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分钟演讲稿大全

时间:2022-07-30 07:33:26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4225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历史三分钟演讲稿大全》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三分钟演讲稿大全》。

第一篇: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我们前面铁的两个字——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歌词好啊,它激励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团结一致,勇往直前,而不是只靠某一个人的力量。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因为这个"巴掌"没有团结的动力,没有去团结另一个巴掌。就好像我们人一样,独自一个人不团结别人的话,他的贡献也就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不管在集体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团结,因为团结的力量比铁还要硬,比钢还要强!

现在我们喊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就是:one world,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果我们不团结,哪来的同一个世界,更何谈同一个梦想……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只有懂得团结的人,才能明白团结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集体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

我们头顶上的这些奖状,以及上个星期的篮球赛,无不透露着我们所有人团结的力量。篮球场上,我们的队员团结一致打的是最有激情的,场下我们的啦啦队齐心协力喊的是最响亮的。虽然比赛我们输了,但它所展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同时它也使我们对团结更多了一份责任感,没有团结是得不来这些成绩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彩虹美,彩虹的美丽就在于它的七色光彩,如果七色光彩不团结得话,哪还会展现出这么耀眼的光彩呢?

团结,团结,越团越结!那就让我们更加团结,永远团结,让我们永远去散发这彩虹般耀眼而美丽的七彩之光!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今日课前三分钟由我来演讲,题目是《困境即是赐予》。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激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本事统治这整座森林。”天神听了,微笑地问:“可是这不是你今日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日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本事再好,可是每一天鸡鸣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狮子兴匆匆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响声。狮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狮子问大象:“你干嘛发这么大的脾气”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厌恶的小蚊子,总想钻进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痒死了。”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景,应当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事,而它并无法帮忙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我了!反正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做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忙我们度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第三篇: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 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其中,其实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论语》。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仁礼之风。 《论语》中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与之类似,《论语》中的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实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随着自己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当回过头在看到以前的学过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为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中的仅两句话,我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国学经典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若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勤于思辨,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学习的过程亦是味同嚼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张网捕风,一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不但诠释了学习过程中温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要重礼仪。“不学礼,无以立。” 只有简单的六个字, 却含义深刻。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不学礼,不懂义的人;只有言教,没有身教的人,最终也无法以德服人,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的。两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这样教书育人,而我们,作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小公民,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

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克己复礼;躬行仁义,九思慧德,智道不失;立心定于道,建中建极。两千五百年的荏苒时光,没有让《论语》湮灭在汩汩的岁月洪荒之中,反而因时间的打磨而显出璀璨之华。

朋友们,用仁爱之心,为自己寻觅一个拥有文明和谐之美的桃花源吧。愿你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精美的花朵,阅读经典之书,享受精致生活。然后躺在清风送爽的绿色大地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国学经典传唱,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让经典的种子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出璀璨之花!

谢谢大家!

第四篇:历史人物演讲稿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遭家难,迁居鲁国。孔子三岁时死了父亲,十七岁又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困,没有机会受正规教育,全靠读书自修。他自幼好学,拜许多人为师,所以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等本领。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轻时,曾做过管仓库、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岁才当了鲁国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为政治见解不合,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张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了壁,到陈、蔡小国更不必说。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六十多岁又回到了鲁国,埋头讲学和整理古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爱人”,一方面要统治者相亲相爱,加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压迫民众。孔子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这“礼”就是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孔子的学生相传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比如子路、冉有、子贡、颜渊、子游、子夏、曾参等。孔子的学生多数出身贫贱,年龄参差不齐,有的与孔子几乎同年,有的与他相差三、四十岁,还有父子二人(如曾点与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做孔子的学生,学费低廉,只须十条肉干。孔子向贫贱的下层传播文化,并且教育学生“每事问”,勤思考,温故知新;他提倡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到今天还值得学生和参考。孔子的另一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献,他一面学习,一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经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周易》(古代算卦用书)等。他还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一部编年史,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五经之一的《春秋》,开创了私人修撰历史(最初史书由史官撰写,即所谓官修)。据司马迁《史纪・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乱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但不被接受,所以发愤修撰《春秋》,寄托他的理想,表达他对邪恶的嫉恨和对正义的褒彰。《春秋》以及“春秋笔法”(文笔曲折,遣词造句中带有褒贬倾向)对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第五篇:历史演讲稿3分钟

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选自《韩诗外传》卷九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相信大家也不听过一回了,但我为什么还会再讲这个。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感触就非常深,我一直都想知道这就话是怎么来的,经过查找资料,我终于知道了这句话的出处。

孔子出行,听到有个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个人。”走近一看是皋鱼。他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路边痛哭。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

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为君主效力,(没有很好地孝敬父母,)这是过失之二。这些年因为有所成就繁忙的公事以及朋友之间的来往使我疏远了亲人,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说完皋鱼就辞世了。(离别人世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就有十分之三。

皋鱼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警醒!趁着亲人还在,好好孝敬他们吧 !

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谢谢大家的聆听!

第六篇:历史故事3分钟演讲稿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的后面一句我们不一定听说过但一定深有感触,和前面一句连起来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正――言顺――事成,组成了一般做事的道理,这种思想常引导我们要在事情发展的时候首先给它正名。

孟子在中年的时候游说各国,也遇到过正名的事情。在齐宣王处,齐王询问孟子:“武王伐纣,难道是却有其事?”孟子平淡的回答道:“在文献中有记载。”齐宣王基于礼法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短,只有四个字,却可以把儒家尊为贤明的君主周武王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简短的问:“臣弑其君,可乎?”武王伐纣,在历史中是人心所向,关于这一点,看似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而在齐宣王看来,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发生一件以臣子的位置杀害君主的事情,维护礼法的孟子似乎是无法辩驳的,那么儒家尊重的贤明君主,也不过是一个乱臣贼子,篡夺王位的恶徒而已。要是孟子想说明武王的英明,倒像承认臣子可以弑君,滑稽无比,今后他要是再次提及礼仪,大概无非成为别人的笑柄而已。

儒家的正名,在孔子那里,成为了一柄利器,使“乱臣贼子惧”,而孟子直率而温和地给予齐宣王的回答,可以让人想见,在他犀利的言辞、敏捷的思辨、锐利的目光背后,使得“正名”这种思考方式具有了昏庸的君主也要恐惧的力量。

《历史三分钟演讲稿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