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英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推荐5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学习资料网可以找到更多《英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推荐5篇)》。
第一篇:头脑特工队电影的观后感
尽管这是一部带有明显主流风格的动画影片,以儿童为主要的消费对象,具有相对固定模式和文化内涵。但是依然可以看出皮克斯在有意与东家迪斯尼的影片保持距离。
与迪斯尼的大部分影片不同,没有改编经典故事,《头脑特工队》作为一个网友原创投递的故事,相对来说要承担更大的风险。经典为人所熟知,更易为人接受,票房相对更加稳定。而网友原创投递剧情则没有这样的保证。但是,《头脑特工队》的剧情真是赞的没话说,脑洞大开,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令人眼前一亮。天哪,他们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
尽管美国主流动画片在造型上总的来说走的还是“甜美”路线,然而《头脑特工队》却并没有走这条路线,主角并不是美女帅哥的造型,而是五个造型各异却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主流动画片中,皮克斯显然刻意地同迪斯尼的“美丽”风格保持距离。
在结构上,迪斯尼的动画通常的结构方式是一种歌舞剧的方式,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影片的娱乐性。人物的动作节奏化,使叙事的场面能够同音乐匹配。例如《冰雪奇缘》中艾尔莎出走时那首著名的《Let it go》,脍炙人口。诸如此类,在迪斯尼动画中比比皆是。然而在《头脑特工队》中,却并没有出现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非要说的话,电影院造梦那一段算是有一点舞台表演形式吧。我觉得,正是皮克斯梦工厂等诸如此类的动画人的努力,使得美国主流动画在形式上更加趋于多元化。
《头脑特工队》毕竟是一部美国主流动画,高额的投入必然需要票房的稳定回报。在很多方面还是遵循着美国主流动画电影的准则。大团圆的结局必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剧中小女孩莱娜头脑中的乐乐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回到大脑控制中心,忧忧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莱娜最终也并没有离家出走,回到家中,在搬家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化中,完成了一次蜕变,从而步入青春期,告别了孩童时代。影片向我们传达了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种种,快乐,忧伤,愤怒,恐惧,厌恶,这些情感共同铺就了我们成长的道路 ,苦辣酸甜,缺一不可,这就是成长。正如影片当中,莱娜的记忆球最后变为各种情绪共同组成一般。和传统迪斯尼动画不同,《头脑特工队》中没有正派与反派的对立,没有王子救公主,没有正义与善良战胜邪恶和贪婪。主角们所面对的挑战,是他们自身,是成长本身。没有正派与反派的对立,不代表没有戏剧性。当怕怕、厌厌等人在没有乐乐的情况下而手足无措,友谊岛、冰球岛等逐渐崩塌,莱娜的离家出走,乐乐的 回归之路越来越紧迫,影片的紧张感也逐渐被调动起来,足以掀起一场调动观众情感的高潮。
在搞笑贯穿与影片各处的同时,皮克斯也不忘调动其他感情。当莱娜童年时幻象出来的玩伴牺牲自己来帮助乐乐逃出记忆垃圾场,令人眼角不禁滑过一丝泪。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各种各样情感的同时,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失了很多,在得到与失之间,不知不觉,我们就长大了。这种情感的暗示显然是观影过程中的孩子们所不能体会到的,只有经历了成长种种的成年人,在冰棒自我牺牲之时,才会切身体会,动容,感慨。一般认为,主流动画的对象是儿童。这显然不错,儿童们都喜欢动画片。但是,主流动画在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对象是那些在社会上扮演着家长角色的成年人。没有家长的许可和陪同,没有他们经济上的付出,绝大部分儿童是没有可能接触到动画电影,更不用说自己选择电影作品了。所以说,儿童作为动画电影的对象仅仅是一种社会表象,主流动画电影的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群体,而是以成人为背景的儿童群体。所以迪斯尼也好,皮克斯也罢,他们的作品总会如此老少咸宜,孩子们在开的开心的同时,成人们也同样可以被动画所吸引。我想,这一点,是值得国人们深思的,这样才会在将来的一天,我们的动画市场才不会被低幼动画所充斥。
《头脑特工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讲述成长的美国主流动画。闲暇之余,不妨影院坐坐,看看我们大脑中的世界!哈哈,不知道此时此刻在写这些文字的同时,我脑袋里那五个小人在做些什么呢?你脑袋里那五个小人在做什么呢?
第二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这个周末,我弟弟说想看个电影。于是,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了去年没有看到的电影。
听说这是迪斯尼的一部大杰作,而且还被评为“人生中必看电影”之一,我一直很期待。
终于开始啦!他们这五个小精灵就是主人公Lily头脑里面的。Lily的感情就由他们决定。他们都想让Lily过上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他们认为忧忧并没有什么用处,觉得她只能让Lily变得伤心,悲伤。
有一天,乐乐与忧忧一起掉进了“记忆保藏所”。乐乐不幸掉进“遗弃的悬崖”。乐乐在那里遇到了Lily想象中的人物。于是,他们俩一起想着怎么样才能走上去。忽然,想象中的飞船映入眼帘。他们便坐上去,试图飞到上面。但是,由于那位想象中的人物太重,总是飞不上去。想象中的人物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中途掉下去。乐乐上去便看到,他消失了。
乐乐决定与忧忧尽快回去,但是,只要忧忧跟着她,那些美好记忆就会变成伤心的记忆。乐乐决定自己独自一人回去。但是在中途,她意识到:快乐是由伤心带来的。没有伤心就没有美好记忆,就没有快乐。乐乐赶紧跑回,带着忧忧,经过千辛万苦,回到了大脑总部。
这部电影实在让人感动了。我看完便感到一股暖流流到我心里,竟忍不住抽抽噎噎哭起来。它让我懂得了:友情可以化为巨大的能量;没有经历前面的悲伤,便没有后面的甘甜。如果你们也想看一部有趣的电影,我想你们推荐这部。肯定会让你感慨万千的!
第三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从一个点子出发,构想、建模、施工,然后出来一座巨型城堡。点子越新,越难操作,便越可体现手艺人的技术水准。《头脑特工队》是个技术上的巨人,它以极其复杂而精巧的宏大工程,视觉化地呈现了大脑里的情绪与心理活动。模拟现实,再造一个宏观世界,难不倒好莱坞的动画人;进入微观世界,再造一个现实,对于他们也不是多难的事儿;而《头脑特工队》的施工对象,不是人的外部世界,而是从内部进入,将意识活动视觉化。它的技术难度系数,在动画史上应该属于最高的那一梯队。
CG动画发展至今,硬技术在好莱坞大多已不是问题。《头脑特工队》的难度在于,如何将脑中活动,构建成一个具有戏剧性冲突的视觉世界。11岁的莱莉,因为转校,变得郁郁寡欢,如何面对这一切,如何成长,构成了一条叙述线,这条线属于外部世界;她脑中的意识活动,是另外一条线,也是篇幅意义上的主体。两条线内外呼应,讲了一个少女的成长。
主题和娱乐性系于脑部世界,编剧、导演必须将模糊的情绪和心理概念化、可视化。借助心理学、生理学,把情绪拟人化,构建记忆球、人格岛、抽象思维区、幻想乐园、潜意识区、记忆废墟等,这种从无到有的视觉工程,不能不令人赞叹。除此,没有反派,没有蠢萌,这可能的确是皮克斯工作室最为大胆、也最有创意的一次尝试。不过,在“没有”之外,它有些什么呢?
它有五个角色,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和忧忧,俩主角是乐乐和忧忧。莱莉不开心,想快乐起来,于是在她脑中,乐乐和忧忧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成长需要接受失去,接受悲伤情绪,这个有点令人感伤的鸡汤式感悟,就是整片所要讲述的东西。一个少女不经意间的成长,在她脑中原来藏着一次绚烂的情绪冒险。
落脚点是情感,收场时段莱莉和父母相拥的画面,催泪效果十足。告别童年记忆,失去“友谊岛”,忘不了广告神曲,诸如此类细节,表明导演彼特・道格特、罗纳尔多・德尔・卡门对人性、对情感无疑有着相当细微的体察。事实上,皮克斯几乎出动了全部主力,来参与这部动画。他们一起成就了这部动画在技术层面的水准,以及故事层面的通畅。
而不管头脑世界被处理得多么绚烂,这片的情感能量依然局限在单薄的外部叙述线上。莱莉不快乐,莱莉释然了,然后,就没了。脑中所触及的深刻情绪,被明艳亮丽的画面裹挟着,最终抵向浅白的好莱坞式圆满结局。它必须娱乐,必须好看,必须鸡汤,它终究高级不起来,终究是个情感上的矮子。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阿拉比》,也讲一个少年的“顿悟”,篇幅短小,却是情感冲击上的巨人。幻灭和苦痛才是恒久的,《头脑特工队》太甜了,在娱乐效果和商业诉求的驱动下,它讲的成长,只能以莱莉的流泪开始,以她的微笑结束,而不可能倒装过来,像乔伊斯的小说一样,将结束点定格在“我抬头凝视着黑暗,发觉自己是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
非要拔高理解的话,《头脑特工队》用无比复杂的技术,讲述了一个格外简单的故事,其实是在抽象地说明,让人开心是多么复杂的一项工程。还有,成长是艰难的。
第四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这个动画片今年实在不能说不是为我们带来了一股春风,因为他和以往的动画片实在是太不一样了,没有反派,然而确充满了创意。
它最不可思议的是,让许多成年观众在影院里默默留下了温热的眼泪。没错,在此之前任谁也料不到,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竟然会被一部动画片给看哭了。可是《头脑特工队》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能够冲击到观众的内心深处。以往的动画片,要么炫耀超凡的电脑技术,要么营造梦幻的'童话世界,要么展现奇异的冒险旅程,从未探寻过如本片般深刻的主题。它令之前所有曾被赞誉的动画佳片都变成了表面文章,因为《头脑特工队》这次是从根上去讲人的成长。
从一点一滴到最后长大,动画片用最温情的细节打动了每一个人。
最喜欢关于sad的定位,真的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欢乐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有的时候,眼泪是最好的解药,哭过了,有人会同情,有人会理解。
我也许不会记住每一次陪我笑过的人,但是,那些陪我一起哭过的人,却会永远的在我心里。
第五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少年拉着我一起看的,中间夹带各种吐槽各种乱入所以看完了也并没有泪目。可能那个所谓幻想的朋友已经离我远去太多年,以至于我们俩在讨论剧情的时候我还言之凿凿的说我就没有意淫过BingBong这样的存在,言外之意就是我从未如此孤独与无聊过。然而当我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似乎又不那么确定了。
片中有个场景,是那些在废墟里堆着的一个个记忆球,都还会在joy的触碰下熠熠闪光,重现着当年的温度与色彩,然而它们的主人却都已经不记得了。可能很多人都会为此感到惋惜,我却并不这么觉得。我一直很庆幸有些事我可以想不起来,因为遗忘就像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些被我们亲手埋葬掉的并不只是欢乐,更多的则是忧愁,苦闷与绝望。如果能让我不记起后者,我心甘情愿将与之相关连的一切都通通忘掉。
就像对一个小时候受过欺凌的人来说,可能他的'整个中学时期都是晦暗无光的,即使是中间夹杂着的短暂而微小的快乐,他也不愿意无端想起。而对于一段结束得特别狼狈不堪的恋情,也没有人想要一直记得前任当初对自己说过的情话,因为那些甜蜜的耳语远远抵不过最终背叛劈腿所带来的伤害。如果我们无法剥离记忆,那就只能选择连根拔起。
这个过程可能一开始只是自己强迫自己忘记,但等过了几年,就会发现自己是真的什么都记不得了。即使你翻开当时所写的日记,听到曾经单曲循环的歌曲,都未必能想起自己当时纷繁复杂的心情。很多记忆就这么在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逃避中消磨掉了。
虽然快乐的经历无法复制,但快乐的体验却是可以再现的。就像成年后升职加薪后的雀跃就并不一定比小学春游前的兴奋来的少,下一段恋情的开花结果也会比之前的惨淡收场来的更心满意足。然而如果我们记得太多,就一定不会快乐,不管过去的记忆是好是坏。
所以,还是那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老话,珍惜现在吧,相信这也是这套遗忘机制的初衷所在,努力让现在的自己活的开心充实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