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逃课检讨书(推荐5篇)

时间:2022-06-04 00:30:2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1724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大学逃课检讨书(推荐5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大学逃课检讨书(推荐5篇)》。

第一篇:大学逃课检讨书

尊敬的XX老师:

您好!

作为学生,保证每堂课按时上课,不早退,不逃课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认识到自己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犯的是原则性的问题,是不能被原谅的,为了更好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我认为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深刻检讨:

一、思想上的错误:在思想上分不清主次,对老师不尊重,对自己不负责。老师上的每一堂课我都是很感兴趣的,老师上课认真负责,与学生互动良好,内容新颖实用。对这样好的老师,不仅没有应有的尊敬,反而逃课,这是我犯过的最愚蠢的错误。

二、行为上的错误:逃课回家,没有报告班级、老师任何人,更没有请假,无视学院管理制度,无视老师的话语。

三、对自己的不负责,学习是学生的天职,逃课让我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必然影响自己知识的积累,作为大学生是很不应该的。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改正自己的错误和身上的毛病:

一、提高纪律性,最要命的问题是缺乏纪律性,给学院的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二、学会正确处理问题,当遇到问题是应该深思熟虑,遵循原则,分清主次。

三、学会尊重人,对人尊重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人应有的起码礼貌,尊重别人才值得尊重。

我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下这篇检讨,希望得到老师的原谅,保证绝对不会再犯类似错误,希望老师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

此致

敬礼!

 检讨人

  20xx年x月x日

第二篇:万字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同,E·H·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 ,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 “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 ,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艺术”最初的功能是根据巫术或宗教或政治的需要创造一些合适的形象。出于各自不同的 “情境”,这些形象可能像古埃及那样静肃,也可能像非洲部落艺术那样粗放或者向中国青铜纹样那样狰狞恐怖。在历史过程中,艺术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传统,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人类社会中由此悄悄地出现了一种叫“艺术”的东西。(这一点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关于艺术起源的看法有相同之处)

贡布里希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 ,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 ,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们应当最精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艺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般的对某个问题的解答。尽管贡布里希承认在艺术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但他绝不希望他的读者误以为进步就是价值。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但是他强调“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本书的某位读者可能喜欢拉斐尔,讨厌鲁本斯,或者正好相反。但是,如果本书的读者不能认识到这两位画家都是卓越的大师,那么本书就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如果从“问题情境” 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贡布里希在谈到建筑以及“原生态”的绘画与雕刻时曾用两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标准—— 既“实转载自百分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用”又“合适”。尽管后来艺术日益成为奢侈品,不再那么实用了,但这个标准仍未完全失去价值,并且还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显出复苏的力量。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便是一种既“实用”又“适用”的艺术。特殊的情景促使艺术家选择了黑白木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豪放朴实的黑白木刻作品,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刀法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适应了当时的情景对艺术作品的特定要求。人们现在回忆那段时期的艺术时常会用到“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等字眼。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在战斗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具体的艺术

问题,使作品尽可能地“实用”又“合适”。我们不会想象延安的木刻艺术家是为着创新而工作的,但他们的确创造了全新的艺术。他们的作品使得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20世纪的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艺术局面,有太多的问题等着艺术家去解决。在西方文化艺术不断涌入中国的浪潮下,中国美术面临着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中西不同艺术:是中西结合还是拉开距离?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选择:传统派的代表是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潘天寿等,他们革新传统,将传统中国画推向一个新世界;而主张中西结合的徐悲鸿、蒋兆和等人吸收西方的艺术来促进中国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还有致力于油画扎根本土的艺术家等等。正如贡布里希所说 ,任何风格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解决问题”出发 ,我们便不会简单地以时代进退为褒贬艺术的依据,而要看到艺术创作背后所面临的“问题情景”。

可以说艺术家从未像现今这般自由,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寻找任务、确定方向。那么现今的艺术家们面临什么问题要解决呢?这或许很难回答,但是他们一定会表述属于 “今天这个时代” 的问题。无论一个艺术家所习用的技术手段是什么,总应该面对今天这个时代。但在此就有必要提及贡布里希所批判过的“时代精神”,他将它形象地称为“一个超级艺术家”——这个艺术家用绘画、诗歌、音乐等多种风格表现自己。贡布里希完全肯定“问题情境”会因时代变迁而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但它不是那种决定一切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意识到:一旦艺术家或被-迫或自愿地忽略了自身的感受而时刻以“表现时代精神”为已任,他的作品便容易丧失活力。佛家徒艺术家和佛教艺术家是不同的。前者并没有用艺术手段宣传教义的任务,所以他一旦受到内心的驱使去做些什么,便会创作出真诚的有活力的作品;而后者肩负着宣传佛教的任务,在创作时难免出现一些敷衍空洞之作。我们应当警惕这种危险。 !

《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艺术史巨著。它生动易晓的语言,突出的问题意识,已经和其中所体现的贡布里希爵士的博闻强识、古典气度和学术使命感融汇一体。范景中先生给中译本做的注释极为丰富,最重要的是对贡布里希的观点和思考做出了清晰的提要和介绍。

导言中,贡布里希强调: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以及归于艺术名下的种种活动。“艺术”没有本质,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它有不同的意义范围。贡氏更愿意以“制像”来谈论艺术的历史。他在另一个场合谈到,“艺术”这个词的意思涉及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指绘画或者图像,如“儿童艺术”;另一方面则可以是一种价值判断,比如“这是一件艺术品”或“卡蒂尔-布列松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当然,贡布里希并不是单单叙说制像的历史,而是那些好的制像的历史,这就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为了避免讨论所用的范畴的不确定,他在说故事的时候并不从定义入手,而是构造出一个问题情境,沿着一个问题情境的逻辑,说明艺术家(制像者)在创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形成了一部艺术问题史。这部问题史沿着两条线——艺术家的活动以及艺术品的活动——发展下去。

贡布里希在解读制像者的再现行为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即“概念性图像”。原始艺术、儿童画的制作者并没有画他们所“看”的实际事物,而是画出所“知”的概念内

容。那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艺术家们用最顺手的形状去画一张面孔,保持了一种图案的统一与和谐。中世纪,艺术家有时会抛开他们的范本,去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时甚至在写生,这成为了后世描摹自然,画出眼睛所见之物的伏笔。营造错觉的观念在乔托那里开始发展起来,不同于希腊艺术的完整性原则的是,观者已经具备了发挥想象,以补足绘画母题所暗示的没有画出那一部分的经验,赋予画面以空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尽管发明了科学的透视法,但仍要倚仗“概念性图像”,用一些基本的图式、形状去模仿一个物体。不依靠任何先在的观看经验,用“纯眼”去看世界,是贡布里希所批判的。对概念性图像的强调,或者说对画家的技能以及它们所掌握的图式工具的强调,贯穿着整部艺术史。对于为什么要有艺术史,有这样两种回答。其一是贡氏所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求知乃人类天性”。我们需要了解艺术中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为何会造成当前的情境,因为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我们总会对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感到好奇,想去理解它们。时间的维度使一个人的生命延展、扩大,如果囿于当下,那么就没有未来,也无须关心未来。第二个原因则可以承接人类的求知欲而来,归结到艺术史家的责任。往昔那些艺者并不一定会拥有对历史的全部知识,也未必能深入到艺术发展的内部掘取真理。许多情况下他们只是对前辈所开创的某种优秀实用的技能进行摹仿。贡氏对“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一艺术史上的断语所容易造成的误解不无担心。他从唯名论的主张出发,艺术家并不是先画出一个共相,即一般化的个体,再去再现一个具体的人物。小孩子也可以把一根棍子称为马,不管有没有马的一般属性。替代物和它的指示物之间的联系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木马沉思录:论艺术形式的起源》)因此,那种认为艺术起源于文艺复兴,中世纪没有艺术的讨论,在贡氏眼里是浪费时间且毫无意义。只要我们处在一个文化习俗的范围内,知道我们讨论的是什么,就不妨称某个事物或者某个时期是艺术。也正是这个逻辑,使得贡氏对论说杜尚的著作毫无兴趣,那种把杜尚的小便池附于艺术定义的革新这一题目之上的做法,显得荒诞无稽。而贡氏对抽象艺术也是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如果波洛克之流的游戏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作用的话,可能是它帮助我们赋予那些工业文明下复杂又丑陋的形式以人性。这和格林伯格的论述大相径庭。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绘画的本质是从乔托到库尔贝在画布的二维平面上开掘三维的错觉空间,再到追求绘画的二维的平面性。抽象艺术则是这个理路的必然结果。艺术史家们编织的艺术史具有多种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叙说的不同故事并不相冲突。需要弄清的是他们各自所说的艺术史是怎么一回事。

有论者把格林伯格对现代绘画本质的总结——从乔托到库尔贝,艺术家们虽各属不同时期,却做着同样的事情——斥为黑格尔式的结构。而贡布里希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则是他艺术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一是艺术是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贡氏认为,构成历史的个体的某个具体的生存情境会影响他的制像活动,不同的情境会催生不同的风格,而风格并不一定是时代精神或民族性的体现,而有可能是一套产生自情结张力的程式。黑格尔的美学结构的危害之一是脱离具体的艺术史料,把艺术活动纳入到他的体系中去。这也会造成了一个不合情理的结果:艺术家极力想在画中放进所谓的精神、意义、人生哲理,却莫知所从。我们可以说,形式(或程式),才是看待绘画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它本身就具有意义,而无须非得拉来内容、精神等庞然之物作为依托。其二则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念,认为艺术史以盛衰循环为发展特点。瓦萨里认为艺术就像人体一样,经历了出生、成长、盛期和衰老死亡的过程,在他眼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

就是顶峰,同时也是衰落的标志。贡布里希把这种对精神整体、艺术风格整体的崇拜归因于人们对体系的崇拜。黑格尔体系给了人们解释人文学科以方便的、轻巧的科学感。但是这种伪科学感在波普尔那里被批判为理智上的不诚实和道德上的不负责任。(范景中:《贡布里希对黑格尔主义批判的意义》)这也让我想起,曾经听一位国内的哲学学者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以电邮的形式发给他一套“哲学体系”。用体系来囊括全境,或是标识出某些历史分期、知识分期,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在谈到十九世纪西方理论家试图解释风格衰落的原因时,有论者指出,缺乏对艺术家心理的研究往往失之鹄的。艺术总体的衰落的假设只能作为我们看待当今时代的艺术的某个理由。

尽管原始艺术与自然主义的或错觉主义的艺术之间的差别有时被夸大,但它们终归有不同之处。正如贡布里希所指明的,所见和所知不可能清楚地一分为二。印象主义者试图抛弃先前的整个传统,抛弃我们固有的“埃及人本性”,遭到了失败。没有知觉概念的限定,一片混乱的自然风景并不能被眼睛真正地看见。《艺术的故事》作为运用视知觉研究的框架来讲艺术史的案例,最后还是提出寻找真正“原始”的艺术,寻找部落艺术在平衡“忠实自然”和“理想美”之间所具有的“强烈的表现力、清楚的结构和直率单纯的技术”。

贡布里希一直是强调传统的意义的。书的结尾也指出,当艺术家对于追求好艺术或好的技艺这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不那么明确之时,或社会没有向艺术家提出种种问题之时,就需要传统的出场。与其说艺术史的种种课题有什么内在的必然性,不如说是由艺术的传统有关。这也是贡氏提请人们注意保存记忆的重要性。艺术史家就起到保存人类记忆库,针砭当代把艺术神话化的作用。这也就是艺术史对艺术的反馈作用,学术的作用。而保持学术不被“陈规的圈囿”所禁锢的办法就是始终保有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由于对西方艺术了解不多,很多细节具体事实并不能很好记住,所以有关例证的那三编印象不深,倒是第一编和第五编的理论令我印象深刻些。首先是第一编,主要论述艺术品的本质。对此,丹纳的出发点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因此他从艺术品追溯到艺术家的风格,再到艺术流派。而艺术流派的形成无疑来自于它所属的风俗习惯、时代精神。而对可以被称为时代精神的事物,丹纳也做了解释,即“某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要了解艺术品、艺术家、一群艺术家(艺术流派),就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不但这个或那个大师的生平,便是每个大的艺术宗派的历史,也证明模仿活生生的模型和密切注视现实的必要。一切宗派,我认为没有例外,都是在忘掉正确的模仿,抛弃活的模型的时候衰落的。” 因此丹纳举出很多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模仿的重要性,甚至在这一节结尾得出“整个艺术就在于正确与完全的模仿” 的结论。

然而读到这里我不得不发问,艺术确实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但艺术也有颠覆生活超越时代的可能,比如卡夫卡的小说,梵高的绘画,都是不符合、或者说超越、颠覆它们所属时代的大多数人思想情感的趋向的。那么绝对模仿是不是艺术的目的呢?我提出了与丹纳接下来提及的同样的质疑,“倘是这样,那么绝对正确的模仿必定产生最美的作品。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丹纳依旧是举出丰富而有力的例子来论证,进而说明艺术的目的应当是“力求形似的是对象的某些东西而非全部”。因此,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某些基本特征、至少是重

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品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特征表现得彰明较著;而艺术所要担负这个任务,是因为现实不能胜任。在现实界,特征不过居于主要地位;艺术却要使特征支配一切。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把实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征的行动受着牵制,受着别的因素阻碍,不能深入事物之内留下一个充分深刻充分分明的印记。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 由此,丹纳最终对艺术品的目的得出了完善的结论:“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的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

接下来,丹纳要讨论艺术品的产生。从前文就可以看出,他认为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他的结论主要来源于两种证据:以经验为证,以推理为证。他在第一编的篇末引用的歌德的话,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观点:“不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 因此,由这种观点出发,丹纳开始分别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希腊的雕塑。他细致而生动讲述,正如他自己所说,将它们看作显著的例子,“使我能够在你们面前应用这条规律,证实这条规律。”这个规律便是“作品与环境必然完全符合”。

然而对于丹纳所举例子的论述,傅雷先生在译者序中的一段话很客观的点出了他的局限所在:“……他虽则竭力挖掘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但所揭露的时代与环境,只限于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总之是一切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他没有直接触到社会的基础,他考察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却忽略了或是不够强调最基本的一面——经济生活。《艺术哲学》尽管材料如此丰富,论证如此详尽,仍不免予人以不全面的感觉,原因就在于此。古代的希腊,中世纪的欧洲,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十六世纪的佛兰德斯,十七世纪的荷兰,上层建筑与社会基础的关系在这部书里没有说明。作者所提到的繁荣与衰落只描绘了社会的表面现象,他还认为这些现象只是政治、法律、宗教和民族性的混合产物;他完全没有认识社会的基本动力是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漫长的三编“显著的例子”之后,丹纳继续阐释他的美学,谈及“艺术的理想”。首先说明,什么是艺术的理想。前文已经提过,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由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可见艺术家根据他的观念把事物加以改变而再现出来,事物就从现实的变为理想。“他体会到并区别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有系统的更动各个部分原有的关系,使特征更显著更居于主要地位,这就是艺术按照自己的观念改变事物。”

然而,什么是好的艺术品,怎样给艺术分等级,评价它们的价值?这就涉及到对艺术的判断标准问题。丹纳在这一编的第二节中作出了如此论述:“……后世所下的最后判断,可以用判断的过程证明判断的可靠。先是与艺术家同时的人联合起来予以评价,这个意见就很有分量,因为有多少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思想感情共同参与;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的不同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建

议更接近事实。然后开启另一个时代,带来新的思想感情;以后再来一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把悬案重新审查;每个时代都根据各自的观点审查;倘若有所修正,便是彻底的修正,倘若加以证实,便是有力的证实。等到作品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法庭而得到同样的评语,等到散处在几百年的裁判都下了同样的判决,那么这个判决大概是可靠的了;因为不高明的作品不可能使许多大相悬殊的意见归于一致。” 这段论述,初看貌似很有道理,但细一思考,从我个人角度看来,便有了些许质疑:首先,从“与艺术家同时的人”来说,他们共处一个时代,按照丹纳前文的观点,他们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都是民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共同促成的。那么同一时代的人必定有相近的价值观,同一时代的作品思想也大致有相通之处。这其中拥有不同思维,乃至颠覆当时时代潮流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这“少数”在“互相冲突”之中很难得到中和,大部分时候的结果是被“多数”所湮灭(好比政治上的“多数人的暴政”),一个时代的趣味缺陷在这个时代中未必能够“加以补足”,各种各样的成见相互冲突的结果也未必是“平衡”,但的确,无可置否的是,强烈的少数观点会对主流声音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引发更多的人思考,对“开启另一个时代”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从“每个时代”的角度看,“每个时代都根据各自的观点审查;倘若有所修正,便是彻底的修正,倘若加以证实,便是有力的证实。”这却是无可厚非,但是“等到散处在几百年的裁判都下了同样的判决”,这个判决也未必是可靠的。因为,这个“几百年”到底是几个百年呢?到底要过确切的多少时间,确切的几番修正,得到结论才能被认为是定论呢?我们今年可能看到某些艺术品、艺术家已得到了定论,但谁能保证我们今天的结论不会被后人修正、乃至颠覆呢?这样的例子不必多举——我们对于前人的结论修正的还不够多吗?如果认为我们今天的一切都还不是定论,那么什么时候才有定论呢?还是沿用丹纳的观点,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民俗习惯都有与前代大相径庭的地方,,每个时代人的价值观也会有诸多差异,那么审美眼光和评判标准可能就完全不同,我们认为美的也许下一个百年就是丑的,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如此推断,便陷入了无穷,即我们的结论下一代能够修正、推翻,那下一代还能被下下一代修正,那么下下一代也可以继续被修正被推翻……无穷无尽,永远没有定论,永远。

所以,我认为,艺术本身就不该有定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析角度,欣赏思维。而对丹纳来说,他认为“艺术品的目的是使一个显著的特征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因此,他所认为的对艺术的判断规则即是:“一件作品越接近这个目的越完善;换句话说,作品把我们提出的条件完成得越正确越完全,占的地位就越高。”这条件是什么呢?丹纳也清晰的列出:“我们的条件有两个,就是特征必须是最显著的,并且是最有支配作用的。” 继而丹纳论述了“特征的重要程度”,用以说明作品的重要程度取决于特征的重要程度。然后论及“特征的有益程度”,仍然同上文论述的部分相当,先从精神生活,再提文学作品,继而是肉体生活,最后是造型艺术。得出的结论便是:要在自然界中观察特征的重要与益处,得到现实与艺术的高度协调。本书到此已近尾声,但丹纳显然不甘心于此,最后的部分又说到“效果集中的程度”:“特征本身已经考察过了,现在要考察特征移植到艺术品中以后的情形。特征不但需要具备最大的价值,还得在艺术品中尽可能的支配一切。唯有这样,特征才能完全放出光彩,轮廓完全突出;也唯有这样,特征在艺术品中才比实物更显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作品的各个部分通力合作,表现特征。” 因此,丹纳在此提出“集中的程度决定作品的地位;所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在以上两个尺度 之外还有第三个

尺度。” 接下来,便又是一番精神生活、文学、人体、造型艺术的举例,并且最后还是通过举例证明了上述规律 决定了艺术史上的各个阶段,由此说明这个规则的普遍性,至此,全书结束。

正如丹纳在序文中所说:“我们很容易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是由于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预料的,随意的;的确,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只凭他个人的幻想,群众赞许的时候也只凭一时的兴趣;艺术家的创造和群众的同情都是自发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虽然如此,艺术的制作与欣赏也像风一样有许多确切的条件和固定的规律:揭露这些条件和规律应当是有益的。” 在我看来,通过这本书,他给予了我们这些有益的东西,他的目的达到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所作的研究局限所在。傅雷先生对此作了比较辩证且全面的分析:“有人批评他只采用有利于他理论的材料,抛弃一切抵触的材料。这是事实,而在一个建立某种学说的人尤其难于避免。要把正反双方的史实全部考虑到,把所有的例外和变格都解释清楚,决不是一个学者所能办到的,而有待于几个世代的人的努力,或者把研究的题目与范围缩减到最小限度,也许能少犯一些这一类的错误。”“……但丹纳至少已经走了第一步,用他的话来说,已经做了第一个实验,使后人知道将来的工作应当从哪几点上着手,他的经验有哪些部分可以接受,有哪些缺点需要改正。”

万字检讨书

万能检讨书3000字

万能检讨书3000字

犯错万能检讨书1000字

迟到万能检讨书800字

第三篇:大学逃课检讨书

我不应该逃课。我错了,我给老师们带来很多麻烦,就因为我和像我这样的人的存在,导致老师不辞辛苦的点名点名再点名,因为我的过错连累到老师,我不应该逃课。我错了,家长赚钱不容易,国家发展不容易,老师管理不容易。我竟然辜负家长国家老师的期望,逃课。

下面,我向老师检讨如下:

一、积极行动,追究责任,知羞而奋进。

5月21日发生的事,对我们班,对我个人来讲,都是莫大的羞耻。系领导下发通知惩罚我。我个人认为,这是应该的,我完全赞同系领导的这项决策,从这件事说明我的学习工作还不够扎实,有较大的缺陷。两日来,我一直在扪心自问:“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应是一个学生,不论是大学生,都应该时刻牢记的座右铭。

对于上课,不管我是不想去,还是老师讲课讲得不好,我都应义不容辞的去上他的课。

然而,我没有尽职尽责地去努力,导致了5月21日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

事情发生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个人作了深刻的检讨和自我批评。

二、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当前,全院正值全力以赴创建优秀班风的高峰,我却传出了与之极不和谐的声调―抗课。这件事在我班、我系乃至全院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学习工作不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

我这次拖了我班优秀班风建设的后腿,对此我深感内疚和痛心。

我承认,为完成作业而抗课的行为,我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同时也暴露出了我的学习工作不及量、不扎实、不到位,也反映出了我对这项学习工作认识上不够重视。

 检讨人

  20xx年x月x日

第四篇:旷课检讨书10000字

这次犯错误,自己想了很多东西,反省了很多的事情,自己也很懊悔,很气自己,去触犯学校的铁律,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了羞愧。

学校一开学就三令五申,一再强调校规校纪,提醒学生不要违反校规,可我却没有把学校和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没有重视老师说的话,没有重视学校颁布的重要事项,当成了耳旁风,这些都是不应该的。

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应该把老师说的话紧记在心,把学校颁布的校规校纪紧急在心。

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这次犯的错误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耽误自己的学习。

而且我这种行为给学校也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同学们中间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由于我一个人的犯错误,有可能造成别的同学的效仿,影响班级纪律性,年级纪律性,对学校的纪律也是一种破坏,而且给对自己抱有很大期望的老师,家长也是一种伤害,也是对别的同学的父母的一种不负责任。

每一个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到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树立良好形象,也使我们的学校有一个良好形象。

每一个同学也都希望学校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学习,生活。

包括我自己也希望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靠的是大家来共同维护来建立起来的,而我自己这次却犯了错误,去破坏了学校的良好环境,是很不应该的,若每一个同学都这样犯错,那么是不会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对违反校规的学生给予惩罚也是应该的。

我在家也待了半个月了,自己想了很多,也意识到自己犯了很严重错误,我知道,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我应该为自己的犯的错误付出代价,我也愿意要承担尽管是承担不起的责任,尤其是作在重点高校接受教育的人,在此错误中应负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我真诚地接受批评,并愿意接受学校给予的处理。

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

我知道,老师对于我的犯校规也非常的生气。

我也知道,对于学生,不触犯校规,不违反纪律,做好自己的事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

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

如今,犯了大错,我深深懊悔不已。

我会以这次违纪事件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检点自己,批评和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监督。

我要知羞而警醒,知羞而奋进,亡羊补牢、化羞耻为动力,努力学习。

我也要通过这次事件,提高我的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措施。

自己还是很想好好学习的,学习对我来是最重要的,对今后的生存,就业都是很重要的,我现在才很小 ,我还有去拼搏的能力。

我还想在拼一次,在去努力一次,希望老师给予我一个做好学生的一个机会,我会好好改过的,认认真真的去学习 ,那样的生活充实,这样在家也很耽误课程,学校的课程本来就很紧,学起来就很费劲,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各课都努力往上赶

记得刚进入学校时,班主任老师和副班主任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学习还能接受,可在纪律方面却出现了问题,在学校三令五申的铁律下,在严明校纪校规的大环境下,我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学校对我是应该严惩的,我不知多少次大声说,校长,老师我错了,我错了。

妈妈,爸爸我错了,我错了。

在这半月中,我每天还是按时就起床,想想我在学校也生活了近两年了。

对学校已有很深的感情,在今后学校的我,会已新的面貌,出现在学校,不在给学校和年级还有我的班主任摸黑。

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别的方面我都会用校规来严格要求自己,我会把握这次机会。

范文网[***]将它当成我人生的转折点,老师是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我在今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的努力,不仅把老师教我们的知识学好,更要学好如何做人 ,

犯了这样的错误,对于家长对于我的期望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家长辛辛苦苦挣钱,让我们可以生活的比别人优越一些,好一些,让我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但是,我犯的错误却违背了家长的心愿,也是对家长心血的一种否定,我对此很惭愧。

相信老师看到我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事件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相信我的悔过之心,我的行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是自己的一时失足,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也会向你保证此事不会再有第二次发生。

对于这一切我还将进一步深入总结,深刻反省,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把今后的事情加倍努力干好。

同时也真诚地希望老师能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并却对我的问题酌情处理。

第五篇:大学逃课检讨书

尊敬的系领导。

您好!我是xx级酒店管理xx班的学子xxx,因旷课而写这份检讨书,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这些旷课。我很茫然,也很无奈!就那区区的十三节旷课,让我背负了受处分的责任!我不怪任何人,的确我旷了那么多节课呢!但此时心中莫名其妙的回想起我哥结婚的那段时间了!我没有请假就跑回家了,也许是我不喜欢去系办请假吧!也许是我不喜欢向班干部请假吧!也许是我的一个借口!但一向来我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呢!但对于重要的课程我没缺过,我很勇敢的说!

听到自律委员叫我去开会的时候,我带着一份吃惊,一份伤感的走进教师。406教室的气氛让我的心和紧张纠结在一起!心一直的在想就那区区的十几节课会那么严重嘛!听到何老师说的不好之外在也没什么好的了!才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但我欣然的接受批评和责骂,甚至才发现我来都海职院到底是得到什么呢!心不由的平静下来呢!今晚上的天气有点冷,但无法抑制我心中那份过错!在此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感谢何老师这样的批评我们,让我不得没有信服你的理由!

从今以后我会对我的行为负债,我会改,试着去努力做好一个属于自己的我。不管是纪律上,还是人格上,我都会试着去改变呢!也很感谢你们给我写这份检讨书,让我和你们进一步靠近呢!也感谢你们给过我展现过属于自己舞台的地方!新年快到了,通过这份检讨书,这只笨拙的笔为你们写上我的祝福呢!祝你们圣诞节快乐,身体健康,天天开心,万事如意!

冷冷的风刮落最后一份宁静,夜也深了,学校的灯也快熄了,就写到这了!

此致

敬礼

 检讨人

  20xx年x月x日

《大学逃课检讨书(推荐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