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0 03:56:46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9869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第一篇: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的及意义: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的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谨慎性。然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向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显然,资产减值会计更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

但是,资产特性不同,其减值会计处理也有所差别,因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由于资产减值计提标准存在多重性,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在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时会选择利于本企业的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可比性等。另外,虽然新准则规定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仍不能完全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问题。

资产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对其会计处理加以规范有助于推动整个会计工作的进行。规范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方法和完善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利于在保证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增强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预算、财务核算及财务分析,制定经营或投资决策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加强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规范,也有助于增强企业责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本文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在计提的过程选择利于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动机和目的,以及对会计信息一致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影响,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准则规定中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企业责任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探讨以规范会计政策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从而最终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36年,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在《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初探》中提出了可回收金额的概念,这是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20世纪80-90年代,所有涉及长期资产的国际会计准则已对资产减值作了规定。2002年3月IASB发布了有关改进现有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对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内部指标和使用价值确定做几项主要变动的建议。此后,各国在其会计准则中对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又作了一系列更变。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起步比较晚。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存货、固定资产等生产物资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物价,企业完全由国家掌控,并不计较盈余亏损。因此,根本不需要考虑资产是否减值的问题。所以在1992年第三次会计改革前,在会计法、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资产减值准备这一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逐渐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

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频繁地发生减值现象,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对这种潜在的减值进行确认。1992年。不管是财政部首先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还是随后陆续开始实施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都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会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1998年1月财政部颁发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在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计提四项减值准备,即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0年l2月29 日在我国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资产减值”概念,并在原来对四项资产计提减值的基础上,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扩大到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八项资产。并把资产减值明细表纳入报表体系,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2月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这一准则比较具体地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强了实务中的可操作性。这一准则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至此,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从自愿性到强制性,减值的范围从单一项目到八项减值制度的完善,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的同时在资产减值准则、企业合并准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应注意强化证券市场监督;正确看待差异;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资产减值的不断规范也使得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可靠、谨慎。但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得资产减值会计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继续研究和发展。

二、本课题的任务、重点内容、实现途径

任务:

认真学习掌握我国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企业会计准则,然后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分析企业选择不同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目的和动机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靠性、可比性的影响。探讨以规范会计政策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从而最终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具体任务如下:

1、搜集毕业论文文献资料。根据论文资料撰写不少于2000字论文综述,文献综述中须引用的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2篇。

2、撰写毕业论文大纲和详细提纲。论文提纲应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

第二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标题:

论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

(De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Analysis on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美国从它诞生到现在虽只有两百多年,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却产生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世界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美国梦”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但这些著作大部分都停留于研究美国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层面,没有人能全面地研究“美国梦”的从始至今。

2)选题研究目的

“美国梦”深深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对“美国梦”的追求,其理想的破灭和最终的死亡来阐释“美国梦”的本质。

3)本选题的动机意义、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及难点

动机意义: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他所代表的美国人起初对战后的世界抱有幻想,但到头来大失所望,陷入迷惘和悲观之中,显示了未经历战争的一代人对“美国梦”的幻灭,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真实而生动的描述了这一时期的美国风貌,并结合了菲茨杰拉尔德的自身经历揭示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爱情和美国梦情结以及对美国梦的幻灭感,从而找寻美国梦失落的真正原因。

主要观点及内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两部著作却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梦”,因为它是菲茨杰拉德思想和经历的真实写照,本篇论文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来研究“美国梦”这一主题,揭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欺诈的本质,能够使人们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梦”的破灭是在所难免的。

重点:本选题重在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两部著作研究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难点:怎样从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4)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引言

2.菲茨杰拉德和他的美国梦

3.《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最初的破灭

4.《夜色温柔》--美国梦彻底的破灭

5.两部小说中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6.结论

5)参考书目

Robert E.Long,The Achieving of The Great Gatsby:F.Scott Fitzgerald,1920--1925.(Lewisburg,1979)

Stavola,Thomas J.Scott Fitzgerald:Crisis in an American Identity.London:Vision Press Limited,1979.

T.S.Eliot,“Letters to Scott Fitzgerald,”in Fitzgerald,The Crack-up,(Harmonds-Worth,1965)

Piper,Henry Dan.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The Novel,The Critics,The Background.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0.

方杰:《“美国之梦”的结构与解构-试析〈夜色温柔〉中的深度模式》,《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

庄文泉:《一部成功解构美国梦的不朽之作--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龙岩师专学报 ,1999年12月第4期

6)研究基础与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迷惘一代”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认真阅读了两部著作,深刻剖析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的相似和不同点,来找寻美国梦失落的真正原因。

7)步骤

一,精读两部著作;二,查阅资料,结合作品了解美国梦的破灭过程;三,构思文章,完成论文。

第三篇: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当今影视行业正处于竞争激烈的年代,而随着计算机和电讯急速发展,影视制作与多媒体已经结为一体。目前各行各业对活动影像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大企业、大机构,纷纷成立媒体制作部,借助活动影像进行形象树立、产品推广和促销、内部管理、员工训练等活动。近二年,多媒体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专门从事广告片制作,纪录片拍摄,企业推广,多媒体教学,互动节目制作等。

二:在影视作品中影视合成最关键影视合成技术就是将多种来源不同的素材混合成一复合画面的技术处理过程。影视合成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包装,包括片头片尾动画,片花演绎,字幕、logo的花式。影视作品中若干个不同内容的画面, 通过合理组接, 构成一个个完整的蒙太奇段落。

三:影视创作者而言,单个画面就是词汇和句子, 而画面的组接技巧则是语法和修辞。因此,影视创作必须要掌握好影视合成处理技术。研究影视合成技术的常见处理方法及探讨数字化影视的意义将动画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和科技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机结合,培养我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创造性的专业思维习惯也可以锻炼我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动画操作能力。

我比较热衷于影视艺术,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也让我对影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以后的事业有所帮助。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硬件环境和视音频编辑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录像节目的后期制作进入数字时代。其特点是采用了在线和非在线的非线性编辑,视频编辑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压缩技术的实用化的使脱机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成为可能。

二,市场资源丰富,但是国内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对于人才方面更是缺乏。

三,动画及多媒体产业具有当今知识经济的特征,涉及文化、艺术、科技、传媒、出版、商业等多种行业。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形成了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结构,为动画及多媒体产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视是一种媒体,也是媒体的一种,所以它根多媒体技术专业与影视媒体艺术专业是有本质上联系的!媒体专业是比较广泛的!

当前,后期特效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后期特效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实现的电影特效。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影视后期制作就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软件做的动画,做后期的处理, 影视制作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等。

合成技术就是将多种素材混合成单一复合画面的技术处理过程。既要又好的素材更要熟 熟悉影视合成处理技术。

获取影像

通常用肉眼来观察周围的世界,由于我们可能会用某种摄像机来拍摄一些类似的影片,所以我们也需要学习摄像机是如何感觉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在使用摄影机就是用来拍摄场景的表达。距和视角合成师处理的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提取出元素并决定它们在场景中的深度位置。视角的不同是由于场景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拍摄的缘故。如果我们靠近或远离某个指定场景,场景内的物体间的空间关系也会随之改变,会扩大或压缩,一个很常见的错误概念就是认为差异是因为使用不同镜头拍摄的缘故。事实上确实不同焦距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示这种差异,但最好是认为镜头只是用来对场景进行一定量扩放的简单装置。

影像的合成处理

在合成中,来源的素材肯定是不一样的,要构成同一画面,必然要经过的一步就是调色,谈到调色,现在在premiere pro中,就开始引入了After Effects的内核。影视剪辑是影视创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是由若干个画面组合而成。以FLASH的小动画穿插。

4、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2011年9月 至 2011年12月:资料的查阅搜集整理及素材的搜集,确定影视合成作品的主题

2011年12月 至 2012年 2 月:总结遇到的问题并对作品进行修该和完善,影视合成作品初步完成,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2012年4月:对毕业论文进行审查,为毕业答辩做好充分准备,提交毕业设计作品及毕业论文。

5、已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

[1] After Effects CS4影视特效风暴 [M] 曹金元,徐志,周庆儒 编著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009年08月

[2]After Effects CS4影视后期特效实例精讲(2DVD) [M] 思维数码 编著 北京希望电出版社 2009年08月

Fash可以把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集成。在Flash中动画片断和场景的跳转都可以使用Action来实现控制,Fash提供了多种交互类型,可以创建出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课件,使用者还可以通过鼠标、键盘等输入工具与课件交互,为制作者提供的强大的功能满足需要。

[3] 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理论与实践 [M] 刘荃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01月

[4] PHOTOSHOP完美创意设计Ⅱ [M] 点智文化 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年01月

Flash ActionScript 3。0动画教程 [M] 皮特斯 著,王汝义 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年04月

[5] Adobe Flash CS3中文版经典教程 [M] 美国Adobe公司 著,冯晓艳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年03月

第四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16]。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白话文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 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 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 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 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 基本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 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 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 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 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 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 国语文教育 24-26

(2) 古文教育 26-27

(3) 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 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 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 论阅读教学 30-32

(1) “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 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 论写作教学 32-35

(1) 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 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 作文的批改 35

3. 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 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 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 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 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 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 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 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 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 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 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U.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32.

[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4-258.

[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

[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3(增):288-290.

[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03,5(4).

[8] 温建萍 . 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

[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62-64.

[11]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

[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

[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

[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510.

[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1-518.

[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500-1568.

[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578-1632.

[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05,28(10):200-203.

[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3.

[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8-111.

[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12-340.

第五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美狄亚》是公元前五世纪及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家欧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称为欧洲最早的“问题剧”。小说围绕美狄亚为追随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斗争,描述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虽然作品描述的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但其中包含的却是欧里庇得斯所处时代的妇女问题,因此有很强的写实性。

通过对小说的研究和当今社会的结合,显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富有重大责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选题的研究现状:许多人著文分析和评价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这一鲜明、独特、极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亚这种性格和个性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创新点:通过研究小说中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分析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就现代社会来说,虽然社会和假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亚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爱情

二、美狄亚的多重身份

(一)父亲的女儿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儿子的母亲形象

三、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

1.美狄亚自身性格来说

2.美狄亚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结语

五、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