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辅导员党史教育发言稿(范文2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辅导员党史教育发言稿(范文2篇)》。
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发言稿
关于《信任社会》“前言”、“引论”以及“第46章”的介绍
姓名:陈炯辉ID:1030017003
3我的关于《信任社会》的“前言”、“引论”以及“第46章”的介绍是根据我在读书时的一些批注所展开的,有一些还没想得太周全的东西,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前言”以及“引论”:有一些观点我很是赞同的,就如这一句:“最强大最能产生积极成果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反之,相互怀疑是毫无成果的”读这一句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间浮现起了“大跃进”时候的画面。现在的观点,自然是对于“大跃进”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是一种“共产风、浮夸风”。但是,要说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这句口号,一个“鼓足干劲” 是不是真的是一无是处?我想对于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应该还是值得肯定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的此起彼伏的“嘿呦嘿呦”挑担声,我想邱老师这一辈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是深有体会的。而这一种对于积极性的调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对社会信任的唤醒!只有大家都相信,乃至于“坚信”,大家才会积极地去做事,积极性才调动的起来!是建立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
又有一句“疑忌社会是畏首畏尾,输赢不共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共同生活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是一种负和博弈(你赢,我就输);这种社会易搞阶级斗争,适宜国内国际的艰困形势,倾向社会嫉妒与自我封闭,盛行侵犯他人权利的相互监视” “当然,任何社会也不会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或猜疑„„起决定作用的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就立马想起了“文革”,简直和作者所说的一模一样!和大跃进时期仅仅相隔了几年,人心之间的隔阂就出现了这么大的差距,如此大的灾难,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社会充满信任和缺失信任之间,存在的是天壤之别的差距!
诚如在扉页上弗朗索瓦·德·福博奈所说“一国之巨大动力应是信任,唯有人们在部位任何利益所动去藏富遮艺时,这种信任才会极大的充盈”我们那里有一句民谚:“百姓百姓百条心”只有聚拢了人心,整个社会的信任度被调动起来了,社会才能开足马力的大步朝前!
对于作者关于信任的重要意义的观点,我是持赞同态度的,不错,这不仅仅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万众一心”,而是真正外化在社会行为层面的万众一心的行为,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政府之间形成了真正的信任,发展才会真正的到来,而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本书中由于“信”任一词的提出相继提出了“非物质第三要素”即“文化要素”的观点。这是本书中所要围绕的论证的焦点,而作者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如“主要因素,即能给这两个传统要素(资本和劳动)添上正、负指数的因素,则是第三要素” “是否可以设想
经济变化本身多少是因为这些精神因素诱发的,也许主要是由这些精神因素引发,而后再反转来改造这些精神因素呢?”
认识到“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固然不错,但关键的一点是,太绝对化,绝对中心主义就不那么让人感到舒服了,甚至不惜抨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就我个人看来,该书的作者难逃反马克思主义之嫌,对马克思主义有偏见,而且是一种管中窥豹式的偏见。
他为了宣扬精神因素的作用说了如下的话“非物质因素决定一切” “文化、宗教、社会和政治行为的精髓对发展起决定性影响” 这里的决定一词这么用或许就有失偏颇了吧。
我说他对马克思主义有偏见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他对马克思主义没有一个全面地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认同这种世界观,其要点是地球物理条件和经济基础至上。至于人,则不在考虑之列,不论人的聪明才智,还是人的首创精神都无关宏旨”这简直是一种无稽之谈,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这样的吗?既然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想,怎么可能会这样一刀切呢?那我就要问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志了,政治书大概大家都是背的滚瓜烂熟的了,试想一下,马克思主义里有没有说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有没有“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事”的观点?有没有鼓励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没有要求发扬人的创新精神?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简直是没有根据嘛!最有力的证据是恩格斯亲自解释过,是由于自己的敌人诸如黑格尔夸大精神因素的作用,所以要强调经济(物质)的作用,以至于被人们误解为“经济决定论者”!他认为当社会中物质起了统治地位的作用,精神因素的作用会逐渐被提上议程。这就是对本书作者最为有力的回击!亏得作者自己还自我陶醉的说“提出这些问题,就是在发展现象研究中设法惊醒一场名副其实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乍一看还真说不定被他唬住呢,因为他“旁征博引”。然而,大多数引用的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死胡同”的例子用的差不多都是苏联的例子。在我看来,苏联之所以失败,已经不是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了,已经不是科学的了,包括斯大林的思想也是存在缺陷的!既然是修正主义,那又怎好意思拿来作为论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死胡同的论据呢?简直就是滥竽充数!
我的观点就是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注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即“非物质第三要素”,两架马车并举,在取长补短间走中间道路。而在思前想后,在根本上还是回归到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去。所以,本书的观点很值得重视,但充其量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所关注的宏观以及微观两方面中的微观层面进行的阐述罢了,然而却反马克思主义,这简直是一种悖论!
还有一点,是我想致编译者的,应该将批判马克思的29和30章收录进来,没必要遮掩,让我们一探究竟,用客观的标准看待马克思主义,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扬马克思主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