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2-03-14 22:30:42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1933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沈从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及其叙事策略  1.选题背景  解放以前,对于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研究并没有形成自觉的体系,为数不多的研究与其写作同时进行,对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研究评述大多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给予评价的,例如韩侍桁的《故事的复制――评沈从文著》、凡容的《沈从文的》等作品就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展开批判;而另外的部分研究评述如苏雪林的《沈从文论》和刘西渭的《与》等文章,则是对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有了敏锐的察觉。解放之后,沈从文开始进入文学史的研究视域之内,但由于大陆正值政治动荡、学术沉寂之时,相比而言海外沈从文研究则方兴未艾,出现了司马长风、夏志清、聂华苓、金介甫、王润华、小岛久代等一批沈从文研究专家,从而为大陆沈从文文学创作研究、文本细读研究、沈从文生活背景资料研究以及自身人文内涵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七八十年代对于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研究带有很大的论争性,普遍将沈从文斥为“异端”,使得沈从文被排斥到文学主流之外。进入80年代以后,文坛表现出对重评沈从文的呼吁,沈从文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对象之一,大陆也出现了一批沈从文研究专家,例如凌宇、赵园、赵学勇、刘洪涛、杨瑞仁等,产生了《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凌宇)、《沈从文传》(凌宇)、《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赵园)、《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赵学勇)、《沈从文作品欣赏》(吴立昌)等一批研究专著,沈从文文学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研究水平大大提升,沈从文著作和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更为完备。  2.选题意义  (1)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沈从文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选题,研究人员众多,涉及领域宽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湘西形象成为沈从文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据笔者看来,研究者多是立足于传统文学理论的视角,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做较零散的分析,鲜有研究者把沈从文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与叙事策略关联性深入研究的。关于沈从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及其叙事策略的论述的相关论文较少,主要体现在对于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上,缺乏对乌托邦情结与叙事策略关联性的研究。如龙慧萍的《从“他者”到乌托邦――沈从文前期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叙事策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 从最初的为都市生产的“他者”, 转变成为具有审美乌托邦意义的文化图式, 是在迁移语境下, 来自边缘文化的闯入者与主流文化霸权之间不断“嬉戏”的产物, 是其妥协性叙事策略与*性叙事策略之间的某种平衡。曹志芹的《文学乌托邦的建构及意义――废名、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论》通过分析二者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风格,深入探析两位作家文学风貌的同与异,力求透过对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的整体观照和分析,而透视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发掘建构文学乌托邦的时代意义。吴正峰《论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古典希腊理想化》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思潮相契合,两者在寻求构建理想健全的人性和发展现代艺术上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某种相似性与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是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思潮在中国的现代回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所表达的人文追求与艺术追求,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向度。龙惠萍的《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 》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  (2)综上可知,沈从文笔下文学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与其叙事策略,是近年来沈从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研究内容上,由最初的争论其真实性发展到重视其精神文化内涵及接受流变,是近年来沈从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故而,本篇论文以文学乌托邦的书写为主线,通过分析作者的叙述策略,探讨作品中二者的关联性,挖掘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策略发掘建构文学乌托邦的时代意义。  3.选题依据  龙慧萍的《从“他者”到乌托邦――沈从文前期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叙事策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 从最初的为都市生产的“他者”, 转变成为具有审美乌托邦意义的文化图式, 是在迁移语境下, 来自边缘文化的闯入者与主流文化霸权之间不断“嬉戏”的产物, 是其妥协性叙事策略与*性叙事策略之间的某种平衡。  曹志芹的《文学乌托邦的建构及意义――废名、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论》通过分析二者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风格,深入探析两位作家文学风貌的同与异,力求透过对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的整体观照和分析,而透视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发掘建构文学乌托邦的时代意义。  吴正峰《论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古典希腊理想化》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思潮相契合,两者在寻求构建理想健全的人性和发展现代艺术上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某种相似性与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是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思潮在中国的现代回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所表达的人文追求与艺术追求,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向度。  龙惠萍的《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 》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  4.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一、沈从文创作思想的研究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通过其自我陈述和研究者的阐释已有定论,但是,无论是对其“人性”观的反思,还是引入“现代性”视角考察,此期均有与以往结论迥异的发现。刘永泰反思其“人性”问题:“沈从文的作品不是了人性的优美健全,恰恰相反,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人性的贫困和简陋! ” 此论忽视沈从文表现对象的特异性、抛开其原始性和善恶观而仅以“社会环境”评判其人性,自然容易引起学界的反驳,如凌宇认为: “彰显人性,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 的基本特征,这不仅是沈从文为湘西土著民族寻求外部世界理解、同情乃至认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沈从文思考`经典重造’ ―― 民族文化重构问题的重要逻辑环节。”同时从理论上剖析对方观点的不合逻辑性,指出即便是那些表现出“人性”负面的作品,也是有多重价值的: “这种人性的贫困和简陋,恰恰是沈从文意识到并反思着的,而绝非如新论所说,将其当作优美、健康的人性顶礼膜拜。” 现代性问题是新世纪以来研究者的另一个聚焦点,而其观点的相悖处亦凸显出同一视角下研究成果的差异。“民族国家想象”是刘洪涛、吴晓东等人的切入视角。刘洪涛认为《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其文本创作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诗意的自我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吴晓东认为“《长河》最终体现出的是国家主义与地方话语之间的张力” ,“从《边城》到《长河》,… … 仿佛是从`前史’ 一下子迈进了`现代史’ 。这与《长河》直接处理了湘西社会是`现代’ 想象与`国家’ 想象,直接介入了`现代性’ 语境以及现实政治语境大有关系。”刘进才则以“审美现代性”为切入点,概括其文学观念为“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林铁发表在《吉首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的《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阐释更具体: “一是通过反对文学政治工具化和商业利益化来积极主张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二是,通过对文学艺术审美形式的强调,进一步阐释守护文学艺术的自律品格,三是,对审美独立和审美形式的强调最终落实到人类生命的审美品格上,… … 通过审美的途径获得人生的救赎。”与上述学者不同的是,逄增玉、杨联芬、刘永泰等人则以“反现代性”来概括沈从文。逄增玉认为沈从文是“亚洲和东方非常杰出非常有特点的反现代性作家”。[6 ]杨联芬认为: “沈从文存在的意义,除了审美以外,他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另一种资源(老子)而建立的与欧洲浪漫主义暗合的自然哲学精神,对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中国的现代性选择,应当是一种补充和丰富。” 刘永泰则以《边城》为典型文本分析之: “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性的战斗堡垒。”周昌梅、向刚也认为: “沈从文试图… … 以`人性的小庙’ 作为边缘文化反抗`现代性’的抵抗性话语。” 以“现代性”视角研究沈从文,提示我们对待沈从文这样的主体意识复杂的作家,不能简单化观照之,而应该看出其内蕴的复杂性与多层面性;但一味强调其创作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 ,往往忽视其表现对象的民族特性与表现空间的前现代性特征。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依然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陈国恩以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其湘西小说为主,从想象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等方面论述其创作与道家艺术精神的关系。柳昌辰认为“与其说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表现了他对现代都市的反抗与反思,不如说那是千年来文人的自然流露与回归。”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依旧在湘西文化的范畴内来梳理沈从文的文化选择。杨义就以“凤凰情结”概括之,认为“凤凰情结”“包含着两重意义: 一是地理上的凤凰的放大,放大到湘西的民风民俗、山川风物;二是精神文化上的凤凰的放大,放大到楚文化的图腾崇拜、精神信仰。这种既是地理的,又是精神的`凤凰情结’ ,构成了沈从文文学世界非常内在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基因。”]何小平则认为“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志特征与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特征的结合是沈从文文化思想、审美思想与艺术思想及其表达在中国现代独立特行的重要原因。”任晓兵以上海租界的特殊语境剖析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中的“苗族本位立场与民俗书写” ,认为其“以苗族族群的优质为光影,烛照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 进而对“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进行架构。]罗维以更为具体的“ 军文化”为切入视角,认为其存在使沈从文获得了社会身份和审美观照人生的独特视角,促成了对社会人生的个人化思考;其军人题材的创作与民国“ 军文化”关系密切。前述研究对于理解其主体意识及艺术世界均有帮助,但不应将其文化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因为这样做毕竟没有揭示出其文化选择最为独特的内涵。宗教意识是构成创作主体深层精神内蕴的重要内涵。新世纪以来,有学者认为“沈从文《月下小景》小说集以及其他小说作品,处处流露出他对佛的虔诚以及浓郁的泛神主义、博爱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宗教意识。”张光芒等从“`必然’所导致的宿命、寓于`偶然’ 中的宿命及`循环’ 式的宿命”三种类型论述研究对象,认为“其意义的重心在于企图超越`宿命’ 这个悲剧性命题的过程中,正是它表现出沈从文小说极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苏永前等将湘西世界与禅学结合,认为“无论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悲悯的情怀、生命无常的感悟、回归自然的愿望,是在创作心理的把握中,都体现出一种禅学风范。”王海燕通过研究和实地调查,认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的原型是观音。观音信仰不仅影响到作者的美学趣味、思想情怀、人文理想等,而且制约着少女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以及意境氛围的营造等。总体看来,笼统地以现存宗教特征硬套研究对象,不如通过文本细读或实地调查选择符合其文本特征的视角进行的研究更有价值;而且,沈从文的宗教意识是接近原始宗教形态的精神构成,它对于沈从文的创作风格、文本内蕴、意境建构等具有怎样的价值,依然是待阐释的问题。文学作为创作主体审美思维的结晶,透视审美特征是进入其文学世界的切入点之一。赵顺宏认为其小说的审美情态,“就是一种以悲悯为底蕴的审美格调”。王继志研究沈从文40年代的美学观念时,以“超人”意识概括之,认为其美  学观受尼采、叔本华的影响,指出“在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上,沈从文又跟卢梭、康德有些接近”。丁帆则将“沈从文的浪漫乡土小说”与“以鲁迅为旗帜的写实乡土小说”对比分  析,认为“其文本所呈现出的超越文化和超越悲剧的审美意念,既有反文化、反文明的一面,也有从逆向审美应和新文化思潮的一面; 既有日神精神的表象, 也有酒神精神的内蕴。”这些研究,一方面拓展了对沈从文审美观念的认知与理解,尤其是对其接受外来影响的剖析,凸显出作家并非仅仅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过于依赖西方理论资源,甚至生搬硬套西方某些理论,也给人削足适履之感。值得关注的是解志熙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12期的长文《爱欲抒写的“诗”与“真”― ― 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该文“将《沈从文全集》和新发现的沈从文轶文进行校读,进而联系当年的具体语境,重新梳理了沈从文现代时期文学行为的轨迹,力求更准确也更具体地揭示其近三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人文情结及其创作中的复杂变化”,得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妙论,是新世纪沈文研究的重要收获。  二、沈从文作品的叙事学研究  王润华研究其“回归山洞”叙事类型,认为“沈从文描写了情人前往深山峻岭中的山洞幽会,然后自杀死亡的神话悲剧,这实际上象征着自然与神意合一爱情的死亡。” 裴春芳借鉴热奈特的“反复叙事”等理论,将研究对象的“反复”叙事分为两类,即“`同质因素’ 在同一文本中的多次出现,… … 造成一种瞬间永恒的时间感觉。”或“`同质因素’ 在不同文本之间的`反复’ 呈现,… … 一种时空浑融的独特效果,以及在历史断裂中构造延续性的能力。” 郑薇阐释其叙事时间: “运用反复叙事和概括性词语表现出神话时间的特质,以神话时间的永恒性和现实抗衡,从而在时间结构上显示神的存在,从湘西的世俗生活表面升华出深层的神圣性,达到建构理想的民族性的目的。”杨玉珍从自然性别设置的失衡、社会性别意涵的抽空与变形、诗性叙述背后的传统性别文化逻辑、女主人公的“失语”与“假借”等方面阐释了《边城》的叙事特征。无叙事原型的剖析、叙事类型的解析,还是叙事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时间的研究,均契合沈从文小说创作模糊时间以延展文本内蕴、多重叙事以增加文本魅力、融合原型以突显文化意蕴等特征。何小平擅长对研究对象的阐释学、人类学剖析,其论文阐释沈从文“人类学诗学”追求及其得失: 一方面,文本中的“地方性知识”“构成了反观都市文明人性堕落的参照系数” ;另一方面分析“沈从文人类学诗学面临困境,缘于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思考缺失历史理性。” 孙晓娅借鉴原型理论,认为其创作具有从“湘西的原型”到“湘西的延异”的变化轨迹;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是一种虚拟的承载着作家独特人生、审美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世界。”董正宇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以“语言面貌”、“语言自我”、“语言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沈从文创作中对湘西方言的运用与改造。新视角的引入带来观点的新颖,年轻学者的思维敏锐性也凸显出来,是值得肯定的研究趋势。沈从文的创作具有浪漫抒情的特点,作品亦富有“诗意”。杨义称其为“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乡土抒情诗作家”。吴福辉认为: “在小说体式上,他排除了废名式的晦涩与自赏,使得现代的诗体乡土小说生气勃勃,有浓厚的文化积淀、指向。”唯其如此,对其小说中的意象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既有以吊脚楼、划龙船和端午节为论述对象,对其“民俗意蕴”进行阐释的;也有人专论其情爱小说中民间意象,剖析其“情爱阻隔”原型所包含的现代性内涵。龙慧萍既分析了沈从文和福克纳的创作与“水”、“树”的关系,亦论述其差异的成因。苏琴琴等抓住“水”、“雪”意象剖析《边城》与《雪国》,进而阐释作者表现对象的不同认知。邱于芸引入陈师曾、丰子恺的画论以及西洋透视法等解读《边城》,认为“《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 … 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阐释空间。”杨瑞仁认为“《边城》实际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世界,即: 美丽而愁人的自然、天人合一的碧溪、被`文明’ 浸染的茶峒城。这三个层面的世界不是分割存在,而是`合三为一’ 的艺术独创。”  总体观察对其艺术特征的研究,一方面是新理论、新视角的引入带来研究者思维的活跃,获得了新的观点;即使理论运用尚嫌生涩的年轻学者们的成果,仍具有开启思路的价值。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其的艺术价值依然大有可为,且出现了不少内蕴丰厚的论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作品研究,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与叙述策略之间的关联性。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结语。  论文框架:  绪论  第一章 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  第一节 湘西世界理想背后的乌托邦书写  第二节 乌托邦情结:从社会理想到文学实践  第三节 湘西世界中乌托邦情结的面面观  第二章 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  第一节 文明对照中的湘西世界  第二节 边缘人物的生命特殊形态  第三节 自然和它的“儿女”  第四节 神性的魅力  第三章 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  第一节 乌托邦情结构建的内在冲动  第二节 早期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创伤体验  第三节 内在矛盾:乌托邦情结的解构  第四章 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  第一节 叙事的强化和弱化  第二节 循环式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诗性叙述中的性别含义  结语  具体思路:  绪论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在一代代人的阅读中不断被研究,湘西世界中诗意与理想的色彩,理想与现实的割裂,牧歌情调与人性的小庙,都带有乌托邦的色彩,虽然时常见到分析构建美好的湘西世界的文章,但止于一种审美文化的形象的构建,却没有很少论述沈从文作品中乌托邦的情结以及叙事策略的关联性。  第一章 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  第一节 湘西世界理想背后的乌托邦书写  本节拟对沈从文相关作品进行研究及梳理,概括沈从文的乌托邦的情结和书写冲动。  第二节 乌托邦情结:从社会理想到文学实践  本节拟讨论乌托邦情结是个人精神的永恒的冲动。  第三节 湘西世界中乌托邦情结的面面观  本节主要谈论乌托邦情结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人类精神的引领,另一面对于理性的避离。  第二章 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  第一节 文明对照中的湘西世界  本节拟对《八骏图》、《龙珠•写在一文之前》、《边城》等作品进行研读,在都市和湘西世界对照中探析沈从文的乌托邦的情结。  第二节 边缘人物的生命特殊形态  本节拟对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妓女”边缘人物人物进行研讨。  第三节 自然和它的“儿女”  本节拟对《边城》、《萧萧》等作品分析,讨论自然与淳朴的少女。  第四节 神性的魅力  本节拟对《神巫之爱》、《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等,探讨人类神性的表现。  第三章 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  第一节 乌托邦情结构建的内在冲动  第二节 早期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创伤体验  第一、二节主要讨论乌托邦情结生成的原因  第三节 内在矛盾:乌托邦情结的解构  本节拟从巫术、乌托邦的闭塞和保守性、过度依赖再现想象性的角度,讨论乌托邦的解构。  第四章 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  第一节 叙事的强化和弱化  本节拟对《边城》作品的分析,探讨这种叙事策略对乌托邦建构的方式。  第二节 循环式的叙事结构  本节拟对《边城》、《萧萧》等文本结构的分析,探讨这种结构对乌托邦建构产生的效果。  第三节 诗性叙述中的遮蔽性  本节拟对《边城》翠翠的失语性与自我意识的朦胧性的探讨。  结语  2.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技术路线:  本选题是在大量阅读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以及近年来沈从文研究著作和叙事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建立起来的。拟搜集、查阅一切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料,有比较地将这些材料逐一筛选、分类,然后有重点地进行阅读,深入了解本论文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态,进而探寻出研究的切入点。在掌握足够充分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并形成一条明确的思路,以特定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将杂乱的材料汇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再根据体系的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要点,组织论文提纲,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材料反映的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现象挖掘创新点,使论文不停留于一般的理论,而具有更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施方案:  本文拟分为五个板块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结语。  3.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点  关键技术:  本文拟在现有学者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大量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文本,收集并研读海洋文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资料,在文艺学、美学等关于文学风格、文学接受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证分析,解决如下问题:第一,理论与文本相结合,通过运用叙述学对沈从文乌托邦情结进行合理阐释;第二,通过对作家作品研读,联系当下文学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动向,丰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难点:  第一、乌托邦情结进行阐述并给出界定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查阅大量理论资料,比较、综合,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进而得出自己的定义。  第二、对现代性背景下沈从文乌托邦建构,需要建立在大量作品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撑,工作量较大。  第三、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乌托邦情结与其叙事策略关系的研究,不仅需要大量作品的阅读与积累,也要求需要对现代文学的文学创作、创新、理念的全面梳理,并进行对比联系。  4.预期达到的目标  本文拟通过详细完整的论述解决三个问题,即乌托邦的理解,对乌托邦情结的审美体现进行界定;理论与文本相结合,通过运用叙事学文学理论对小说中乌托邦情结进行合理阐释;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乌托邦情结与其叙事策略关系的研究,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补充现代文学史的写作,从而完成一篇规范的、有所创新的硕士论文。  论文的工作量及具体进度安排  1、资料搜集、研读与思路整理:20XX年11月至12月  2、论文绪论撰写:20XX年12月,拟3000字。  3、论文第一章撰写:20XX年1月至3月,拟8000字  4、论文第二章撰写:20XX年3月至4月,拟8000字。  5、论文第三章撰写:20XX年4至5月,拟8000字。  6、论文第四章撰写:20XX年5至7月,拟9000字。  7、论文结语撰写:20XX年7至8月,拟3000字。  8、完成论文初稿并进行初步修改:20XX年9月至10月。  9、论文再次修改:20XX年10月至11月。  主要参考文献  作品类  [1]凌宇.沈从文正传[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五[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七[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八[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7]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十[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184  [8]沈从文.沈从文全集散文卷卷十一[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9]沈从文.从文自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1  [10]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1]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论著类  1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6]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7]刘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18]杜素娟.孤独的诗性――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张建永.林铁.孤怀独往的精神背影――沈从文独创性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20]张晓h.复调诗学与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1]陈洪.结缘:文学与宗教――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中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22]席建彬.诗意的探寻――中国现当代抒情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2  [23] 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4] 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 巴金,黄永玉.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  [27]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M].成都:成都出版社, 1993.  [28] 王继志.沈从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29]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30] 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赵园自选集)[A].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1] 赵园.艰难的选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32] 刘洪涛.沈从文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3]吴世勇.沈从文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34]张新颖.沈从文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5]傅修延主编.叙事丛刊第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6]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7]禹建湘.乡土想像: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8]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9]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论文类  [1] 杜平.建构“他者”形象的话语―――文学的异国情调[J].当代文坛,2005(6).  [2] 高玉.论都市“病相”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建构意义[J].文学评论,2007(2).  [3]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2002(1).  [4] 向梅林.彭学明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从区域文化角度出发的解读[J].理论与创作,2000(6).  [5] 龙慧萍、张志忠•从“他者”到乌托邦―――沈从文前期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叙事策略[J].湘潭大学学报,2010(7).  [6]林铁. 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D]. 吉首大学,2009.  [7]徐海燕.沈从文文学创作对乡土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守望[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8] 金洪昌.论沈从文的三重“世界” [D]. 延边大学,2012.  [9] 李洪杰.美丽与哀愁――试论沈从文人性烛光下的女性形象 [D]. 青岛大学,2012.  [10] 苏文兰.展示•表现•反思――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D]. 西北大学,2002.  [11]方仪.乌托邦理论的诠释及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12  [12]李丹.乌托邦思想研究:理论探微•发展脉络•殊异甄析[D].吉林大学,2012:4  [13]陈春莉.詹姆逊文化乌托邦思想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14]孙佳.京派审美批评与知识分子身份研究[D].辽宁大学,2013  [15]陆友平.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沈从文《边城》与斯托姆《茵梦湖》的比较[D].南昌大学,2010  [16]周黎燕.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7] 王文捷 试论沈从文创作边城世界的现代文化意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 9 月  [18 ]杨联芬:沈从文的“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003年第2期。  [19 ]刘永泰:边城: 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吉首大学学报[J]2004年第2期  [20]周昌梅、向刚:“人性的小庙”与现代性― ― 对沈从文“浪漫传奇小说”的解构批评,吉首大学学报[J]2006年第6期  [21]陈国恩: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学习与探索[J]2002年第4期。  [22] [韩]柳昌辰:自我与世界的重构― ― 沈从文作品中都市文化的视角与意义, 复旦学报[J]2000年第1期  [23] [新加坡]王润华: 沈从文小说人物回归山洞的神话悲剧,吉首大学学报[J]2002年第4期  [24]裴春芳:同质因素的“反复”― ― 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话语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25]郑薇:神话重构: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时间维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006年第4期  [26]杨玉珍:边城的民族伦理与性别叙事,吉首大学学报[J]2012年第6期  [27]何小平:沈从文创作初期的人类学诗学创作,吉首大学学报[J]2012年第1期。  [28]孙晓娅:超越现实世界的文化存在― ―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符号学解读, 东北师大学报[J]2001年第3期  [29]董正宇:沈从文与湘西方言― ― 兼论沈从文对现代汉语文学的贡献,吉首大学学报[J]2006年第4期  [30]杨春时、徐晋莉:沈从文的东方式浪漫主义,烟台大学学报[J]2006年第2期  [31]金介甫著,黄启贵、刘君卫译: 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吉首大学学报[J]2005年第4期  [32]蒋登科: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西南大学学报[J]2007年第1期  [33]张德明:沈从文诗歌论,民族文学研究[J]2009年第3期  [34]张桃洲:论沈从文新诗中的苗文化因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010年4期  [35]胡程、许思友:情感的审美化与审美化的情感: 论沈从文与卢梭思想的浪漫主义特质,宁夏社会科学2012[J]年第1期  [36]「日〕今泉秀人:“ 乡下人” 究愈指什么― 沈从文和民族愈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1992年第3期  [37]贺桂梅、钱理群:沈从文〈看虹录〉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J]1997年第2期  [38]张新颖:从“抽象的抒情”到“呓语狂言”――沈从文的四十年代,当代作家评论, [J]2001年第5期  [39]杨扬、吴世勇:一个湘西人的上海情结,社会科学报, [J]2002年11月,第004版.  [40]包训英:沈从文的女性观对其创作的影响,求索, [J]2004年第7期。  [41]刘东玲:不可超越的行情――沈从文后期文学创作发展论,社会科学辑刊[J]2005年第4期。  [42]刘洪涛: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及其现代文学史意义,郑州大学学报[J]2005年第三期  [43]罗勋章:沈从文小说的背景化叙事,湖北社会科学[J],2006年第11期  [44]陕庆:从“抒情”到“抽象的行情――对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的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J]2008年第1期  [45]章敏:论沈从文文学语言的蜕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J]2009年3期  [46] 马玉敏 徐恒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表层意识与深层意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1999年第3期  [47] 王文捷:试论沈从文创作边城世界的现代文化意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J],2002 年 9 月  [48] 曹瑞瑞:《边城》的和谐之美西部发展报[J]2006年第004 版  [49] 李朝英:漫谈《边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7年第2期  [50] 康永秋:后毅:寂寞的路湘潭大学学报[J]1995 年第4期  [51] 孙明英:静观生命:沈从文文学批判理念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月  [52] 梁红霞:沈从文文学批判的东方美韵[J]2007年第3期  [53] 滕小松: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J]1997年2月  [54] 沈从文: 纵文小说习作选袱序,国闻周报[J]1936 ( l )  [55]刘永泰: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000年第2期  [56]金介甫有缺陷的天堂――沈从文小说集序,海南师院学报[J]1995年第1期。  [57]刘洪涛,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8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5年第2期  [59]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J]1986年第6期  [60]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和城里人的理想――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J]1988年第3期

第二篇: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文化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意识,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  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  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们阅读余秋雨的作品不难发现,实际上他是有意要进入一种现在“中国式文化团体”的自我放逐的状态。  3、重塑当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结合历史的同时,又与现实相联系,在对文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一种深深地忧患意识,在观看历史的进程中,反省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前途。  4、结语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中努力实现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职责。正是作者这颗怀古思今,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诚之心,使得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文学寻根的主要特点,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余秋雨散文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发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意识。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  1、20XX年12月3日前报毕业论文题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学院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按时交指导教师。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教师完成定稿评语。  6、20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五.已查阅的参考文献  书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余秋雨.《游走废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4]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周冰心、余杰.《文化口红――解读余秋雨文化散文》[M].北京:台湾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杨亮.《文化寻根的现代性焦虑――再探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2011(05)  [3]任翔.《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  [4]小耘,马成俊.《对寻根文学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04)  [5]蔺春华.《中国传统文化对余秋雨创作的影响》[J].甘肃广播大学学报,2001年第11卷第2期  [6]孙碧平.《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特点》[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第16卷第3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