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时间:2024-01-04 01:39:44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4432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第一篇: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学校 学院 姓名

学号:

地质学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实习地区概况……………………………………………………………………………………3 2.实习内容…………………………………………………………………………………………5 3.实习目的…………………………………………………………………………………………5 4.实习人员及时间…………………………………………………………………………………5 第二章 地层

1.汤山………………………………………………………………………………………………5 2.排山………………………………………………………………………………………………6 3.棒槌山……………………………………………………………………………………………7 4.六合方山…………………………………………………………………………………………7 第三章 构造

1.褶皱……………………………………………………………………………………………7 2.断层……………………………………………………………………………………………9

2.1棒槌山逆断层……………………………………………………………………………9 2.2黄山断层…………………………………………………………………………………9 3.节理……………………………………………………………………………………………9

3.1六合方山北采坑…………………………………………………………………………9 3.2黄山鳌鱼峰………………………………………………………………………………10 第四章 火山活动

4.1六合方山…………………………………………………………………………………10 4.2黄山………………………………………………………………………………………11 第五章 区域地质发展史

1、汤山及方山地区………………………………………………………………………………12

2、黄山地区………………………………………………………………………………………13 第六章 感想…………………………………………………………………………………………17 参考文献………………………………………………………………………………………………18

地质学实习报告

第一章 前言

1.1 实习地区概况

本次实习主要可以分为南京宁镇山脉实习和黄山实习。宁镇山脉实习部分可以大致分为地层,岩性,褶皱,断层,火山活动。宁镇山系各时代地层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它反映了下扬子台褶皱带构造单元的一整套沉积类型及地质环境。就本次实习来说,分为汤山、排山、棒棰山和六合方山四个点。

南京地区山脉在西段多呈北东向,到终端逐渐转向近东西向延伸;山脉大多为褶皱山。

汤山在南京麒麟门外汤山镇西,距南京城约30公里,地处宁镇山脉西端,由小汤山、雷公山等7座近东西走向的山峰组成。实习点位为美泉路垭口、老宁杭公路、石门埝水库、古泉采石场,地层从奥陶纪的红花园组到泥盆纪的五通组(由于车停靠位置错误,没有看到寒武纪的观音台群)。

排山,临近汤山,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泥盆系的五通组与石灰系金陵组的地层分界线至二叠系的龙潭组。实习点位为火石峰沟头到孟北采石场这一段。孟北采石场这一点位主要由白云岩组成,现开采严重,地层已不是很明显,从远处看只能大致看出该点位为老虎洞组。

地质学实习报告

棒棰山,位于排山附近,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三叠系的下青龙组至三叠系的上青龙组。

以汤山地为中心,北至陡山,南至走家山,南起候家塘,东至汤山镇一线的大致范围称为汤山地区。汤山地区又是一处古生代地层剖面宝库。这里古生代地层出露齐全,地质历史时限长达3亿年(距今5-2亿年),由寒武系至三叠系地层组成,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

六合方山,在六合区东三十里,因四面平整而得名。方山旧时是六合与仪征的界山,今在县横梁乡境内。方山海拔一百八十四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登峰遐瞩,青山隐隐,滁水依依,俯视千顷,林掩山径,良田铺翠。古有“泊舟方山港,吊古方山亭;隋宫罗绮尽,石山鲜痕青”等诗吟咏方山。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新近系的方山组。实习点位为南采坑和北采坑。

本次实习第二阶段的实习地区是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

地质学实习报告

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由于花岗岩含有钾长石,风化后形成活性钾离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故此处植被茂盛。植被以松树为主。

1.2 实习内容

(1)掌握罗盘的使用,包括用罗盘测量方位、坡度、岩层的产状(2)掌握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3)掌握绘制地质图的方法,包括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记录

1.3实习目的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分组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1.4 实习人员及时间

(1)人员:(2)时间:

第二章 地层

1.1汤山地层

汤山地层主要形成与寒武纪到志留纪之间,本次实习观测到的为红花园组O1h、高家边组S1g、坟头组S2f、茅山组S3m、五通组D3W。

地质学实习报告

红花园组主要岩石产物为石灰岩,有明显的重结晶现象,方解石晶体颗粒大。同时夹有白云岩。白云岩外表侵蚀后,有刀砍纹出现,其风化壳为灰黑色至黑色。沿该实习点位向50O方向前进约二十米,我们可以看见有花岗岩岩脉,岩性为块状粗粒结构,新鲜面为灰黄色,风化面为灰黑色。花岗岩是深层侵入岩,说明本地区在地层形成后遭受过岩浆的侵蚀,这也能解释前面红花园组石灰岩中方解释的重结晶现象。测量该点位的地层产状,倾向为30O,倾角为33O。在税务学校门口沿230 O方向前进10m可以看见石灰岩中含有生物碎屑,岩石表面粗糙,放大镜下可见生物遗体,含有方解石脉。

高家边组主要以页岩为主,新鲜面为黄绿色,风化面为土黄色。节理和叶理发育,测出其产状倾向为165O,倾角为80O。继续前进,岩性由页岩逐渐过渡向页岩夹粉砂岩再过渡到粉砂岩。

在经过一个非常清晰的界线后我们看到的是坟头组。界线南为高家边组,界线北为坟头组。

坟头组岩石组成主要是粉砂岩、石英砂岩、粉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新鲜面为灰黄色。测出产状,倾向为170O,倾角为85O 茅山组主要岩石组成为李嫣、含砾砂岩,岩石坚硬不易风化。部分地区有零星出露现象。产状:倾向为165O,倾角为84O 五通组以石英砂岩为主,硬度很大,小刀不能刻画,难以风化,部分地区表现出零星出露。

1.2排山地层

排山地区的地层应该是接着汤山地层而发育的。我们在汤山地层

地质学实习报告

观察到最新的为五通组D3W,而在排山地区观察到的为五通组D3W、金陵组C1J、高骊山组C1g、和州组C1h、老虎洞组C1l。

金陵组岩石组成主要是泥岩、粉砂岩、部分含煤。泥岩呈现灰褐色,风化严重,含大量海生无脊椎生物化石。该地层几乎被植被完全覆盖。产状测出结果为倾向为230O,倾角为28O

高骊山组的主要岩性为杂色粉砂岩、泥岩、页岩、粘土岩夹石英砂岩及泥质灰岩透镜体,含煤。产状:倾向为198O,倾角为15O

和州组主要岩性为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老虎洞组主要岩性为白云岩,因过度开采表现不明显。

1.3棒槌山地层

棒槌山地层为三叠系下统下青龙组、三叠系中统上青龙组。下青龙组的主要岩性为钙质页岩及薄层灰岩,由下至上为泥岩减少灰岩增多。

上青龙组的主要岩性为角砾状灰岩夹石膏层薄层灰岩及瘤状灰岩,表现为零星出露。

由于在棒槌山我们主要做的是绘图工作,记录不多,具体地层情况见实测剖面图。

1.4六合方山地层

六合方山地层主要就是新近纪的六合组。南采坑六合组主要为砂砾岩,含雨花石。水平分层现象十分明显。具体见地层分布图。

第三章

构造

地质学实习报告

1.褶皱

汤山地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中二级构造单元——下扬子准地台褶皱带及苏北断陷盆地。由三背两向组成,曲轴方向总体是以北东——北东东为主,自南向北依次为:龙苍背斜、范家场向斜、宝华山背斜、华亭向斜和汤仑背斜。①

汤山位于汤仑背斜的中段,为一穹状短轴背斜。核部由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构成,北翼由上奥陶系——中三叠统地层构成,岩层较陡(倾角大于60°)或倒转,并发育次级褶皱;南翼不完整,仅有奥陶系及志留系地步地层出露,产状相对平缓(倾角在40°左右)。由于所受应力的差异,在背斜的不同部位发育了性质不同的小型构造。其中,还包括背斜轴部的张节理、翼部的纵向断裂和层间劈理等构造。②

区内主要发育有近东西向的主断裂(如逆掩断裂、平移断裂等)、北西南东向平移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等三大断裂体系。他们对汤山地区的地层(两翼缺失中上奥陶统地层)、地貌的空间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沟谷的优势方向与构造和主要断裂体系的走向一致。汤山地区沟谷的平均走向为348°和76°,于南京市郊29条大型沟谷的平均走向以NNW向德沟谷为主相一致。③

在五通组孔山地区还有一个次一级背斜(见素描图),栖霞组火石峰地区还有一个次一级向斜。

地质学实习报告

孔山背斜:倾斜背斜,轴线向北倾斜。两翼的产状分别为倾向346°倾角80°和倾向215°倾角23°。由此可见,在形成该背斜时,来自北边的力要更大一点。其核部为五通组的石英砂岩,两翼为金陵组、高骊山组等的砂岩、生物碎屑岩,含有透镜体。

2.断层

2.1棒锤山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棒槌山西端的坡脚处,发育在黄马青组地层中。该断层向南东倾斜,断层面难以识别,产状不易测量,倾角约为40°左右。见一断层破碎带,带宽约3米,带中发育断层角砾岩和糜棱岩。断层两侧地层不连续,青龙组沧波门段与黄马青组地层直接接触,缺失青龙组沧波门段部分地层和周冲村组全部地层。2.2黄山断层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前山的黄山断层,也称逍遥溪断层,由钓桥庵至汤口,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14.5公里。西南侧(桃花峰一侧)相对上升,东北侧(紫石峰一侧)相对下降,并有数十米水平距离的错动,沿断层线侵蚀成断层谷,逍遥溪主要流经此断层谷。在主断层线北侧,平行并列有数条断层破碎带。中部的莲花峰断层,位于狮子林岩体与黄山岩体之间,作西北方向(280°)延伸,长约3.5公里。后山的蜡烛峰断层亦作西北方向300°延伸,长约7公里,排云亭至西海沟方向亦为一大断层,遗留有断层悬岩。

地质学实习报告

3.节理

3.1六合方山北采坑

六合方山原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玄武岩,玄武岩在经过冷却收缩后产生柱状节理。3.2黄山鳌鱼峰

黄山鳌鱼背该地岩体为肉红色含有石英颗粒的花岗岩。其上常见交错节理。节理中大都被石英充填,从而形成石英岩脉。

第四章 岩浆活动

1.六合方山

南京六合方山现为死火山,历史上曾出现四次明显喷发 第一次喷发:为溢流相为主的玄武岩,在小盘山地区夹于六合组顶部灰绿色泥岩中,六合方山及江宁方山下玄武岩大体与其相当,但它们呈火山锥形态出露,岩性为灰黑色致密状碱性橄榄玄武岩,属六合组沉积晚期喷出的玄武岩。

第二次喷发:以溢流相为主的玄武岩,广泛出露于六合县北部平山、盘山、马头山等地。岩性为灰黑色斑状碱性橄榄玄武岩。在剖面上位于黄岗组中上部灰红色岩屑砂岩、凝灰质砂砾岩之间,属黄岗组沉积时期喷出的玄武岩。

第三次喷发:岩性为灰黑色中细粒橄榄玄武岩,该次玄武岩主要分布于六合县北部地区。该玄武岩覆于黄岗组之上,被雨花台组砾石层覆盖。

第四次喷发:岩性为灰黑色含钛辉石玄武岩,出露于六合八百乡桂枝

地质学实习报告

山,呈火山锥形态出露。该玄武岩覆于雨花台组之上,被下蜀组覆盖。

从岩性、岩相特征来看,第一、二、三次玄武岩均属碱性橄榄玄武岩,第四次玄武岩属玻基辉橄岩;第一、二、三次玄武岩之间,岩石的岩性、岩相及岩石化学成分存在着一定的演化趋势,表现在岩性上,早期(第一次喷出的玄武岩)结晶较细,基质隐晶——微晶质,少玻璃质,斜长石牌号较大,岩石中铁镁矿物含量较高,偏基性;晚期(第二、三次玄武岩)结晶较粗,基质常为中细粒,含一定数量的玻璃质,斜长石牌号较低,岩石中常见深源捕晶、晶洞及包体,偏碱性。总的表现为从早到晚碱度分异明显,岩石基性程度下降,碱性程度增高。其中第三次喷发的玄武岩由于爆发作用强烈,受硅铝层混染,其碱性程度相应降低。④

2.黄山

黄山岩石主要成分为花岗岩,而花岗岩是深层侵入岩,这说明黄山原本处于地下,后因板块挤压而被迫抬升的。

在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使得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第五章 区域地质发展史

通过对地层、岩性的分析,我们可以还原当时地球的环境,从而为地球未来环境气候的变化趋势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1.汤山及方山地区

红花园组主要为石灰岩夹白云岩,是典型的海相沉积环境说明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本地区为海洋。到了志留纪的高家边组,主要岩石产物为页岩,代表浅、平静的水相沉积环境,说明海水渐渐褪去,这是一个海退的过程。到了坟头组,岩石含沙量逐渐增大,主要产出粉砂岩,这代表的是广阔的海相沉积环境,是海进的过程。到泥盆纪的茅山组,砾石成分增加,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环境,说明此时该地区可能发育过河流,海水在该时期完全退去。但到了五通组的时候,石英砂岩含量明显增大,代表海进过程,是滨海沉积环境。从泥盆纪的五通组到石炭纪的金陵组,泥岩逐渐变多且含有煤,说明此时该地区有植

地质学实习报告

被发育,代表的是温暖开阔的浅海环境。再往后到高骊山组和和州组,岩石成分多且含煤,代表的是海陆交替的沉积环境。老虎洞组中白云岩较多,又是一个海相沉积环境。往后一直到上青龙组,石灰岩含量增加,说明此时是海进的过程。六合方山主要为砂砾岩且分层明显。分层明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河道的摆动,说明此时该地区发育河流。

2.黄山地区

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引张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6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约4.05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

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

地质学实习报告

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晚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⑤ 参考:(1)寒武纪

由于质纯的白云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海相沉。古气候相对于震旦纪,天气更炎热,水更浅,更干,有盐坪,为蒸发性海洋环境。

(2)奥陶纪

由于厚层致密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浅海相沉积。古气候则是气候温暖,水深,浅海,波浪大。

(3)志留纪,泥盆纪

由于由泥岩逐渐过渡到粉砂岩、砂岩,所以推断古地貌海陆过渡相到陆相,古气候则由于地壳抬升作用,海拔升高,气候干燥,蒸发迅速,海水干涸。

(4)石炭纪

a.下统

由于金陵组生物碎屑灰岩,高丽山组杂色砂岩,和州组泥灰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交替的海陆相沉积。古气候则由温暖湿润到干燥炎热再到温暖湿润

b.中上统

由于致密灰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深海相沉积。古气候则是温暖湿润,水深。

(5)二叠纪

地质学实习报告

由于栖霞组薄层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浅海相至海陆过渡相。古气候则由于地壳抬升,海退,干燥。

(6)三叠纪

a.下青龙

由于灰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海侵。古气候则是温暖湿润

b.上青龙

由于泥岩、砂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海陆过渡相至陆相。古气候则由地壳抬升,干燥,蒸发快。

注:寒武纪到白垩纪的重大构造运动

(1)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

加里东运动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寒武纪地壳下沉,开始海侵,形成相对干燥的浅海相环境。海侵到奥陶纪时,已经形成深海相环境,这时地壳开始上升,海水面积相对缩小。志留纪时,出现了海陆交界的现象,处于浅海相环境。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即造山时期。泥盆纪时陆相环境形成。

(2)海西运动 海西构造期,包括石炭纪和二叠纪。石炭纪时,出现大规模的海侵,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二叠纪地壳开始上升,海水后退,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末结束,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3)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

地质学实习报告

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印支期形成的四条碰撞带,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

(4)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发生在侏罗纪、白垩纪。在这段时期,我国许多地区地壳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燕山运动因此得名。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黄山花岗岩就是在侏罗纪出露形成),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山运动 喜山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亚洲等广大地带。直到现在它的活动仍很强烈,喜山运动后,进入了第四纪。喜马拉雅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为东北走向,这充分说明了印度板块向北碰撞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第六章

感想

课堂上的知识是空洞的,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通过这一周的野外实习,我们在理论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为重要的形象的感性认识。对岩性、地层等地理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为我们将来应用地理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为期一周的实习,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知识,也收获的良好的友情,增强了自己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欣赏到了美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丽的景色。

实习的时候基本每次午餐都是在外面吃,我们也找不到餐馆,只能吃泡面什么的。但是就是在结伴寻找餐馆的同时,大家有说有笑,可能是一种相同的患难情怀(饿)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大家都在抱怨没东西吃、吃不饱,但却是这样让大家有了一些共同点,从这小小的共同点出发,慢慢化解了以前产生的一些小矛盾和误解。

在棒槌山的实习工作需要分组测量。在之前分配工作的时候,景尽管有人觉得自己分配的职位不好,有不满之情,但到了真正测量的时候,大家还有非常用心的做工作,每个人都很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可能的话还帮助一下有需要的同学。这让原本一个不怎么团结的班级凝聚力上升不少。

黄山的实习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爬山时累人的,尤其是在爬天柱峰的时候,感觉不仅累,而且危险。但是,在山上所观赏到的景色让大家觉得这也是值得的。在爬山的时候我一直走在最前面,走一路唱一路,乐趣估计也只有我自己会明白了。爬上去之后发现后到的人比我更加累,这不禁让我想起来领头羊的故事:领先的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更大的动力。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做一只领头羊,不断超越、一直坚持才能够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未来才能愈加光明。

地质学实习报告

参考文献:

①王 建,张茂恒,徐 敏,许建国,王国祥,孙爱梅.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②周春林,袁林旺,刘泽纯,张 惠.南京汤山地区的地貌与岩溶发育演化.地理科学,2006,26(1):47~51 ③潘凤英,石尚群,沙 润.南京市区坳沟地貌探讨.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2(3):88~95 ④张祥云,刘志平,范迪富,蒋梦林,邵家骥.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中国地质,2004,31(2):179~185 ⑤参考网上资料

第二篇: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形态的变化发展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表层,地球外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的发育过程、地壳的结构和构造、地表形态以及各种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地学对探矿,察明资源分布;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水利、水电、交通、城建;土地开发利用;区域特色,地方优势资源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因地制宜;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重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此次历时一天的野外实习,通过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进一步的认识了地学的相关知识,对岩石,对外质营力的作用、内质营力的作用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及对地质灾害,资源环境的利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初步对三大类岩石进行观察识别,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2、观察由内外地质营力影响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作出简图;

3、学会分析分析地形地貌形成的成因,并分析此地形地貌的资源应如何充分利用;

4、明确地质灾害所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地形提出防备措施及解决方法;

5、学会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复习书本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的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一个班分四个小组,由2名实习指导和组长协同老师工作。

(二)实习站点

温江寿安镇玉石乡附近的金马河(上午)——都江堰(上午)——都江堰紫平铺镇樱花河畔(中午)——映秀(下午)——虹口(下午)

(三)实习工具 榔头、盐酸、工具箱等

三、任务完成情况

更加熟悉三大岩石,并可以区分识别一部分岩石,我们小组采集了几块特征岩石;更加熟悉了解了河床的结构,河道的利用,及河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到都江堰的水利设施情况;亲自认识到各级接阶地的资源利用情况;区分了山势的地形地貌;看见了地质灾害——滑坡、地震的灾后情况。

第一章

实习内容

一、金马河

(一)金马河概况

金马河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是泯江的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使河床抬高,经洪水冲刷,河床沙洲遍布,汉壕分流众多,滩沱相间,河道弯曲,主流左右摆动,流向不定,断面横流加剧,成为宽、浅、弯的游荡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较高,堤岸低矮,通道狭窄,排水不畅,洪水期对沿江城镇、灌溉渠系、农田造成严重威胁。金马河是成都市及四川省的防洪重点,沿线有重点防洪堤段、险工险段等。

(二)金马河河段地貌

位于温江区寿安镇玉石乡家福园林附近的金马河河段的河床纵坡平缓,由于河流上游的水被拦截,河床里的水流细少;河道平缓宽阔,河流以旁氏作用的层积作用为主;河道弯曲呈蛇曲状,在宽平的河床里,河道时分时合,形成了辨状河道,在辫状河道内,河道频繁分叉,出现了心滩、沙洲。

心滩是由在弯曲河段,由于横向环流作用或复式环流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时,因环流作用,表层的水流向两岸运动,侵蚀两岸,携带泥沙上午底层流水。河心含沙量较大的上升水流无力携带他们,便在河底堆积,形成河心浅滩。从河床到河岸,沉积颗粒有大小的规律变化,河床中的沉积颗粒较粗,两侧的河漫滩上的沉积颗粒较细;不仅如此,此处的沉积物还有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层理较为清楚的特征;沉积物中的卵石有的上面还带有刻痕,是由远古冰川携带形成。由于此段金马河主要位于泯江的中游,则河床里的碎屑颗粒主要呈中—细粒。

由于在河岸边,有被用于埋藏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河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河道的层理特征:土层和碎屑胶结石层互相交替,层理清晰。

(三)河道资源的利用

此处的河道虽然宽,但不能侵占河道修建建筑,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河漫滩、心滩上小型的湿地、沼泽,在湿地、沼泽上生长了植被,由于成都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成都境内的河流污染比较严重,且能在此类河滩上生长的植被一般具有净化水污染的功能,一般用于科研的重金属修复植物的采集地在此;除此之外,河道里的的沙石是良好的建筑资源,即开采了沙石,又疏通了河道。

(四)一级阶地的情况

此段金马河的的一级阶地是由泯江冲积物堆积而成,由于地处成都平原,该河道的阶地级数较少。在该级阶地上的土壤有它优势也有它的劣势,优劣主要归结于地下水位较浅。优势:

 该阶地上,由于地下水位浅,土壤主要是潮土,且容易出现回潮现象,不易遭受大的干旱;  在地上1—2米土壤中的卵石较少,由于是由上级河流带来的泥沙中含有大量的枯枝败叶等物质,成分丰富,土壤的肥力水平较高;  土壤的酸碱性PH在8左右;  水热条件好。

劣势:    水位低,低洼处水多,容易形成烂泥田(采取开渠排水的措施); 土壤的还原性较强,作物容易低产;

由于大城市的主要污水、工业废水及垃圾的排放,导致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综合该处一级阶地的优劣势,可以合理的利用该处的资源:   建立蔬菜基地;

建立花木基地,这是温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花木基地的原因,西南的2/3的花木基地建立在此;  水稻种植基地,水稻可以长期种植,且可以水旱两季轮作。

(四)三大岩石的鉴别

从被挖掘的河道里,有很多结构构造、颜色形态各异的岩石,在大家积极地利用种方法识别下,我们鉴别出了三大类的岩石。一)岩浆岩类

花岗岩:主要矿物含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有黑云母和角闪石;常见结构为等粒结构,有的呈似斑状结构;岩石一般呈灰白色和肉红色。为酸性岩类的深层岩 在此处我们见到的花岗岩主要为灰白色。

流纹岩:矿物成分和花岗岩相当,常具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和碱性长石及斜长石,其实适应居多;基质多为隐晶质和玻璃质,具明显的流纹构造。为酸性岩类的喷出岩。

辉长岩:矿物成分为辉石和基性斜长石;半自形粗粒到中粒结构,块状构造;颜色为黑色或黑灰色。为基性深层岩。

玄武岩:矿物成分与辉长岩相似;多为斑状结构,少数为细粒至隐晶质结构;多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为酸性岩类中分布最广的基性喷出岩。在此处我们所见到的是隐晶质结构、气孔构造的黑色玄武岩。

闪长岩: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其次为辉石和黑云母;多为粗粒、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一般为灰色或灰白色。是深沉岩的代表,是中性岩向基性岩的过渡。

黑曜岩:玻璃质构成的岩石;具有明显的玻璃光泽和贝壳断口,很想冶金炉渣中的“玻璃头”;曾黑色、深灰色、灰黑色或淡红色。属酸性岩类中的玻璃质流纹岩。我们所见到的黑曜岩为黑色。

二)沉积岩类

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和岩屑;胶结物的成分可分为硅质、铁质、泥质、钙质;碎屑结构,砂粒含量大于50%。属碎屑岩类。

泥岩:致密,固结程度高,层理不明显;颜色较浅,较坚硬,遇水不易变软,可塑性差。页岩:有平行分裂的薄层状构造;层理薄如纸页,页岩致密硬度低,表面光泽暗淡,颜色不一。属泥质岩类。

石灰岩:矿物成分含方解石,少量的白云石以及粉砂、粘土、二氧化硅;遇盐酸既有泡沸的现象;质纯者一般为浅色。

砾岩:组成砾岩的碎屑一般为次原状或原状;砾石之间的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矿物及胶结物;层理较厚。三)变质岩类

片岩:矿物成分以云母、绿泥石、角闪石为主,片状和柱状矿物居多;全晶质结构,片状构造; 片麻岩:矿物成分主要含石英、长石、云母及角闪石;一向或二向延长矿物呈断续的定向排列,中间夹杂粒状矿物,呈现出黑白相间的条带;晶体较粗大,多为中粗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具有明显的片麻构造。

千枚岩:矿物成分主要为新生绢云母和石英;颗粒细,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片理面呈丝绢光泽,颜色常见为浅红、灰色和黑色。

石英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少量的云母、长石;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

板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极为细小,变余泥质结构或变余粉砂质结构,板状构造;是由页岩、粉砂岩或中性凝石灰岩经区域变质作用而成的浅变质岩。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二)工程构成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

位于岷江,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三、都江堰紫平铺镇樱花河畔

(一)阶地

一)阶地地貌

阶地是在地壳稳定期形成了比较宽阔的谷底后,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或侵蚀基准面下降等的因素下,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的,它是在姑婆上高于河漫滩的且不会被河水淹没的平坦地貌。樱花河畔的阶地分为五级,一、二级阶地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的堆积阶地,三级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等原因引起的河流强烈下蚀,并切过原先河谷的谷底所形成的基座基地,四、五级是由基岩组成的,在阶面上没有或很少有冲积物的侵蚀阶地。阶地的新老顺序有新到老依次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四级阶地、五级阶地。二)阶地的利用

由于阶地上地形平缓,土壤肥沃,不受或很少受洪水的威胁,是农业生产、道路建设的和人类居住的重要地区。

一二级阶地:地下水位较浅,适于作为农田、耕地;

二、三、四级阶地:少

量面积可作为耕地,但主要作为居民住房或者其他工程设施的建设,5.12地震重建示范点则修建在此;五级阶地一般作为林地。

(二)单斜岩层地貌——猪背岭

樱花河畔的山地主要是低山丘陵区中形成的猪背岭地形。

由于倾斜岩层的角度较大,形成了猪背岭地形。该地形山脊的方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两侧山坡的坡度和坡长大致相等,形状上较为对称。顺向坡的坡向与岩层一致,但地面坡度常小于地层的倾角,在山脊处,坚硬的岩层不易风化剥蚀,山脊两端的地层比较柔软。

山地由上到下,农房和耕地所在地是坡积物堆积形成的坡积裙聚集地;然后是洪积物,再向下则是河流冲积物所在地。

四、映秀

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位于国道213线和省303线交汇处,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

(一)地形地貌

映秀镇的海拔为1325m,是典型的中山地貌,周围山地主要为猪背岭地形,猪背岭间的软岩层被侵蚀成谷,形成了峡谷地貌。

此处的山区河流为河流上游,因此河道里的碎屑物石块较大,山区河流的河水的离心环流横向冲刷,使弯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崩塌后退,同时,从上游搬来的泥沙和凹岸崩塌垮落的碎屑物被带到凸岸沉积,结果凸岸不打哪向前伸长,使弯曲河段的曲率半径不断减小,是河岸更加弯曲。此处也形成了多级阶地。山地由上到下,依次堆积了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

(二)地质灾害

映秀镇的山体岩层陡,变质剧烈,山上植被稀疏,气候干燥,容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地震: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多次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

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泥石流:

2010年8月12日至14日,包括汶川地震重灾区在内的四川多个市州遭遇新一轮暴雨袭击,并导致严重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灾区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映秀也是其中灾害严重之地。泥石流形成原因: 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   防护工程——修建护坡、挡墙、顺坝等建筑,抵御泥石流的冲蚀、冲击和於埋的危害。排导工程——旨在改善泥石流的边界轨迹,使之按预定设计线路导流至预定场所。拦墙工程——控制泥石流流量和总量,减少和防止对下游的危害。

生物工程措施——保护山坡,禁止乱伐森林和陡坡开垦,减少松散固体物质数量,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五、虹口

(一)地形地貌

虹口地区是典型的中山地貌,山的岩体主要以白云岩和石灰岩为主,不利于耕种,所以耕地少,但可以作为经济林地。此处有山间河流,形成山间峡谷,V字形山间河谷。

(二)滑坡

在虹口的一个座山的斜坡上,大块的岩土体由于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活动面整体向下滑动,形成了滑坡。

(三)偶遇

在河岸上的同一水平线处,相隔数米有两堆堆积物,一堆堆积物的石块碎屑物比较粗大,另一堆堆积物的石块碎屑物比较细小。堆积物比较粗大的石块碎屑物是由于山地滑坡从山顶上掉下来而堆积,较小的堆积物则是原来河流产生的层积物。由此可以推出,在某个时段由于地壳运动或者河流的下蚀作用使河流下降,山体上升,才出现了在同一水平线上出现两堆粗细不同的碎屑物。

第二章

实习感想

野外实习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去了埋藏了各有特色的岩石的金马河,在找石头鉴别岩石的过程中寻求到了成就感与乐趣;我们驻足观望了宏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了解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还知道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到紫平铺樱花河畔有幸看到了因工程建设需要而被解剖的河床阶地地形,加深了我们对阶地河床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领略到了映秀特殊的地形地貌的瑰丽,也从震后遗址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渺小,也感叹映秀人民的勇气及重建后映秀的发展;到了我们到了虹口,那陡立的山体,湍急的河流,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慑服人心的力量。

短短的一天里懂,我熟悉和深切的掌握了许多的大学知识,也知晓了应该要怎样去分析各种地形地貌,解释某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也懂得了如何合理利用各种地形区进行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当然,这一切与老师的带领讲解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眼前的自然景观

也只能是大自然用岁月雕刻而成的山水画,而不是与我们实实在在、紧密相连的影响我们生活的无形的手。在此次野外实习中,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学到了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总之,从这次实习中,它不仅为我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让我受益一生。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