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捐助贫困儿童讲话稿(优秀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捐助贫困儿童讲话稿(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讲话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爱永驻人间!
“打工族,留守儿童”,这些名词在如今社会中,以不以为然了。在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里,打工族的身影无处不在,在穷乡僻壤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老人们正辛苦的守护着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用勤劳和智慧为家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可自己呢?却是那样孤苦无依。
或许有一天夜里你的爸爸妈妈出去了,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感到孤独和恐惧吗?然而那些儿童却用他们坚强无比的童心,应对着那漫长的孤独和恐惧。他们天天期盼着春节的来临,期盼父母给他们的爱,他们中有的一年只与自己的父母见两三面,而有的一年中连一面都见不上,他们缺少父母亲的关怀,缺少爱心之雨的浇灌,他们渴望有一个幸富美满的家,渴望爸爸妈妈的爱,渴望坐在宽敞,明亮,温暖的教室里读书学习,让我们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与他们手拉手,用我们心中的爱去温暖这些留守儿童。让爱向阳光温暖他们潮湿的心灵,让爱向春雨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让爱向一盏明灯照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爱,充满热情,充满阳光,充满雨露。
关爱他们吧!面对那些留守儿童,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吗?原全社会都来关注,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孤独,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大家手拉手,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弥补父母未能给他们的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编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
给“留守儿童”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第二篇:捐助贫困儿童讲话稿三分钟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非常荣幸能够在离开母校之际,代表20--届全体毕业生在这里发言。请允许我代表20--届全体毕业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奉献爱心、回馈母校的机会。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青春行走在时间的河岸,渐行渐远。离别的脚步也快要走近了,弹指一挥间,四年美好而艰辛的大学生活犹如漏斗中的沙石已悄然流进昨日。此时站在漫漫求学道路终点站的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昔日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历历在目。此时面对着我可爱的同学,面对着美丽的校园,我才知道,自己对这片土地是多么的留念。四年时间,不知不觉已到尽头,记忆中留下了太多的片段,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社会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向前,所以,我们没有时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带着美好的记忆迎接明天的太阳,相信自己,努力把握,永远追随太阳的脚步,让青春无悔。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像一曲美妙的乐章,里面的每一个音符都洋溢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映衬着我们的团结协作,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那么的令人眷恋。在这分别的时刻,我想说:“科大给了我们太多!”所以,我们倡议--届全体毕业生积极参与此次“传递真情、奉献爱心”毕业捐赠活动。这个盛夏,这次离别,让我们步履轻盈地踏上新征程,不再有大包小包,不再有左拎右抱。让我们把曾经爱不释手的学习资料、书籍杂志留下,把曾经带给我们自信的衣物留下,把曾经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留下,把曾经带给我们健康快乐的体育用品留下?留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学弟学妹们,留给我们的母校。捐赠不论多少,善举不分先后。献出一份爱心,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相信整个校园定会成为爱的海洋。我们带给师弟师妹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爱心传承。“携手相扶,共沐一缕阳光;相互支援,共享一份温暖”!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科大校园在我们的行动中变得更加和谐!毕业在即的同学们,为了怀念,更为了感恩,回首四年,我们无怨无悔,难以忘怀的是母校的温暖,感激不尽的是无私的师恩。忆往昔峥嵘岁月,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我们必将秉承母校传统,铭记师长的教诲和嘱托,高扬“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训,在科大精神的推动下,以饱满的战斗激情,以科大人特有的姿态,去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奉献青春,谱写人生的辉煌!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我们以科大为荣;明日,科大将因我们而自豪!愿母校桃李芬芳结硕果,同舟共济铸辉煌!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明天会更好!
谢谢大家!
第三篇:捐助贫困儿童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能参加这个会议聆听领导的教诲和先进单位的经验介绍,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我们在关爱贫困儿童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领导的要求和先进单位的做法还相差很远,下面就我校关爱贫困儿童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以下汇报:
太和六小地处沙河中路,县城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共有“贫困儿童”256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102人),占在校儿童26.05%。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家庭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县教育局、县妇联、县关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强了对“留守学生”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将“关爱留守学生,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启动了“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取得了一点成绩,受到学生家长和领导的好评。
一、提高认识,建立组织
为提高对“关爱农村贫困儿童”的认识,确保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社区书记为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以学校、社区有关人员、辖区民警、家长代表为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爱就在身边、就在学习中、就在成长中。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
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采取措施,通过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在社区、派出所的协助下,对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配合县妇联、县关工委,对“留守学生”进行梳理分析,根据“贫困儿童”的家庭和委托监护人的状况,分类建立“贫困儿童”档案和家校联系卡。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学校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结对帮扶,责任到人
为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关爱贫困儿童主阵地的作用,我们将“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了“关爱留守学生”责任制度,与学校的量化管理挂钩,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及时掌握留守学生情况,做好留守学生成长记录。
制度规定每个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是帮扶教师,必须通过联系卡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委托监护人公布电话号码,以便互相及时交流;实行“四个一”制,即每学期对每个留守学生家访一次,每月与在外打工的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每月与留守学生至少谈心一次,重点帮扶一个父母均在外,委托监护人监护不到位,学习严重滑坡或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偏失的“留守学生”。要求老师要详细填好记录卡,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努力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
制度还要求每个班级都发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结成互助伙伴,许多学生自发的为互助伙伴捐钱捐物,有的在节假日或周末把互助伙伴带回家,共享家庭的温馨,形成了和谐共进的班级新风尚。目前学校有记载的共有116人次的留守学生到过互助伙伴的家中,学生自发捐款、捐物价值639.6元。许多老师最初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任务,在与留守学生的交心中渐渐地融入了真情,一位老师动情地说“对留守孩子的关爱,其实收获更多的是老师,能得到这些孩子的信任和爱,是幸福的。”
四、开展活动,促进成长。
教育实践证明,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的少先队活动是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学校策划活动方案,定期举行人文关爱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从而内化为自觉行动。重点开展了以下活动:
(1)给“留守学生”锻炼的机会:从培养留守学生劳动观念入手,开展“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我给爷爷(奶奶)做件事”的等活动,加强对他们进行如何自理家务、独立完成学业等问题的教育;
(2)给“留守学生”爱的呵护。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的“四个一”活动:要求非留守学生“交一个帮扶伙伴”、给帮扶伙伴“写一封信”、“赠一本书”、每月“互访一次”、“互学一门本领”,这一系列的活动拉近了“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的距离,消除了贫困儿童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让他们享受到了爱的阳光; “为贫困儿童献爱心”、 “送你一个微笑”、“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等主题队会用真情、温情感化“贫困儿童”,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3)给“留守学生”自信的动力。开展“阳光少年”争创活动,激励“留守学生”磨练意志,自强、自立、自尊。目前学校已表彰了“阳光少年”37名,成为留守学生的学习榜样。
(4)给“留守孩子”家的感觉。学校把少先队大队部进行精心布置,使这里成为“留守孩子”咨询、交流、求助等的富有生气的“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如组织老师、学生为贫困儿童过生日;帮“贫困儿童”整理家务;建立“心灵信箱”,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开通免费“亲情热线”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今年中秋节那天,共有 86位同学通过学校的亲情热线与远在他乡的父母通了电话,圆了他们的“团圆梦”。这些关爱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家”的氛围,让每个“贫困儿童”真切感受关爱的阳光,真情的雨露,使他们也能同大多数学生一样不觉“留守”,不再孤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五、加强培训,形成合力。
学校利用春节、午收等务工人员返乡之际,通过《致留守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利用家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进行培训,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掌握符合时代特征的隔代交流、沟通的艺术,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真正将共同关心“贫困儿童”的成长落到了实处。
“用大爱擎起碧空蓝天,让花季共享阳光恩泽”这是我们六小所有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心声,我们相信在县教育局、县妇联、县关工委等单位的领导下,关爱贫困儿童工作一定会如春风吹暖每个留守孩子的心,使他们在关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
第四篇:捐资助学领导讲话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和各位领导: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今天我代表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将105,598元捐给称多一中的83名学生,希望这83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坚持完成并出色完成学业。
这篇稿子是我昨天晚上写的,但是今天和校长聊过后,发现写的有些不合时宜。称多一中今年的升学率是100%。但我想我还是把我写的念出来。
作为一位高考过来人,我给大家的建议只有两个字专注。
为什么要专注?
首先,因为专注可以使我们找到最佳的复习方法;
因为专注我们就会集中注意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和逻辑能力就会达到最佳。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无数事例表明,只要这一年做到专注,就可以弥补前两年的不足,顺利进入自己理想的学府。
怎样做到专注?
首先,我们要有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是某所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成绩。只有目标明确了,我们才会有动力去全力以赴做到专注。
第二,我们要克服困难。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经济困难,但是,只要大家有一颗向学之心,这些困难都是有办法解决的。因为学校,老师以及社会各界都在随时准备着向大家伸出援手。
第三,我们要抵制诱惑。想要放弃或偷懒等等的诱惑。
为什么我们要拥有目标,克服困难,抵制诱惑,做到专注。因为我们要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人的命运,甚至改变更多与自己有关的人的命运。
但是,我要补充的一点是,考上大学,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只有目标明确,充满奋斗与努力的四年大学生活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进入社会,并在社会立足。只有这样的大学生活,才能改变命运。
最后,希望大家渡过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专心致志完成复习任务的高三学年。祝大家取得好成绩,考上理想大学。
谢谢!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讲话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能参加这个会议聆听领导的教诲和先进单位的经验介绍,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领导的要求和先进单位的做法还相差很远,下面就我校关爱留守儿童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以下汇报:
太和六小地处沙河中路,县城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共有“留守儿童”256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102人),占在校儿童26.05%。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家庭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县教育局、县妇联、县关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强了对“留守学生”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将“关爱留守学生,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启动了“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取得了一点成绩,受到学生家长和领导的好评。
一、提高认识,建立组织
为提高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确保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社区书记为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以学校、社区有关人员、辖区民警、家长代表为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爱就在身边、就在学习中、就在成长中。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
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采取措施,通过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在社区、派出所的协助下,对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配合县妇联、县关工委,对“留守学生”进行梳理分析,根据“留守儿童”的家庭和委托监护人的状况,分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校联系卡。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学校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结对帮扶,责任到人
为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关爱留守儿童主阵地的作用,我们将“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了“关爱留守学生”责任制度,与学校的量化管理挂钩,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及时掌握留守学生情况,做好留守学生成长记录。
制度规定每个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是帮扶教师,必须通过联系卡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委托监护人公布电话号码,以便互相及时交流;实行“四个一”制,即每学期对每个留守学生家访一次,每月与在外打工的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每月与留守学生至少谈心一次,重点帮扶一个父母均在外,委托监护人监护不到位,学习严重滑坡或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偏失的“留守学生”。要求老师要详细填好记录卡,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努力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
制度还要求每个班级都发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结成互助伙伴,许多学生自发的为互助伙伴捐钱捐物,有的在节假日或周末把互助伙伴带回家,共享家庭的温馨,形成了和谐共进的班级新风尚。目前学校有记载的共有116人次的留守学生到过互助伙伴的家中,学生自发捐款、捐物价值639.6元。许多老师最初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任务,在与留守学生的交心中渐渐地融入了真情,一位老师动情地说“对留守孩子的关爱,其实收获更多的是老师,能得到这些孩子的信任和爱,是幸福的。”
四、开展活动,促进成长。
教育实践证明,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的少先队活动是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学校策划活动方案,定期举行人文关爱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从而内化为自觉行动。重点开展了以下活动:
(1)给“留守学生”锻炼的机会:从培养留守学生劳动观念入手,开展“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我给爷爷(奶奶)做件事”的等活动,加强对他们进行如何自理家务、独立完成学业等问题的教育;
(2)给“留守学生”爱的呵护。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的“四个一”活动:要求非留守学生“交一个帮扶伙伴”、给帮扶伙伴“写一封信”、“赠一本书”、每月“互访一次”、“互学一门本领”,这一系列的活动拉近了“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的距离,消除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让他们享受到了爱的阳光;“为留守儿童献爱心”、“送你一个微笑”、“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等主题队会用真情、温情感化“留守儿童”,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3)给“留守学生”自信的动力。开展“阳光少年”争创活动,激励“留守学生”磨练意志,自强、自立、自尊。目前学校已表彰了“阳光少年”37名,成为留守学生的学习榜样。
(4)给“留守孩子”家的感觉。学校把少先队大队部进行精心布置,使这里成为“留守孩子”咨询、交流、求助等的富有生气的“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如组织老师、学生为留守儿童过生日;帮“留守儿童”整理家务;建立“心灵信箱”,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开通免费“亲情热线”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今年中秋节那天,共有86位同学通过学校的亲情热线与远在他乡的父母通了电话,圆了他们的“团圆梦”。这些关爱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家”的氛围,让每个“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关爱的阳光,真情的雨露,使他们也能同大多数学生一样不觉“留守”,不再孤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五、加强培训,形成合力。
学校利用春节、午收等务工人员返乡之际,通过《致留守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利用家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进行培训,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掌握符合时代特征的隔代交流、沟通的艺术,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真正将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落到了实处。
“用大爱擎起碧空蓝天,让花季共享阳光恩泽”这是我们六小所有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心声,我们相信在县教育局、县妇联、县关工委等单位的领导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一定会如春风吹暖每个留守孩子的心,使他们在关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
第六篇:关爱留守儿童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好,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家,是心灵的归宿,是避风的港湾,一首《我想有个家》唱出了所有人对家的渴望,更唱出了我们身边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对家的企盼。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
他们有的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有的由亲朋好友,叔婶、姑舅监护,有的甚至自我监护。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如何来教育关爱他们呢?关注留守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界甚至是全国最流行、最关注的一个话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则消息吧:2007年2月20日,12名从四川、河南、甘肃来到乌鲁木齐的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节前在乌鲁木齐市一家酒店吃了一顿久违的团圆饭。
这顿饭也许和多年前的那顿团圆饭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孩子们长高了,在餐桌前显出几分羞涩;只是母亲偶尔别过脸,揩拭溢出的泪水;只是父亲不时地看看孩子,忘了享用一桌的美味佳肴。
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顿普通的团圆饭,然而他们享用起来却是如此百般滋味。
四川简阳的宾勇,5岁的时候,父母离开他来到乌鲁木齐,8年之后,他见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心情像回家一样。”他说。
当他得知自己能够来新疆和父母团聚的时候,心里既激动又害怕。
8年未见父母,宾勇已经忘记了他们的样子。
当多年来慰藉孤独的想像要被现实证实时,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我想有个家。”每次看到别的同学和爸爸妈妈走在一起的时候,河南驻马店的王博就这样在心里喊着。
“虽然爸爸妈妈给我寄钱、寄衣服,也经常打电话,但是总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娃。” “从前天见面到现在,他都不怎么主动和我们说话。”甘肃秦安留守学生盛晓亮的母亲眼角湿湿地说。
事隔4年的见面就像强扭的瓜一样,一边是父母亲子心切伸出的双臂,一边是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亲情陌生而惶恐的眼睛。
家是什么?孩子们的理解不尽相同,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家不是房子,也不是户口本,而是有爸爸和妈妈的地方。
听完这则消息,也许我们的心中有了如何关爱留守学生的方向,那就是给他们爱,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如同父母般的爱。
有一种关怀,它常使我们泪流满面;有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精神抖擞;这种关怀,从你我的眼里轻轻释放;这力量,在你我的指尖悄悄流动。
那就是――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