开放性。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初步尝试构建各学科教研课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锤炼教师队伍。

二、目标要求:

通过建机制、引路子、培新秀、推普及、搞评比等系列活动,使学校研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的研训目标可以概括成三句话:以学校10个课题为导向;以课题代言人为标尺,为楷模;达到广起研训的良好态势。

三、具体措施:

建机制

本学期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搞课题的应用与推广,为了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课题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课题组组长职责、“课题”工程工作制度、课题教师职责、课题活动制度。

引路子

1、开学第一周,我们将开二次不同层次的会议。一是教研组长的会议,在上学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学科教学课题,征求意见,布置实施方案。二是主研人的会议,初步确定切合本校教学实际,适合在本校推广的总体教学课题。了解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课题,明确今后课堂教学的基本授课思路。

2、开学第二周,各学科尝试运用课题进行授课,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学校将组织教研组长对各学科教学课题,进行微调及细化整改,力争达到初级规模。

培新秀。

为了把课堂教学课题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学校将组织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1日------9月1日

围绕各学科课题,开展课题主研人微调及细化整改活动,要求课题主研人精通教育理论,必须吃透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了使他们尽快的掌握以上内容,学校本学期搞三轮关于内容的理论学习,搞两次新课程标准的竞赛。在此基础上要求课题主研人必须与其他乡镇特别是一、二、三小,及时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好的方式,以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本。

第二阶段:9月1日-----9月17日

开展各课题示范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课题主研人的整体水平,及时收看“空中课堂”,骨干教师讲示范课。然后结合学到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搞出各自的示范课。学校必须有必要的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第三阶段:9月18日------11月18日

学校轮流讲课、评课,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期末搞评比。

第四阶段:11月19日------11月30日

检查学校课题代言人收看县“空中课堂”的笔记。再组织讲仿模课,结合学校课题代言人的课,掀起人人学、议、讲活动。

第五阶段:12月1日------2月13日

学校领导深入各年级随机听课,对照各学科教学标准进行检查,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追究责任。

四、评价奖励办法:

1、建立评价阶梯体系,即校长-----主任-----教师,层层落实,逐层评价。

2、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工作实效进行奖励。

3、学校在抽查中,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给与一次整改机会,如再次达不到要求,则进行适当处理。

第二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④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作业、作品等方式,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教学实践系列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九、研究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赵凤兰

组员:高年组所有成员

十二、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一线骨干老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市级评优课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过好成绩。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三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

然而,教学现状却是,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走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践,教师应该作学生生活的引导者,让他们觉得平淡生活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可供写作。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我班学生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全新的具有农村小学特点的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二、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撑下,确立相应的课题目标。

一是进一步确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端正写作目的,由“应试”走向“应需”;

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序列,改变以形式为训练体系的训练,解放学生的身心,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直接参与,感受生活;阅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等,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作文的真实环境;

三是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设法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说出最富有情趣、最富有新意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四是改变作文评改方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进行大量读写实践上。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分三个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调查摸底,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论证、实验方案的撰写、开题报告,落实子课题等。时间:9月份

实施阶段:根据课题的基本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中调整方案、注意积攒过程资料等。时间:10-12月份

总结阶段:根据实验过程资料,进行科学总结。时间:1月份

四、研究策略

1、作文题材的研究开发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写什么?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事,自己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对习作才能感到可近,可写,可亲。开发身边的作文题材,是作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教学策略。

本次课题研究,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写生活日记、调查、访问、游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实验中要引导孩子感受现代农村生活、爱护家乡环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辈、热爱和欣赏家乡人的产业,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才情,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消除“纸上谈兵”的作文病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阅读与应用结合的研究

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视学生的阅读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作文没有终极捷径,本课题将采用多读多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等策略,以阅读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阅读,达到阅读、应用“双赢”的效果。

3、作文评价方式的研究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

按照“生活作文”基本概念,作文的成败得失,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倡导把评价的权利交由生活的主人的作文评价思路。

本实验将采用多维度、多形式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评价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课标教材的学习理解为载体,以新课改达标课、课题实验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任务目标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接受性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

3、教与学的活动更加科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参与、富有个性、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4、丰富网络教研的内容,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种教与学的资源平台。

5、名师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特级、名师、能手、标兵等人才资源,实行师带徒,帮扶式的培养机制。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即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学习过程及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实现足迹式、全过程、立体式的评价。

三、实施措施

(1)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精神,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于20xx年上半年颁布,与原《标准》相比,修改稿又有诸多新变化,如: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新知,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理解和落实课标教材。要认识教材编写特点,了解教材体系,掌握知识结构。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单元(或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将教材落到实处。对于教材的改动,不论是素材的更换,例题的调整,要做到“形”变“神”不变,要做到外在的变化不影响本质的变化。即改动后的教材要确保:本节教材的知识点不变,策略方法、数学思想、情感要素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不变。即改动后的教材更加合理、适当、更加优化。

(3)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指出:要挖掘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教学活动使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得以整体实现。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基本思想,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对研究问题的实情性分析:

永兴小学处在地道的农村,其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各方面均不及城市,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基于我校地处农村,调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良的学习习惯确实很多。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马虎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错字、漏字、落下运算符号、随意改变运算顺序、点错小数点等等现象时有发生;数学课的课前准备不充分;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上课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回答问题的语句不完整。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天职,它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功课的基本保证。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现状,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还要有一套培养学生习惯的科学指导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一套系统地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策略方案,因此本课题具有极高的课题开发价值,我们将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一番深入的探索研究。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2、数学学习习惯是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养成的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的数学学习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数学活动的特殊倾向。

3、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由于全部都生活在农村,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孩子长期跟祖辈生活在一起,因祖辈溺爱过多,缺乏管教,监护无力,学习不自觉,数学学习习惯差。

4、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经过自己的反复练习,从而形成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指向

1、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4、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科研队伍,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

2、认真听讲的习惯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研究起始时间:

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xx、10――20xx、12)

1、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2、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3、组织课题的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1――20xx、10)

按计划实施研究,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1、确定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

2、查找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3、组织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

4、定期对课题进行小结、反馈与评估。

5、收集整理论题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完成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xx、11――20xx、12)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鉴定。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精心设计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表或访谈记录表,或通过学生作业、日记、读书笔记、试卷、图画、手工作品等,分阶段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观察法。按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收集掌握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

3、实验法。在日常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反复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观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和教育规律。

4、个案法。选取不同类别的学生代表,连续进行追踪了解,以研究他们乃至全体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变化情况。

5、行动研究法。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活动,采取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做法,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目标。

第六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幼儿园游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探索与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题”,在开发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特别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

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生动性,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自主性发展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指导是一项创新工作,教师如果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就必须随时关注孩子,在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后,去创设更好、更贴近孩子的区域活动和教育内容,并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指导,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不是“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教育不应是“灌输”,而是“分享”。每个幼儿按照他自己的“大纲”走下去,成人要做的,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大纲规律,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其成长。本课题的开展将引导教师进一步理解新《纲要》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能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三、研究任务:

1.各年龄班区域设置及材料投放的研究。

2.如何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

3.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四、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种类、来源。

五、研究思路:

1.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在我们看来,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及活动后的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然而,在这其中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与丰富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否满足幼儿的种种需求,是否给幼儿带来真正的收获。 此外,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投放活动材料,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实效性。

2.区域活动――是指教师在尊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前提上,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适合的环境,让幼儿能在此环境下主动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此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指导者和准备者,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在于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活动时由幼儿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区角活动是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整合,不仅能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探索、求知、并掌握方法,而且可在满足幼儿善于模仿的特性的同时学会交往。

3.材料投放――材料投放要有计划、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六、课题研究措施:

区域活动通俗地说是幼儿活动的小区域空间,它是通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的场所。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而创设环境和材料提供则是开展的关键之关键。因此,以区域活动为切入点对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鼓励幼儿与材料交互作用,分析总结激发幼儿探究材料的性质、特点,进一步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为以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提供依据。

1.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2.在区域活动中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

3.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4.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

5.区域活动材料的分类:如将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6.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制作。如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教师引导收集、制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八、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09―20xx、10):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课题组成员培训,并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及实践资料进行学习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20xx、10――20xx、05):

(1)组织教师开展各班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投放情况的调查。

(2)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区域活动设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评比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活动设置中的经验。

(4)分析课题进展情况, 举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3.总结汇报

(20xx、05――20xx、07):

(1)教师根据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的经验及反思,及时总结小结,形成理论,并能互相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

郭红利:负责课题的设计、实施、撰写研究报告。

甘冰绒:负责课题的实施、协调和资料收集。

詹 丽:负责中班组课题的研究实践和定期的总结。

许 莹:负责大班组课题研究实践,提供各种档案资料。

刘玉霞:负责小班组课题研究实践,提供各种档案资料。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推荐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