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合集)》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合集)》。
第一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题目: 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论文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对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影视改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即: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1998)以及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2009)。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部《花木兰》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编者究竟有何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
二、调研资料情况
1.谢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15-417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0-101
3.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4.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文学教育(上)》, 2007(1)
5. 孙连琦,漫谈《木兰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1)
6. 杨开达,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7.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02(2)
8. 梁静璧,意识形态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9.毕耕、李冬青,《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中州大学学报》,2002(2)
10.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 》[A],第六届全国传播学会议论文[C],1999年
11. 塞缪尔?亨廷顿,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 新华出版社,2003
12.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2,中国期刊网
13.李希光,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 [J].国际新闻界,2000(2), 第5--10页.
三、实施方案
主要从对原作品的改编的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方面均采用:“先总述概况进行对比然后再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节改编的异同
同:1、爱情友情一个都不能少;
2、都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发现了木兰女儿身的秘密
异:中:对战争的思考,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西: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没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
二、木兰作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异同异:
异:1、娱乐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战争中的形象,娱乐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设置夸张;娱乐化程度高,冲淡了战争的严肃性;
2、对女性的解读:中:人物中综合了犹豫、妇人之仁、爱情、理智等,将木兰的形象立体化,符合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解读;
西:突出一个普通女孩的个性形象,突出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有西方的色彩,强调女性的独立,自由;
三、配角形象设置的异同:
同:都成功设置了“配角”形象;
异:中:以战争中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为配角,表现了兄弟间的感情;
西: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影片中加入了“中国龙”作为配角,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是吉祥物;
四、主题设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编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异同:
异:中: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将人性放在国家利益面前进行拷问;宣扬集体主义的爱国精神;
西:西方文化的烙印:强调个人主义,宣扬女性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预期结果
课题任务: 论文选取对诗歌《木兰辞》的典型改编影片,通过对两部影片中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花木兰》改编影片的详细分析研究,来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倾向以及价值取向。
结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完成。
五、进度计划(请依照学校要求的当期论文进度填充)
20xx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联系指导教师查阅资料,拟定选题
20xx年12月1日—12月31日:确定选题
20xx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月16日:参加开题报告答辩会
20xx年1月17日 —2月28日: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
20xx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检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
20xx年4月10日—5月10日:定稿,撰写答辩陈述,准备答辩
20xx年5月11日—5月15日:根据具体安排,参加论文答辩
第二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前言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第一次f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1917年到1927年之间,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亦或是生活造就,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返璞归真势在必行,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2015,02(01):79-82.
2.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2015,01(02):208-218.
3.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03):131-136.
4.吴晓东.古典语境在现代文学中的移植――何其芳对中国古代志异文本的改写[J].名作欣赏,2011,10(07):35-42.
参考文献
1、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吴琼上海师范大学2012-03-15
2、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及展望李宏顺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9-20
第三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
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女性主义文学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女性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中国近代作家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自问世以来倍受欢迎,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该书以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描述了三个家族的衰落,塑造了数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本文选取《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子木兰,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现代之美与传统之美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京华烟云》及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翻译研究,文化解析居多,而对文学特点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文学研究出发,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拓宽了《京华烟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
2.实际意义: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入手,分析《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的了解木兰这一形象,理解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从而提高读者的女性主义意识,重视女性的价值。还能使读者在阅读《京华烟云》时,对这一着作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最后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木兰这一形象能让女性读者在生活中有所启发。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国外研究动态
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歧视。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早在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着。十八世纪英国的玛丽沃思通克拉夫特曾经发表《女权辩护》。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地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的。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穆勒将女性主义的观点表现于《妇女的屈从地位》一书,他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下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西蒙娜。德。波伏娃,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其代表作是《第二性》。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的观点为核心的女性主义思想突出其观点的独创性和开拓性。伊莱恩肖瓦尔特曾在其作品《文学批评》中将女性主义写作分为三个阶段--“女性写作”(1840-1880),“女权写作”(1880-1920),“女人写作”(1970-至今)(2004:148-149)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早在1929年就写出了题为《自己的一间屋子》的文章,作者抨击了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分析了女性若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社会前提条件,她在书中说到“我们女性要成为我们自己,我们要有500英镑的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2001:584)。
2.国内研究动态
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受到启蒙意识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兴起,时至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运动者将女性个体的,私人的欲望、需求、经验推向到公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讨论与反思,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理论被诸多学者研究。如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红字》、《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文学作品的分析。随着《京华烟云》的出版,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的出版,国内对《京华烟云》研究层出不穷。从1990年到2013年对其翻译研究的文献达到185篇。1998年至今对其文化解析的文献达到243篇。从1991年至今对木兰这一人物解析的文献达到89篇。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木兰进行解读,但从女性主义入手的相对较少。谭静(2006:131)发表的《论木兰的道教人生观》从中国的道家思想结合木兰的婚姻,家庭,处事三方面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李志红(2006:107-109)发表《中国的乱世佳人-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分析》,从木兰的容颜,聪慧,豁达,坚韧等几方面分析了木兰的形象。张玉上,刘蓉(2010;35-38)发表了《从”合作原则“的违反剖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典型个性》,从合作违反的角度分析了木兰的独特个性。而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的有雷琰(2006:65-66)发表的《透过<简爱>看<京华烟云>――从女性主义视角批判木兰形象》从事业,婚姻两方面批判了木兰形象中的缺点。王晓娜(2012:30-31)发表《20世纪初中西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厄秀拉“与”姚木兰“的异同》,用比较的手法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木兰的形象。这两位学者虽然都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木兰进行了分析,但是观点却不同。雷琰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木兰进行批判,而王晓娜则是从女性主义的理论入手对比厄秀拉分析了木兰女性主义意识下反抗传统的一面及妥协于传统的一面。雷琰的研究较片面,王晓娜的研究不够深入。
3.本人见解
结合国内外研究,可总结出女性主义旨在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平等权力以及妇女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应用于《京华烟云》木兰这一人物分析中,将当时中国女性主义的特点与木兰这一特别形象相结合,深入的分析了一位近代中国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向读者阐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及女性主义发展情况,还拓宽了《京华烟云》的文学研究领域。
二、研究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及观点
1.主要研究内容:
女性主义理论为《京华烟云》在文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对全文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文将介绍女性主义的定义及发展,第三部分介绍《京华烟云》的内容及作者。第四部分是全文重点,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具体分析木兰这一形象。从其突显的现代之美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从分析其潜在的传统意识,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还不是特别强烈。最后一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
2.观点:
笔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木兰。一方面,她吸收了新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传统社会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她追求平等的教育,追求男女地位的平等,追求自由和独立,是当时新女性的代表。另一反面,她继承了传统女性的妇德,在婚姻,生育,以及传统妇德反面有一定的认同甚至妥协。两种思想同时在木兰身上体现,并不是一个矛盾体,相反,木兰巧妙的结合了这两种思想,成为了林语堂笔下的完美女性。
2)研究重点
木兰是《京华烟云》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社会和家庭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形象。因此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体现了木兰女性主义意识的三个方面,和体现其传统之美,女性主义意识不够强烈的三个方面。及这一形象的成因。
3)研究难点
首先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其次,在搜索到的众多参考文献资料中对于本选题的相关研究都不是很深入,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进行研读和归纳总结。
4)创新点
目前学者对《京华烟云》的研究大多在翻译领域,且文学领域用到女性主义的较少。本文从女性主义分析木兰这一形象。既能为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增添分析材料,又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5)论文结构引言
1女性主义简介
1.1女性主义定义
1.2女性主义发展
2.林语堂及《京华烟云》介绍
2.1林语堂简介
2.2《京华烟云》内容介绍
3.女性主义视角下《京华烟云》中木兰形象的分析
3.1新型女性意识的觉醒
3.1.1.对平等教育的追求
3.1.2.对男女地位平等的追求
3.1.3.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3.2.对传统意识的妥协
3.2.1.对传统婚姻的妥协
3.2.2.对传统生育观的妥协
3.2.3.对传统妇德的妥协
总结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选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选题研究是建立在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检索相关期刊,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寻找和搜集与此选题相关的资料,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文献及学术文章,了解本选题有关的`最新动向。此外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研读了相关资料及等相关书籍和大量的期刊文献后,对女性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京华烟云》这一着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女性主义运用于木兰这一人物分析中。通过阅读,学习,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这一选题深入研究
2.可行性分析:
就目前来讲,虽然学者对于该选题的研究尚少,但该选题并非无法完成。首先,学校的图书馆设备齐全、资料完善,现已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到众多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其次,本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掌握得较牢靠,并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本人写论文时间虽不算很充裕,但也足够,且准备时间充足,现经过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对整篇论文已有了初步的构想。综合这些因素,相信定能按时完成论文。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进程安排:
1.20xx年12月12日上交毕业论文题目
2.20xx年11月26日上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20xx年12月30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xx年4月1日上交毕业论文初稿
5.20xx年4月20日上交毕业论文二稿
6.20xx年4月30日上交毕业论文三稿
7.20xx年4月7日上交毕业论文定稿
8.20xx年5月9日毕业论文答辩
2)采取的主要措施:
再次阅读《京华烟云》原着,仔细体会。认真研读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通过个人思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揭示女性主义视角下木兰这一形象的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部就班地完成选题论证、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和修改稿,直至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1]Beauvoir,Simonede.TheSecondSex[M].NewYork:AlfredA.Knopf,Inc.1952.[2]SMITHRDisorderlyConduct:VisionofGenderinVictorianAmerica[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3]RainVoet.FeminismandCitizenship[M].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8
[4]LinYutang.MomentinPek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9.
[5]ZhuHaina.TheChangingRoleofChineseWomeninHistory-fromtheDreamofRedMansionstotheMomentinPeking[J].海外英语2013:214-215.
[6]丁伊莎(DingYisha)。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J].中国文学研究。2003(2):63-66
[7]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伍尔芙随笔全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郭循钊(ZhuXunzhao)。论《京华烟云》之姚木兰[J].科技信息。2009:126
[9]雷琰(LeiYan)。透过《简爱》看《京华烟云》--从女性主义视角批判木兰形象[J].现代文学研究。2006(4)
[10]李银河(LiYinghe)。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1]林语堂(LinYutang)。林语堂自传[M].工丈,谢绮霞,张振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12]林如斯(LinRusi)。关于《京华烟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一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倪志娟(NiZhijuan)。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6)
[14]王丹(WangDan)。《玩偶之家》与《京华烟云》的比照-以女权主义视角看木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第四篇: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唯美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亚历山大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2006,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陈独秀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薛家宝.唯美主义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期刊:
[5]宫昀.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J].考试周刊,2008(11)。
[6]田红燕.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J].聊城大学学报,2008,(2).
[7]张介明.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0,(4).
[8]傅琦.《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7)。
[9]王柯童、曾海珠.《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0]张莉、刘晓茜.《清醒的扑火飞蛾》[J].中州大学学报,2004,(4)
英文资料
[11]ArthurSymons.AstudyofOscarWilde.London:CharlesJSawyer,1930.
[12]GeorgeWoodcock.TheParadoxofOscarWilde.LondonandNewYork.T.V.Baordman,1949.
[13]KarlBeckson,TheOscarWildeEncyclopedia.NewYouk:AMSPress,1995.
[14]KarlBeckson,ed.OscarWilde:TheCriticalHeritage.London:RoutledyeandKeganPaul,1970.
[15]OscarWilde,“TheCriticasArtist”,TheCompleteWordsofOscarWilde.London:Hamlyn,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