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调研报告》。
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
学设计
《圆的周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2.能力目标: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推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
3.情感目标: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理能力;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元硬币、茶叶筒或易拉罐、圆形硬板、纸杯 、直尺、水彩笔、 细线、小组测量记录表、计算器 、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应温故知新,注意知识点掌握的连贯性,同时为讲解圆的周长做铺垫。 2.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图形圆,什么是圆的周长?周长和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1)我们的村长在卖村里的树的时候,他用手拃一拃树的周长,就能知道树的直径,估计出树的体积,他是怎样算出直径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看看会有什么收获。
(2)看这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及细观察,共有三层。上层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认识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出示课件
从准备的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纸杯、圆形硬板等物品中找出一个圆形来,并指出这些圆的周长。 4.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根据已学知识总结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
出示课件: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周长÷边长=4(固定值) (2)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 5.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 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可以测量再计算;而圆的周长呢?各小组同学选出你手中的一个圆形物品来试一试,测量圆的周长,看看你们有哪些好的方法? (2)汇报交流总结:
①“绳绕法”——用细线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然后再把绸带拉直 测量长度;
②“滚动法”——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数出直尺上的刻度差
——还可以先用水彩笔在硬币的圆周长上涂上颜色,然 后将硬币在纸上沿直尺滚动一周,测量纸上留下的痕迹的长度;
③“剪圆”——先用剪刀沿着纸杯圆口剪下一条,剪得越细越好,
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把曲线化成直线进行测量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方法。
出示课件
转化 曲 →
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圜(yuán )丘坛有三个圆,这三个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吗?(不能)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呢?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出示课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6.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而且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半径、直径)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出示小黑板,猜猜看,圆的周长大概应该是直径的几倍?说明道理:(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3)小结并继续设疑: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出示课件:圆周长÷直径=?
老师请各小组讨论:要想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需要做哪些工作?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出示探究建议:①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②记录数据;③进行计算;④得出结论。
(二)实际动手,发现规律:
(1)明确要求:
圆的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确定好测量对象,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每组同学可以从桌上物品中选出2-3个圆形进行测量,把数据和结论填入表格里,组长记录并计算,其他组员测量,最终求出一个平均值。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反馈数据(选取3~4组实验结果) 2.发现规律,初步认识圆周率
(1)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几倍?刚才同学们已经对大小不同的圆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算,能够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出示课件:三倍多一些。 3.介绍祖冲之,认识圆周率
(1)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对这个倍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个值就是圆周率,知道他叫什么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出示关于圆周率的资料。
(2)看后激励:同学们今天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当中将来也会产生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 (3)了解误差
我们将为我们班有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那是因为测量和计算过程中存在着误差:
如:测量误差、读数误差、尺子刻度不一致、细线弹性不一致等等,通过这段文字资料你能确定圆周率的值了吗?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用希腊字母π表示,实际计算中π取近似值3.14。
出示课件:圆周率用π表示,π=3.141592653……
实际计算中 π≈3.14 4.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 如果知道圆的直径,你能计算圆的周长吗? 追问:那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多少倍? (π倍)
出示课件:圆周长 ÷直径=π( 圆周率)
圆周长 = 直径× 圆周率 C
=
π d (2)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又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板书: C
= 2πr (三)、巩固应用,形成能力 1.判断
a.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 ) b.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 c.π=3.14 ( ) 2.计算: 出示课件:分别求d=4厘米、r=1.5分米圆的周长 3.解决实际应用
(1)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0.6米。车轮滚动一周,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2)摩天轮的半径是5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
(3)一个木桩的横截面周长是37.68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四)、课内小结,扎实掌握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知道老村长是怎么求出树的直径了吗?
(五)、课外引申,拓展思维
出示课件:小明的妈妈在自家的墙根下建了一个花坛(如图)。你能计算出花坛的周长吗?
第二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调研报告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目标
遵义市正安县俭坪中心小学 雷敏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认识圆的周长,采用滚动、绕绳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发现圆周率,理解它的意义,体会圆周率是个常数。
3.让学生根据圆周率得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我是经过分析教学内容及教育价值和学生以及学生任务这两大块后,制定的学习目标。(1)从知识与技能看, 从生活实际中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特征以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想象、验证、讨论、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化、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教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小河口镇中心学校 夏安朝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圆的周长》计算。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而且在对圆周长有关知识的推导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探究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
五、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及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质疑引导,组织探究。
七、学法指导:独立思考,探究发现。
八、教学准备:
教具:圆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若干个; 学具:细线、直尺、计算器、圆片
九、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学生猜测。想想看,要解决这个问题会和什么知识有关呢?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周长”。 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实物指出周长,教师出示一个圆,让学生指出圆的周长)
3、怎样才知道圆的周长呢?(测量、计算)怎么测量?怎么计算?
4、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二)、 引导探索。
1、 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你觉得有什么方法能测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讨论,教师予以方法指导)
测量:分组测量(要求:先讨论测量的方法,再分工合作,把结果记录在表上)
分小组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观察这些数据,你觉得周长和直径有关系吗?会有怎样的关系?
3、 如果我们任选一个圆进行测量,结果会怎样呢? 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是不是固定的呢?
这个倍数就叫什么呢?介绍π的读法和意义。
对这样的测量结果,同学们觉得精确吗?为什么?想不想进一步去探索。
(三)、 了解、感悟、经历圆周率值的研究历史。
其实古时候早就有人在研究这个倍数了。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祖冲之通过计算6144边形的边长,才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这是非常不易的。需要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毅力才能完成。
(四)、 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知道圆的直径怎么求周长?知道半径呢?
C=πd、c=2πr
(五)、 初步应用。
1、解决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解法,教师讲评订正
2、解决简单问题。 ( 六)、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方法:滚、绕
圆周长÷直径=圆周率:π=3.1415……≈3.14 C=2πR C=πD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网上百度收索视频及图片等素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新课改思想。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圆的周长教案
圆的周长
【内容】教科书第6
2、6
3、64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 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 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5、 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6、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个计算器。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 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怎么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那什么是周长呢?(PPT出示)
3、想一想:什么叫圆的周长?(PPT出示)
4、中国古代就已经研究出了怎么计算圆的周长了:(PPT出示)
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bì)算经》中就有了“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指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
二、探究新知
(一)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问: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说得对吗?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这里说的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直径)
2、那怎样测量圆的直径呢?
用两个直角三角尺与一个直尺卡住圆形的物体就能得出圆的直径。(请学生上台演示)
(二)测量验证
1、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 绳绕法
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 滚动法
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学生活动,分组合作。
(四人一小组,两人合作测量,一人记录,一人总结。分工合作) ①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②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
(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 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那么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
(三) 介绍圆周率
1、 师: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读“派”)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 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
3、 小结: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成为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根据需要,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的?两个数相除又可说成是两数的比,所以这个结果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π”表示。这个比值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得到的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那圆周率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呢?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强调π≈3.14,在说的时候要注意是近似值,写和算的时候要按准确值计算,用等号。)
(四) 推导公式
1、 到现在,你会计算圆的周长吗?怎样算?
2、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表示d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板书:c=πd)就告诉你直径,你能求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 知道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周长是它半径的多少倍?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① π=3.14 ( )
②只要知道圆的直径或者半径,就可以知道圆的周长( )
③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①d=4厘米 ②r=1.5米
3、解决问题
① 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②摩天轮的半径是5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转过多少米?(π取3.14) ③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0.6米。车轮滚动一周,自行车前进多少米?(π取3.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④汽车轮胎的半径是0.3米,它滚动1圈前进多少米?滚动1000圈前进多少米?(π取3.14)
⑤思考题:个木桩的横截面周长是37.68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π取3.14)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填一填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应练习题
板书设计: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倍多一些 π≈3.14
C=πd C=2πr 圆的周长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周长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充分地认识到:
1、把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重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圆的周长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在“怎样求圆形纸片的周长?”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究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用线围”和“在直尺上滚”的测量方法。然后教师用问题“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启发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第二次探究,学生已观察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2倍多之后,启动问题“那会比几倍少或接近几倍呢?”学生独立思考却找不到合理的依据,感到困惑的时候,老师为每小组提供一个圆的图片,让各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第三次探究,学生已经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发现了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4倍少,老师再问“那究竟是几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启发学生想到计算的方法,然后请各小组在前面测量的基础上,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并观察有什么发现,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同时也验证了前面的推理。在三次探究活动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于对知识探求的欲望,主动进行操作、猜想、验证、思考与交流,经历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积累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2、促进知识的迁移
“为迁移而教”。迁移的前提是知识间存在着联系,我们要善于研究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原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圆的周长与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存在着联系,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周长与条件之间都存在倍数关系。本节课在设计时,采取了并列结合的学习方式,步步深入,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新的知识。
3、把数学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本节课增加了学生猜想计算圆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及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倍数的取值范围,探究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面面俱到
是很困难的,让学生经历探究圆周率的过程,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对学生来说是个了不起的收获。本节课把“使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压缩了练习的时间,把练习放在下一节,让练习课成为新授课的延伸。
3、充实、完善了教学目标。
把数学看作大数学,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是在别人提示下通过测量计算得到的圆周率,而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经历前人研究圆周率的过程、所运用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探究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情感,而这一切,比单纯获得一个公式更为重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增加了“使学生经历圆周率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这一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