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合集)》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合集)》。
第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舒芳的《机遇与挑战――论三网融合对电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电信的业务能力大大增强,电视用户资源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电视业的广告市场会受到很大挑战,传统传输渠道的价值和地位降低,传统电视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张海军在《谈三网融合给电视带来的影响》一文中说: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不仅有体制上的竞争,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的竞争,原本在传统媒体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的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新的增长点。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全网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再次,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黄升民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网络整合,并转变运营模式,高度重视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建立完善电视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和运营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媒体内容基地,建立内容合作运营机制,逐步从网络管理向媒体内容业务管理过渡,向综合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吴铮悦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生存之道》中指出:目前电视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大力发展新媒体,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建设,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吴升高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体制创新走势》中指出了电视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事业企业并轨,逐步实行企业体制;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体制;加快重组并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超越分业管理,确立全覆盖的监管体制和手段。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三网融合”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整体实力这一重大举措对电视业的影响,成了传媒、业界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但是,电视业在以此为契机面对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很少有人提及,我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的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
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xx年3月8日――4月15日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5月1日――6月30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20xx年7月1日――9月30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20xx年10月1日――10月30日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参考文献:
[1]王城伟.浅析广电实现三网融合的发展思路.广播电视信息,20xx(1):66-69[2]候宏.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运营战略思考[J].中国新通信,20xx(1):78-80[3]韦乐平.三网融合与3+1行业架构的设想[J].广播电视信息,20xx(2):99-100[4]王峰.浅谈三网融合[J].中国传媒科技,20xx(6):56-58
[5]张德华.国内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xx(8):33-34[6]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xx[7]贾凯.关于电视文化的随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8]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xx[9]肖弦奕.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0]傅玉辉.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11]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2]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xx
[13]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14]雷建军.视频互动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15]索传军.迅速发展中的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和技术.广播电视信息,20xx(2):99-100
7.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8.开题审查小组意见:
教研室主任或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说明:本表另行装订成册。
第二篇: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学生姓名:__
学号:__
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文秘
设计(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广泛重视,就业压力问题已成为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选题意义
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利于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以此来进一步研究减小或降低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解决办法,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掌握解决压力的方法,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中周红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研究》一文中提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三方面:
第一,高校扩招后的压力。高校扩招使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每年有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第二,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部分院校迁就某些专业教师开设近于或已经饱和的专业、争相开设或盲目扩大热门专业,造成毕业生结构性的过剩。
第三,招聘单位门槛高。有工作经验这个条件成为毕业生就业难以逾越的门槛,而不规范的人才流动体制也造成很多招聘单位不愿为别人培养有工作经验者。
主观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功利化倾向。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扭曲,出现拜金主义、官本位、东南沿海大城市就业方向等思想,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第二,期望值过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对自己自信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当走入社会时他们的高期望受到社会的低接纳的打击,容易产生压力。
第三,实践能力弱。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专业理论等知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显得相对较弱,而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院刘红波等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探索》一文中指出:毕业生心理压力来源多种多样,除了市场需求造成直接的、现实的压力外,毕业生对社会、自我的认识不够,以及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造成心态偏差,是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刘红波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国家近年从制造型向知识经济型过渡,雇佣人员模式也因此发生转变,对雇佣人才学历要求提高。
第二,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高校扩招、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等原因,毕业大学生数量猛增,同时社会经济成份变化都增加了就业困难。
第三,大学生成长环境影响就业。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社会环境、教学管理水平、个人素质等密切相关。
第四,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就业关联。善于沟通有利于尽早融入集体,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从而适应工作。
第五,专业和专业成绩的满意度。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浓厚影响专业成绩,这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求职竞争力。
刘心红在《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应对策略》一文中提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为用人单位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三个方面,同时也指出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四个方面。
刘心红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用人单位的原因分为三方面:
首先,我国企业大多是加工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
其次,用人单位方面强调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和高学历。
再次,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误区。
学校的原因也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
其次,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再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足,对职业和自己的认知不够产生就业压力。
忻国磊在《90后大学生就业压力测试与分析》一文中提出:就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组织和工作方面的因素、个体方面的因素和社会家庭方面的因素。组织环境和工作本身的特征是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外部的压力因素并不普遍作用于所有的工作者,某个压力源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压力,而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是动力或优势。同时忻国磊也指出,组织环境和工作方面、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因素是在校90后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个体方面的因素感知的压力比较轻微。
总的来说,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来源也各不同,但主要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自身不能改变客观条件,但可以通过自己对主观条件的改善来减小就业压力,多从实际行动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同时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等对客观条件的影响也会引起就业方面的问题。
第三篇: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硅酸盐细菌的分离筛选和纯化
一、选题的依据:
硅酸盐细菌又称钾细菌,是一类特殊的细菌。这类细菌能分解岩石矿物,把其中植物不能利用的养分释放出来。
自然界中含钾素很丰富的长石和云母等硅酸盐矿物,是组成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占60%以上)。这些矿物虽然含有丰富的钾素,可是并不能为植物所利用,因为它们都是很稳定的矿物。但是,有些细菌能分解稳定的矿物,把其中对植物有用的钾素释放出来,硅酸盐细菌即属此类。
硅酸盐细菌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这类菌可分解土壤中难溶的磷、钾,此类菌发酵液中有激素类物质,在植物根际形成优势种,可抑制其它病原菌生长,达到增产效果。这类菌能分解土壤矿物,在瓷业中作添加剂,还可用来处理污水。其代谢产物如多糖、有机酸、蛋白质对作物有增产效果。
已经发现的硅酸盐细菌有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mucilaginosus)和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等。李凤汀等人在1997年报道了分离到硅酸盐细菌HM8841菌株,经工业发酵制成菌剂,使农作物提高产量。
本论文通过分离、收集硅酸盐细菌,丰富菌种资源库,筛选高效解钾菌,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菌肥生产及农业生产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分离筛选出具有解钾作用的硅酸盐细菌,并对筛选出的菌种纯化以利于保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硅酸盐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2、分离筛选硅酸盐细菌;
3、硅酸盐细菌的纯化;
4、高效解钾硅酸盐细菌的筛选。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以钾长石粉为惟一钾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能够降解土壤中钾元素的细菌.利用梯度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划线分离法对其中的细菌进行筛选并纯化。用纯化的细菌进行培养,利用ICAP仪器检测钾元素的含量,筛选高效解钾菌株。
技术路线:土壤样品稀释液制备→涂布接种→恒温培养→定期观察记录→挑菌落纯化菌株→ICAP仪器检测
实验方案:
1、土壤样品稀释液制备:所取材料为吉首大学内土壤
2、涂布接种:按梯度配制的稀释液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恒温培养
3、初次筛选:在平板上挑选大部具有一定特征的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4、经过两次的纯化后,得到纯的菌落
5、用纯菌株配制的检测液用ICAP仪器检测,从而筛选出高效解钾菌株
可行性分析:主要运用微生物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彭清静教授曾经做过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经验,能很好的指导我完成论文。实验室也具备该论文实验的条件。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1阶段:(20XX年11月)论文选题
第2阶段:(20XX年11月至12月)查询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
第3阶段:(20XX年1月至3月)根据方案完成实验内容
第4阶段:(20XX年4月至5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并完成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连宾.硅酸盐细菌的解钾作用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8.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俞大绂,李季伦.微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鉴定分类组编.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王大耜.细菌分类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6]唐亮,张进忠,于萍萍,等.硅酸盐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1):71-73.
[7]胡开辉.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95-97.
[8]李凤汀,郝正然,杨则瑗.硅酸盐细菌HM8841菌株解钾作用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7,37(1):79-81.
[9]刘光华,林洋,黄昭贤.硅酸盐细菌解钾兼拮抗活性菌株的筛选[J].应用和环境生物学报,2001,7(1):66-68.
[10]连宾.硅酸盐细菌GY92对伊利石矿粉释钾作用研究[J].矿物学报,1998,18(2):234~238.
[11]刘荣昌,李凤汀,郝正然,等.生物钾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葛诚.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其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