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行动研究

时间:2023-06-06 22:27:29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21552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课题开题报告行动研究》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课题开题报告行动研究》。

第一篇: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西岗区的薄弱学校,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偏远的贫穷地区,教育落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

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第二篇: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介绍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横穿东西的p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XX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过去由于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坝上,许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不少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二、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从饮用、灌溉、运输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活动、景观的载体,故滨水空间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也陷入了不断趋同、特色危机重重的窘境;在工业化时期几近湮灭的水的特性再次成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与水的 “骨架”与“血肉”关系,因地制宜,融合水与空间、文化的时空联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市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终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体与绿地相互依托并融为1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而贡献1份力量。

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题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严密的验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风水分析、构图分析、植物配置几大方面展开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设计理念:沂河贯穿临沂市区,是离城市公共密集地区较近的生态系统之1,是城市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市渗透的区域,这种渗透体现的是1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本方案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1为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

a、生态原则:维持沂河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

b、适应自然和社会运动周期的原则:关注人的活动周期和季节

变化,创造出适应季节变化的景观。

c、经济原则:通过设计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

境,实现其使用价值,同时也带动周围的土地升值。

风水分析:风水上讲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线(主路)来化解直线带来的煞气。

构图分析:本方案设计设计地段位于沂河和其最大支流枋河交汇处,河道比较弯曲,因此在设计中,以北斗7星为主构图元素,根据人文和地理将其分为3个区域:

a 区:古文化区,临沂市是1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称琅琊,距今已有24XX年历史。闻名中外的汉代帛画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等,就出土在临沂市银雀山下。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时期的曾子、子路,战国时期的荀况,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西汉经学家匡衡,3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南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有的出生于此,有的在这里生活过,都留下了难以湮灭的印迹。

b区:自然生态区,以沂河自然风光为主题,以生态亲水公园为中心,形成适合休闲娱乐的场所。

c 区:沂蒙革命精神区,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3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1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植物配置:从人性化、乡土性、生态原则3方面进行植物配置。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汤振宁编著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1书,以大量实景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上海,韩国等地的1些优秀河道景观设计,本书内1些优秀设计作品的作者分别为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和设计经验的专业人士,使该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同时该书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给我这次所做的课题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上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滨水区域景观规划》1书,挑选了如“广州市番禹区桥河――河两岸城市设计”,“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滨海生活服务区设计”等34个典型滨水区域,对照其不同的设计思路历程,阐述了滨水景观规划的设计着眼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细节的解析,使我对滨水景观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比如该书中强调的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要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使我深入地去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景观的设计要求,以便于做出更好的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蔚、李竹等编著《室外环境艺术设计》1书介绍了环境艺术设计这门涉及生态、园林、建筑、结构、材料、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实质是以现实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基础,人性化地对环境进行科学和艺术改善及创造,使之更适应于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等各种社会生活和人文交流,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阅读该书使我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进行的基本程序、表达的方法,以及设计的实施,尽可能实现它的功能性、艺术观赏性、科学合理性、经济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此书,使我对景观设计有了更专业的认识。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卢新海、杨祖达编著的《园林规划设计》介绍了园林设计的要素、方法、步骤等具体的内容。内容包括中外园林、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园林设计的原则与依据、园林设计的依据,园林设计的依据、构成要素的规划与设计及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其中我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优秀手法,布局形式,依据与原则等给我的设计带来很大的启发。

四、预期成果

实施这1工程将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很好地改善市区人们生活环境现状,整体上提升临沂市的城市品位与城市形象,同时通过设计重塑环境,关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1个概念明确的公共滨水地带,完成城市公共空间主体向沂河沿岸的过渡,创造并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为人们提供1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第三篇:课题开题报告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认识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同时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图表作为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地理读图能力自然也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课题以地理读图能力为抓手,更是对于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题组成员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修炼,强化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达到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双项收获。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地图在教育、军事、科研、交通、工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地图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研究地理的核心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地理学习和地理素养形成的起步阶段,它们在学习中存在不少方法障碍甚至无所适从,特别是缺乏对不同地图的判读、分析和绘制等基本能力,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兴趣和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读图能力是指从地理图像中掌握信息的能力。地理读图能力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1.读懂地图:即借助地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例等要素,在图中找到需要的地理信息。

2.记忆地图:熟悉地图中找到的地理信息,并形成记忆。

3.分析地图:是对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象、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信息,蕴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地理读图能力自然将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实践意义:本课题以学生的读图能力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图表认知及从图表从获取地理信息的现状,并通过现状发现问题,最终以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目的。而作为一种能力培养的课题,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尤为关键,所以本课题将立足于课堂教学,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最终推出可行的办法。在此基础之上将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案例进行宣传、推广,为地理新课改和教学服务。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初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实际、现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育人目标:通过本课题实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做到“会学地理”。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读懂地图,掌握地图组成要素的方法研究。

2.培养用图习惯,提高学生记忆地图能力的研究

3.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培养、地图册的使用)

4.教师课堂教学中图表应用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

2.进行问卷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

3.确定研究主题,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写出案例分析及反思报告。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资料法: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

(2)调查法:深入学生,了解当前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情况。

(3)个案法:通过学生读图、识图的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4)归纳法: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充分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1)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地图、认识地图。

(2)七年级的教学中,在学生初学地理时,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反复找反复看,逐渐使学生明白学习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

2.努力激发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1)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第一堂地理课时,让学生看地图分别找出亚洲、中国、贵州省及安顺市的位置。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查阅相关地图,制作路线规划图。使学生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3.培养学生自觉阅读地图的习惯。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地图就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就像学语文离不开字典一样,学习的时候要随时放在身边,以便随时查阅。课堂上、复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左边放图,右边放书。

4.教会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

(1)以形记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找到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

(2)重点观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图例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对比识记。某些地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同类图的判读方法。

(4)点面结合。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地图填注。让学生在地理填充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简图绘制。引导学生绘制有关地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大洲与大洋分布示意简图、中国政区图、等高线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5.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在我国东部、南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我国的地形特征及降水分布情况,得出人口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确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我国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即东部、南部地区。

(四)研究的保障条件

1.时间保证:课题成员均承诺在课题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资源保证:我校拥有先进而完善的网络设备。学校教师阅览室拥有大量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期刊资源,这些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

3.组织管理:学校成立有课题研究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协调工作,由科教处和教务处统筹安排,组织好研究队伍,确立课题组,做到人员结构合理,确保课题的立项、实施、推进和评价过程的正常进行。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4月)

主要任务:确立课题和人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关于培养学生读图方法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5月―12月中旬)

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读图训练、个别辅导、检测评估、专题讲座、听评课、论文撰写、问卷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年12月下旬)

1.整理研究资料,做出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研究,进行反思评价。

2.撰写研究报告,申请验收。

七、课题研究成员与分工

1、张荣、黄鲲老师:

(1)负责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监督;

(2)负责课题理论和操作指导等。

2、鄢志兰、郭虹老师:负责课题调查资料和数据收集。

3、胡绪祥、何静老师:负责课题所需的理论学习资料及学生成果资料收集。

本课题的成员均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教科研能力。其中,黄鲲老师有多年的地理教学和科研经验,现为西秀高中学科骨干教师,任安顺市地理学会秘书长,课题负责人张荣,现为安顺市五中副校长,西秀区首批区级地理骨干教师,任安顺市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且课题组成员大部分为中学高级教师,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安顺五中是一所区属优质学校,有着较强的师资队伍,校领导极其重视教科研工作。有学校校长的直接督导,能够给予经费时间等各方面的保障,且有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四篇: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构建地方特色美术园本课程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

以《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为依托,立足于本园的教育实践,依靠全园教师和专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低耗高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我园自身发展的、农村幼儿园课程模式。

其意义在于:

1、从我园的角度来说,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我园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从而为我园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2、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通过吸收教师参与园内的课程建设,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帮助教师成长,促使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3、从幼儿的角度来说,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让幼儿成为有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人,从而促进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4、从推广的价值来说,我园探索出的选择、吸收、利用地方资源、民间资源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具体方式、方法和基本原则,以及各种资源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中如何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为其他农村园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的经验。

三、概念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界定

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美术园本课程:是指在充实、完善园本课程的基础上,以美术领域课程为载体,以地方文化为背景,在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的同时,对幼儿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等进行修改与调整,让幼儿在伟人事迹的熏陶下,在古人留下的器物的感染下,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有趣的美术活动丰富审美经验,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塑造良好的心理美德。

(二)理论价值

本研究强调地方教材的开发和民间文化的弘扬,注重环境、内容、材料和形式上的尝试,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幼儿在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交互作用下探索、创造,激发幼儿对美的向往,培养幼儿创作的乐趣,张扬幼儿的个性,启迪幼儿的智慧。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优化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初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美术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

2、结合显性的、幼儿可以接受的地方资源,通过欣赏、绘画、手工等美术教育方式,加深幼儿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其爱家乡、爱家乡历史文化的情感,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和谐发展。

3、通过幼儿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的表现和创作,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

4、帮助教师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筛选资源、选择教材、设计方案和指导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1、在幼儿美术园本课程建构中本地可用地方资源的现状研究。

要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开展幼儿美术教育,首先要理清本地该方面资源的现状,因此我们将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可用资源尤其是地方文化资源,承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转化成幼儿感兴趣的资源手册,以此作为研究的第一步。

2、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美术课程体系研究。

(1)在遵循《纲要》中美术教育目标的原则下,整理、提炼、修改本园课程中的美术教育的目标、评价体系,初步构建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育的目标和评价体系。

(2)内容体系的研究。内容体系是落实教育的具体环节,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我们将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要求和资源状况,从绘画、手工、欣赏三个领域设计出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活动内容,使之形成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3、运用地方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研究。

如何将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以最有效、最适合的方式引入幼儿美术教育,是本课题难点所在,幼儿美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本课题在实践引入上的多途径和多通道,因此,我们将尝试结合教师特长,以子课题的形式分层进行以下研究:

(1)运用地方资源开展幼儿写生活动的研究(负责人:顾爱华老师):尝试以写生作为幼儿美术教育中技能与创造两难的突破口,使“美”与“术”得到相对的统一。

(2)运用地方资源开展幼儿手工创意活动的研究(负责人:李艳老师)

(3)运用地方资源开展幼儿绘画活动的研究(负责人:赵婷婷老师)

(4)运用地方资源开展亲子美术活动的研究(负责人:吴长梅老师)

4、生成性研究。

研究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本研究中,我们将尝试突破以往研究从目标到结果单线研究预设性较强的框框,尝试生成性研究,鼓励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生成出更有价值的研究点和研究内容。

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可通过查阅本地历史资料、历史文物等形式进行了解。

3、在实施课程方案过程中,主要采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用统一评价工具对幼儿实验前后的美术能力进行测试,获取实验成果。

4、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正,确保研究方向正确,措施有效。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4----XX、9) 主要任务:

(1)组织准备,成立课题组。

(2)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情报,撰写文献综述。

(3)申报、立项。

(4)形成“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美术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方案”。

(5)修改、提炼地方特色美术课程的目标、评价体系。(6)在主课题的引领下选择、制定子课题方案,开展将地方资源引入美术课程各领域的策略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9----XX、7) 主要任务:全面实施本课题研究方案:

(1)依据目标进行前期测试;

(2)从原生资源、延生资源、再生资源、创生资源四大块收集、整理并形成美术课程资源手册;

(3)以小中大各年级为单位,在实践中建构相应的内容体系;

(4)中期鉴定,聘请专家来园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7----XX、12)主要任务:

(1)后期测试,检测幼儿美术能力的提升情况;

(2)形成论文集、教学案例集、幼儿作品集等,并进行自我评估;

(3)整理、统计、分析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进行鉴定、结题。

七、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

一、我园自20xx年12月被列为盐城市美术特色幼儿园以来,对幼儿美术【绘画、手工制作】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长期以来我们搜集了大量“民间材料”“民间自作”“民间游戏”等方面的资料,作为美术特色园本教学课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在此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了些经验:一是:教师建立了“玩具、材料就在身边”的观念,充分利用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可参与和可操作的内容丰富的教育环境。二是: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的空间,我们带孩子走进田野、打谷场、果园、等他们生活的大环境,这其中蕴涵的丰富教育内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教育大课堂,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思考、去探索和学习,实现了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促进了能力的发展。三是:充分调动了家长主动参与到搜集、整理、教育的过程中来,促进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家园形成教育合力。四是:由于用农村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代替了城市购买的昂贵的材料,为幼儿园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近几年我园幼儿参加全国美术大赛“成长足迹”荣获第六届金奖、第七、第八届特金奖,参加“童画之星”第四届、第五届幼儿园集体获金奖、特金奖,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二、我园于20xx年承担了《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该课题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重点课题,于20xx年4月成功结题。该课题旨在指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全面健康的成长。

八、保障措施

1、我园是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我们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我园承担着国家、省、市级多项研究课题,充分调动了园内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科研实践的探索和锻炼,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现有部分课题已经结题。

2、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人员均有大专或以上学历,对于教育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经验,大部分人员均为省、市级教育研究课题的核心成员,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保障。

3、园内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培训科研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把转变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形成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还制订了奖励制度,对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刊登的优秀论文及课件予以奖励。

4、提出教研经费计划,我园每年都拨出款项作为课题研究的经费,这为本课题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

第五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农村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们对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特色、今后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研究站在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使语文教育适应当地经济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生产过程结合,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指出要“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作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但是,这些实践与研究往往又是站在了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贫穷落后这一层面上进行的。作为21世纪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它的教育又将怎样更好地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

2、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农村教育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3、从20xx年5月份起,我们学校着手进行课堂改革,从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起步,发展到现在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打算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县的各个中小学,进行农村学校高效课堂改革,期间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的路子,是农村学校教研的重要课题。

4、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参与语文课堂教学

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6、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师生关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我们这里谈的“语文”主要是指语文这门学科,“高中语文”即指高中语文这门课程,它包括课文的教与学、试题研究、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研究等等。

“高效”是在现有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情况下,教师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索”是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农村发展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语文课堂和课外教学进行的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其核心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的对话式、交流式的教学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4)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

(5)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构建”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识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强调生生互动,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

(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周至中学高效课堂模式――“三步五环”为窗口,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形成互动的语文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现状。

施行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个案研究。对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高效课堂开展以来的教学实效、学生评价、教师感想以及社会上的要求和建议。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

3、研究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方式对农村中学学生创新意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参与对象:陕西省周至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2、 研究步骤(20xx。4―20xx。12)

(1) 准备阶段:(20xx。4-20xx。5)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落实课题实施细则。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学习语文科的《课程标准》,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合作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专著。

(2) 实施阶段:(20xx。5-20xx。6)

A、 (20xx。5―20xx。6)调查研究,明确要求。通过对自身及教研组成员的教学行为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参观了解县内其它学校课堂教学等方法,分析周至县课堂教学现状,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现状、现行教材及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农村中学教育资源情况等等。

B、 (20xx。9―20xx。10)设计案例,具体实施。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整改和提高。

C、 (20xx。11―20xx。12)小结规律,进一步实施。小结一年来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并探索出有关规律及体系,根据这些规律、体系及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实践。完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和相关案例的搜索整理。

(3) 总结阶段:(20xx。11-20xx。12) 汇总研究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分析综合,撰写课题报告。邀请上级领导、专家进行结题评鉴。

第六篇:研究开题报告

一、 立题依据(包括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等)。

1.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选题来源:木材识别是适才适用、合理利用木材的基本前提。计算机技术在木材识别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人工识别方法的缺陷。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发现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蕴含的细胞排列特征、各种细胞的形态因子等特征具有区别于其他树种的独立性。为了达到高效、自动识别树种的目的,必须从显微图像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各种组织细胞的特征参数,因此,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显微图像进行分析的木材识别新方法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木材显微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种木材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方法,对研究基于轴向薄壁组织的阔叶材树种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计算机学科与木材学科的交叉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很有必要。由于这个方向在木材识别中算是比较新颖的,也是前人较少进入的领域,所以我选择了该项研究题目作为本论文研究题目。

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利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作为一种环保型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提高木材识别的正确性,对木材科学发展、木材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木材贸易流通、木材进出口管理和木材考古等与木材相关工作都有重大意义。例如,珍贵木材――红木,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国宝级的珍贵资源,不可再生,红木家具集使用、收藏、观赏、保值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极大的收藏及保值价值。由于可称之为红木的木材种类比较多,如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等,隶属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其识别和区分比较困难。由于红木家具材质鉴定措施不完善而给不明真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少则几千,多的可达上百万元。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木材识别特征提取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开始应用于木材解剖学的研究,McMillin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测量了木材细胞率、纤维长度、细胞腔面积和径向细胞腔直径以及纤维板剪切过程中的木材破损率。Hie和Hillis所开发的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细胞管腔面积及不同细胞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等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Diao等应用能量光谱方法分析确定了木材细胞形状,并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检测了10种针叶材横断面细胞排列及形状的周期性,测量了细胞的径弦向直径和径弦壁角度,同时他们还对18种针叶材横切面上的管胞形态学指标进行量化测定以确定不同树种的管胞形态参数。Fujita用FFT分析了32种日本阔叶材横切面的导管分布。曲艳杰等利用FFT方法进行了木材细胞排列的图像分析研究,利用得到

《课题开题报告行动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