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23-06-06 22:26:1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1361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第一篇: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逐渐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我国及周边国家屡遭洪涝、旱涝。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了解"蝴蝶效应"产生的原因,认识它产生效应的内在机制。分析它对环境气候的作a用,寻找保护环境的方法。

(二)意义

通过对"蝴蝶效应"的研究,意识到小的事件可以产生大的广泛的'结果,提醒我们要着眼全局,防微杜渐,采取预防措施,保护环境,以避免造成大的灾难。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二)问卷调查法:

制订调查问卷并进行间卷调查。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1月日一日,可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

(二)实施阶段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11周:(1)、汪弋力、黎勇宏: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提出具体的背景和目的。

(2)、江建峰、陈星霖: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制定调查问卷,设置采访问题,对问卷调查和实际采访做好充分准备

(3)、周六,汪义力在小组汇报,黎勇宏记录

12周:吴雨松,兰娅: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收集"蝴蝶效应"对我全球气候影响的事例。

李柯兴: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收集"蝴蝶效应"对我国气候影响的事例,组织小组同学到不同班级分发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

13周:将回收的调查问卷以及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14周:可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每人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现"蝴蝶效应"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小组成员分析、讨论制预防气候灾难的方法。

最后,将讨论草案完善归纳、取精去糟,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

15周,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经老师指导修改后,交学校。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分析条件

主观条件:全体组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

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要求不高,大家可以自筹解决

七、参考文献

《气候战争》

第二篇:课题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课题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xx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五、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

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

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六、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

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着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

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4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

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

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

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七、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xxx(xx市教科所课题主任)、xxx(xx市教研室)、 xxx (xx市教研室)、 xxx(xx市教研室)。

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1)组长:xxx。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课题负责人,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区级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2)组长:xxx。全国十一五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整合专项课题主要成员兼执笔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国家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获省级奖项8篇次。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xx省骨干教师,xx市教坛新星,校本培训指导教师。

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各项工作。收集材料,撰写报告并上传。

(3)主要成员:

①xx,淮北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

②xx,青年骨干教师,大队部辅导员。

分工: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4)参研教师:xx、xx 、xx。

分工: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

(5)参研教师:xx、xx、xx、xx、xx、xx。

分工: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八、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xx年xx月――20xx年xx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1、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2、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3、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①教师研究案例。

②阶段研究报告。

③班主任工作论文。

④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⑤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⑥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20xx年xx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

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 、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第三篇: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发展成为一门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运作方式与方法的独立学科。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又是一门与多个学科在培养目标、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与相似点,并以多学科为载体和实施途径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所以,综合实践与不同区域,不同教学资源条件下的多学科实践活动的整合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育是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课及与其相关的体育活动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所喜爱,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些相关的体育活动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户外的群体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群体性和社会性。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与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已占据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重大份额,特别是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广泛参与更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体育学科教学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们的体育实践活动毕竟处于一种自发的盲目的状态,作为一种有着完备的系统的理论为依据,有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为依托,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具体的操作方式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活动形式尚不够成熟,尚待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系统研究。《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两学科在培养目标、学科性质、特点、方式方法方面的共同和相近点达成两学科的有机融合,使体育课与社会综合实践课课程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达成两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目标:一方面使综合实践课借助体育实践活动这个载体实现综合实践课相关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又使广大中小学生借助社会综合实践这个平台,把有限的体育课教学,向广泛的校园群体活动领域和无限的体育社会实践领域延伸,使广大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在达成强身健体益智目标的同时,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培养,以创新精神、合作和竞争意识为主导的体育实践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一整套为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体育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解决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开展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使之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以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研究的条件

课题的保障条件(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的学术水平、完成课题的条件等)

1、本课题得到白山市教育研修院杨国华(体育教研员)、贺永军(综合实践教研员)两位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将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

2、近年来,我县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长足发展,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学科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课题研究占据大量内容详实的文献资料;课题组的绝大部分成员,来自体育及综合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课题研究经验,他们熟悉课题运作方式方法,能够很好的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条件。

3、课题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师大体育、政治双本科学历,曾于2007年在长春接受过省级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该同志是我县省级骨干教师,我市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省、市体育“十佳”教师和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他曾任实验小学、靖宇三中体育教研组长,具有二十余年的体育教学、校内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的经验和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体育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他的教学论述和文章有十余篇在《中国学校体育》、《吉林教育科学》、《吉林体育科学》、《白山教育》等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4、进修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他们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设备、人员和时间保证,提供充分的科研指导和财力物力支持。

三、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必然性研究;

(二)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三)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即整合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四)对整合效果评价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体育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3、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是:

(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证体育与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综合实践与农村学校体育学科整合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3)运用实验的方法论证和检验学科整合的效果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站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高度,以开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立足于本地区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以两学科所具有的共性为切入点,谋求两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使之实现最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整合优势,最终达成两学科共同具有的学科教育目标。

突破学校体育重体育课教学轻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现状力图通过与综合实践学科的整合,构建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体系,引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体育实践行为,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发挥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科教育目标。

五、本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深入学习总课题相关文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子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制定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成员包括,学校相关领导、综合实践教研员、体育教研员、实验校综合实践课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和信息技术人员;组织开题会议。

(3)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使参加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4)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筹措课题研究必须的资金,购置必备的体育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二)实施阶段

(1)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和实验基地,对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实验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实践活动原始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2)组织各实验学校、实验班级和学生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对实践过程获得的理论认识、方法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在科学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

(3)通过实验的方式论证和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的策略,形成相关理论。

(三)总结阶段

(1)系统归纳和总结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撰写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

(2)整理有关实验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的迎检、验收和结题工作。

(3)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转化。

六、本课题拟定研究成果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3、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第四篇: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20xx年1月 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xx年2月 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20xx年3月―4月 资料整理阶段。

20xx年5月 最后成文阶段。

第五篇: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通过这几年的学校管理及教学,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 道德取向错位。现在孩子享乐主义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诚信出现危机,欺瞒之风严重;没有集体主义意识。

2、 心理素质脆弱。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逃学,寻死觅活。

3、行为习惯失范。一是打架斗殴。部分学生长期以来被家长溺爱,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稍有不顺就用暴力解决。二是小偷小摸。由于贫富悬殊加大,学生出现攀比,个别学生为了面子而小偷小摸。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必须直面不可逃避的,也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进行教育。

(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案例研究、文献研究

(三)研究步骤

1.更新育人观念,育人先正师。组织各种学习及业务培训等活动建立一支团结进取、本领过硬、作风严谨的教师队伍,培养老师具有善良和慈爱, 信任与宽容;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人。

2.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德育教育过程要注重细节,形式要寓教于乐。如:要开展“养成教育”,就可以细化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说;再次,网络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

3.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

4.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学校在注重本身的'工作之外还应把目光延伸到校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德育阵地。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 ,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

第六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立题背景与依据:

1、立题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和考试研究的不断穿心。材料分析题,以其贴近生活、立意深刻、形式灵活等特点能够较好的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并举、重点与难点兼容、理论与实践结合、育人与育才统一在政治科中考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材料分析题,往往取材于反映某一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其设问往往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或社会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就实体给予的观点、材料、情景等现象,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说明。这类尸体具有较想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特别是凸显德育功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明理践行,实现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理论依据: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立足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化”和“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逐步构建起来,并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使用价值:希望学生经过训练掌握该题型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掌握学科提点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敏感力和思想品德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表现形式为材料分析专题训练试题卷系列及结题报告论文。

二、研究内容与范围:

我计划以九年级自己所带班就全体学生为研究范围,从以下方面展开课题的研究:

1、材料分析题命题特点和规律分析

2、学生解题失误的原因探究

3、材料分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学习指导

以本年度为研究时段,教师的研究与学生的学法指导同时进行,在教中学,在学中研究,教学相长。具体做到:

1、教师本人加强理论学习,管饭阅读线管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经验与智慧,首先做到自己胸有成竹。

2、教师通过课堂中例题讲解,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教师指导收集学生做过的部分材料分析题并进行分析归类,薛兆命题基本规律,并分析归纳各类所对应的有效解题方法。

4、通过布置作业、练习,指导学生进行专项向化训练,巩固对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运用。

5、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成绩分析,探究学生失分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分析归类法,行动研究法,按“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计划――再行动――……”的思路,以所任教的初三毕业班为实验范围开展研究,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教学及研究,研究即及教学。

四、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1、搜集材料,确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论证,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课题申报进行设计,本阶段预期成果,前期论证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2、学习课程标准及相关教育理论。

实施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1、全面了解可提方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

2、上公开课,实验课。

3、阶段总结交流,改进研究方案。

4、发放调查问卷,根据实际情况的反馈结果及时改进策略。

总结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1、第一阶段:搜集整理可以研究资料,分析、归纳、总结。

2、第二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成果主要形式是论文,课堂实录2节,心得一篇,阶段总结一篇,结题报告一篇,学生调查问卷级学生试卷等。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