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推荐5篇)

时间:2022-09-15 21:54:1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2009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推荐5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推荐5篇)》。

第一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方案

一、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全面评价获得的多源反馈信息而深刻的积极的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时间,阶段评――终评相结合;评价方法,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准则,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措施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

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就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关注了学生整个科学探究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精彩表现,最后综合起来给予总评,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

4、具体几个方面评价:

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 (10%)

B、书面作业 (10%)

C、其它学习态度10%)

2>、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

3>、自评、互评20%

A、自评(10%)B、互评(10%)

4>、具体评价要求:

①、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操作办法:教师每班准备一份名单类似点名册。在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有好的表现就打五角星。不认真行为,就记三角形。期末根据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确定在课堂表现方面的分数。

B、书面作业(10%)

操作办法: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记载确定该学生获得的分数。作业一般是打等级制的,可分派任务给课代表或小组长列表记载。

C、其它学习态度(10%)

操作办法: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科学课上的积极性,作业的订正情况等。根据记载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

②、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具体操作方法应该和以往的考查一样,主要应提高命题质量。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由教师出题由学生单独以实践操作完成一定的实验答题,也可采用抽题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和实验,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等情况可以让学生记录在纸上,实际是一种实践和书面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评、互评20%

A、自评(10%):

可以编制问卷让学生自评,看结果确定学生的分值。主要是列举本学期学生应做到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照自己做到了哪几条,再加上最后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答。

B、互评(10%):

通过小组讨论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价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体操作办法:自评中的问卷由小组中的成员共同讨论,给本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定。

④、最终结果的呈现

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

第二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停留在课本上,各种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被浪费或忽视,整个教育过程被考分左右,为题海困惑,教师视教材为全部,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全盘接受,最终造成学生表面上掌握的知识比较多,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对教师、教材的依赖性增强,也造成了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创新意识欠缺,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障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每个新世纪公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更要学会做人,重建起新一代中国人的人生信念。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字、古诗等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其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资源。

新时期的少年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深受父母的宠爱,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我校正视现状,利用寄宿制的有利条件,利用校园文化对他们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系统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磨练学生意志,以期形成坚强果敢的品质。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调查问卷,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举手表决、选项填空、直接答卷三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书法、唐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比较感兴趣。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新的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作支撑,开发书法艺术、古诗贤文和学生操行等校本课程资源,以期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坚定的人生信念,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二、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交流性。

3、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三、实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热爱我国灿烂的文化,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

2、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名称、内容,并进行合理的安排,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为全面开设校本课程积累经验。

3、彻底改变教师“应试”教育的旧观念,培养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创造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

4、让学生拥有熔铸在书法、古诗、美文中的前人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5、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撰写论文的水平,争取在各级论文大赛上获奖,争取发表高质量论文和有特色案例。

四、课程实施与管理

1、实施原则

(1)强调主体性,突出个性化。尊重学生的意愿,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开设这门课程的出发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2)重视可行性,力求多样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设计教学情境。除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引导学生将口语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

(3)加强针对性,注重兴趣化。校本课程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能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想上的积极性,课程生存就面临危机。只有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校本课程才有开发价值。

2、研究与管理机制

(1)成立课题开发研究管理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

(2)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研制和设计,负责课程实施的督促和检查,针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适时修正和完善课程方案。

(3)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校长树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意识,全面负责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过程,并充分发挥学校校务委员会团结全校教职工民主决策的作用,确保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4)本课程中的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各班主任按照顺序在各年级实施。

(5)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原则上每周一节,学校课时计划安排为:各年级每周一至周五各有一节校本课程,一、二年级为书法入门,三、四年级为唐诗鉴赏,五、六年级为养成教育,可对课时进行弹性安排。

(6)本课程实施形式实行课内与课外、讲座与实践、交流与竞争相结合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本课程实施实效。

(7)加强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期初组织教师制定本学期课程实施计划,期末组织教师进行研讨。

(8)加强集体备课,认真落实每一块内容,研究设计实施方案,及时总结反思,及时完善实施方案,逐步形成校本课程教材。

(9)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教法,倡导按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伙伴互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快乐学习。

(10)教师运用选用、改编、新编等多种开发方式,根据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按照综合性、针对性等原则选择、组织符合校情、生情的校本课程内容。

3、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针对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一定的指导。

(2)有针对性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

(3)注重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

(4)允许学生在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异。

五、课程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1)课教师实施本课程的工作态度、实效纳入个人业务考核档案,定期检查、督促、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既要关注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又要关注是否保护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3)要建立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过程、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激励评价,教师及时对学生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价和记载。

(2)采用各种形式对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并进行激励性评价。在每一环节、步骤上,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满怀激情到给予积极的评价。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涉及到思想、思维、积累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反复”、“反弹”,不论遇到怎样的情况,总给学生以信心,总给学生以希望,寄学生以期望。

(3)通过调查表等形式,对学生相关知识、能力、发展情况作检测调查。

(4)定期结集出版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优秀成果。

3、评价内容

(1)对写字、古诗和习惯养成的学习态度。

(2)对有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对师生成长的作用、效果。

第三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方案

体育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体育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体育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

体育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体育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体育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体育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体育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体育课程的开发水平。

6、体育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体育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对象:

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体育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体育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收集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在斯塔弗比尔姆看来,成果评价仍然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第四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需求评估

1、学校特色建设的需求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学陶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思路。作文教学是我校办学特色,十多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为主题的系列课题研究,包括《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两个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生活作文教学中审美功能的研究》《生活作文教学中实践“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研究》3个陶研会、教育学会省级课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读写结合能力的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作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作文教育资源的研究》《生活作文教育中渗透新时代荣辱观教育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5个吴江市级规划课题等。作文与学生学校生活、与社区活动联系紧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与我校作文特色相结合。

2、综合实践活动的需求

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同时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程定位、学习主体的地位、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上存在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依托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化就可以形成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3、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学校中外来民工子女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家庭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校本课程应该能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服务,让每一位学生乐于读书、勤于作文、真诚做人。

4、学校及社区资源分析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环境优美,校园内草木华滋,翠绿掩映,亭台错落,小径通幽,是一所花园式农村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有“一廊”――行知廊,廊内张贴着学校特色建设的活动剪影,是学生、教师表现自我、展示才情的舞台;“三亭”――咀华亭、舒逸亭、韵读亭,每个亭子都制作了具有古色古香的木质匾额、对联;“四园”――含英园、咀华园、舒园、逸园,地球仪、荷花池、蓝竹亭、九曲桥、翠竹林等景点巧妙融合,相映成趣。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小中高教师4人,高级教师45人,市名教师2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4人。学校硬件设施到位,有各类专用教室23间,各类器材齐全,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标准。

学校所处八都社区,虽地处偏僻,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企业众多,华鑫集团、通鼎电缆、丹龙纺织、苗圃场等企业为我校学生德育实践基地。社区内河网密布,“小桥、流水、人家”随处可见。社区周围,风景名胜众多,社区北端有双塔桥,震泽镇有慈云塔、师俭堂,接壤的南浔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需求评估,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勤于实践,乐于写作,在“读书、实践、习作”中丰富素养,健全人格。

2、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至少学习一门形成自己特长的课程。

3、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4、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设想

1、课程实施

(1)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与《学校课程审议制度》。

(2)培训教师,学校将新课程实验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

①培训内容。

主要是对我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

A、确定课程目标的培训。先引导教师研究学校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和分析我校“具体的学生”及其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纲要》撰写技术的培训。具体内容:一是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实4-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要贯彻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总目标要求、涉及新课程目标三大领域。二是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三是课程实施建议。涉及课程实施的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人数等。四是课程评价建议。现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C、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培训。一是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活动方式。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几种不同的开发活动方式的技术要求。二是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标准。即知识的结构性,观念之间的逻辑性,实现目标的完整性以及符合儿童学习需要的适应性。

D、课程评价技术的培训。包括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如何设计评价工具、收集改进和分析反映校本课程教学情况的数据与证据、明确改进教学的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与评价的具体操作等环节。

E、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自我培训。包括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如何审议、教师的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业成绩如何评定皮鞋审议委员会自身价值的评定等内容的培训。

②培训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即学校将新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临床诊断”模式,针对校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发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如对学校教育哲学的认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师《课程纲要》撰写中存在的问题等。“案例教学”模式,即通过对单元校本课程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培训方法。其操作程序为:课前准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结论。“师徒制”模式,让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此外还有个性化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实践性培训模式等有机结合。学校主要是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采用以上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来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3)申报与审议。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简介》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经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门类目录》,分必选与自选两大类,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人数少于15人,则此门课程予以取消。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决策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根据审议反馈结果实施校本课程。

(5)教师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按校本培训《课程纲要》撰写的格式要求,撰写详尽的《课程纲要》。

(6)实施《课程纲要》。学生开始选修课程,教师进一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①学校课时计划安排为:校本课程课时比例占学校总课时的10%,暂无地方课程。具体安排为:每周五下午第二与第三节为校本课程任选课时间;各年级每周一至周五各有一节必选课程:1―2年级为《围棋》,3至6年级为《生活与习作》。

②教师运用选用、改编、新编等多种开发方式,根据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按照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选择、组织符合《课程纲要》的校本课程内容。

③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④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法,必选课程分层教学(按年级认知水平);任选课程倡导因材施教(按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小伙伴互动式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快乐学习。

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展一系列的审议活动,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分别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及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其执行等进行民主参与与科学决策的价值判断,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成长。

2、评价设想: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必须对校本课程进行学校内部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课程纲要》、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

(1)《课程纲要》的评价要素:主要有:

①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哲学相符合,是否明确清楚;

②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是否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多学科综合,内容融为一体,而且内容的设计有弹性。)

③课程组织是否恰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④课程评价是否标准明确,评价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2)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的评价。其主要方法有观察、调查、问卷、课堂实录与案例评析。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应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主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多种反馈信息,评估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修订方案,改进实施的建议。由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阶段性评价,一般一年进行一次。校本课程评价程序主要包括:

①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和相关《课程纲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②编制评价工具,设计一种获得教师、学生行为记录的工具。

③收集、分析、整理反映校本课程学与教的信息,建立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袋”。

④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校本课程的教与学,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计划和重点。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是校长树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意识,全面负责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而且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成民主化的状态。二是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过程。三是学校其他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如教导处)实行人本管理,并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团结全校教职工民主决策的作用,确保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和沟通网络

一是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下确立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定学习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教育哲学和相关文件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审议,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从而形成三个层面、各方面人员广泛参与的课程决策结构。二是学校提供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为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并认真计划沟通交流的内容和形式,让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皆能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

3、持续的校本培训

除了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对校本课程实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外,学校应鼓励所有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获得各种学习机会。学校还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持续不断的培训策略,让老师们在行动研究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反思课程开发的能力。

4、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所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的评估、利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且积极努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主动积极争取大学课程专家的指导,积极争取与社区、政府对话,获取广泛的支持。充分利用区教育信息网获取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建立校内、校外两个支持系统。

5、制度保障,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一是健全学校课程审议制度,如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校本课程教师培训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和校本课程开发奖励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管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二是系统研究,认真实施校本课程的各项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自律的校本课程内部评价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6、学校文化的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学习共同体

积极探索有活力、有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从下到上、主动参与、集体学习、相互信赖和尊重、能各抒己见、共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共同体”,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第五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方案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注意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识,评价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汇总与交流的能力,评价学生应答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学习结果评价:

1、能力考核

学生自主设计小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老师对小论文做出评价,对优秀论文的科学性、地理性、前瞻性、创新性观点要充分肯定。

2、知识考核

学期终结,可以本学期校本课程专题为背景资料,对学生学习做出定量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教师积累的各种过程性资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学期分别评出优、良等级。

2、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评价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活动进程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等级。分别是优、良、合格。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2)校本课程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4)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四、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需要,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成果评价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推荐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