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农村产业(范文5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农村产业(范文5篇)》。
第一篇: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人口
l 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l 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l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农业
l 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l 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l 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非农产业
l 打工
打工一般多数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来钱比较快一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个能贴补家用的活干干、顺便照顾家里、l 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l 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著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村庄一般以聚居为主,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挨在一起,房子都是以前的那种形式,没有趋向于现代的小洋房、左邻右舍处得都很熟,很有感情,不像城市里面的住宅小区,大家彼此也不是很熟悉。有的住了好多年,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最有意思的是,村民们几乎家家都会开垦一小块菜地,种些时令蔬菜,等到成熟时互相赠送些,这样又加深了村民间的感情。
二、贫困群体
1、目前/就业生活的困难
没有固定的住房,或是房子太旧,收入不稳定,只有靠政府补贴,才能保证生计问题。家里没有劳动力,老人年龄大,健康问题严重,孩子要念书,开支很大,而他们却没有特殊的生存技能,只能靠打工勉强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2、困难的成因
家庭发生变故,或是因为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找不到好的工作,又加上没有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低收入的工作,又加上孩子多,学费啊等开支较大。或是家里劳动力不够。
3、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
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低保补贴
调查后的感受:
我们大概的问了一下,了解到由于村民们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所以基本学历都相对较低,所以面临着残酷的人才市场的竞争时,只有选择打工,经营店面这些最普通,最简单的工作。其实他们所做的都是处于下层的工作,收益较低,但当经济发生波动,金融危机发生时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所以我觉得应该对村民进行生产技能、文化素质的培训,从而让他们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这样在找工作时也会比较简单。同时对村办企业进行整改,使其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扩大其规模,这样就可以实现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工作的想法。
对待贫困户,光靠那些补贴远远不够,那样只能解决他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要想永久性的帮助他们,就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技能,教会他们如何解决生计问题。
看到老师上课给我们看的城市农村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数据对比,再听到村民的话,让我们想到现在国家存在的贫困问题还挺多的,贫富差距还是蛮大的。我们觉得国家应该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找到更多的方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从基层抓起,一步步改变农村现有的生产生活观念,就像华西村的发展是一样的,只有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意识跟着改变了,才更易于日后的生产与发展。
第二篇: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三篇: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背景:
十九大以来,我国开启了乡村振兴战略之路。党和国家正在大力支持乡村发展,致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农村发展大局中,乡镇企业的崛起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给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乡镇企业反过来也会大力促成乡村富裕振兴。因此,我利用家乡地理位置的便利,经过三周时间,分别走访了山西省临汾市北席村北席葡萄产业园区、下靳村三农奶牛养殖公司奶牛养殖场两个乡镇企业基地,希望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调查方式:
1.实地走访 ;
2.对公司负责人,当地村民进行采访。
调查内容:
1.产业背景即发展状况;
2.该产业发展与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利弊);
3.“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即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的大背景下,会对企业发展有什么新的影响 。
一、北席村“鸿富康”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
调研时间:20XX年7月25日
调研地点:北席村“鸿富康”公司、北席村葡萄种植区
调研实况:
7月23日,我对杨村村民进行采访,问到当地有什么特色产业时,大家都会提到邻村北席村为建设中心的葡萄园。25日,我乘着电动三轮车去往北席村,一路上发现当地绿化建设做的不错,景色优美。首先我到达的是当地的葡萄园种植基地,该基地是每家每户用绿色网隔开,但是规模极大,集中种植。我经其中一位村民同意得以进场拍摄,只见葡萄架排列整齐大部分葡萄用白色的保护纸包着,长得十分繁茂。网棚外的少部分用地村民用来种植蔬菜,还有桃子。走了不久便发现了该葡萄基地的办公所在地,我便进入了 “鸿富康”公司进行下一步调查。经过对该地负责人的采访以及之前的走访调查,基本得知了该公司的基概况以及新形势下的发展目标。
调研成果:
“鸿富康”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为了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发展模式,为葡萄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48.6万,葡萄产业创收26.6万,实现了集体和农户的双赢。
根据采访调查,该产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辅相成,总的来说该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以下调查整理成果及分析:
一、走上质量兴农,富裕大道:该产业发展历经30多年历程,攻破思想、资金、技术三大难关。期间,引入“巨峰”葡萄良种打消村民顾虑、发动党员干部筹集资金武昌发放种苗无偿发放给村民种植、对果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服务等等措施,使得全村的葡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这充分说明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民技术化发展,在提高产业效益的同时,对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该产业葡萄种植规模已达1800亩,直接惠及农户128户,已经形成了特色水果品牌,畅销临汾市17个县市区及周边地区,市场前景良好,发展后劲十足。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绿色发展:该项目以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精心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北席葡萄产业生态休闲园是尧都区世尊山田园综合体“一园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环园区道路进行高标准绿化。同时,结合我的实地考察,该项目确实带动村庄绿化整齐、环境优美。
最后,在问到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对该产业的影响时,负责人给我展示了他们的宣传展板,上面清晰的写道:“干群齐心谋发展,乡村振兴绘蓝图”,他说:“我们村现在正在建设的还有美丽乡村,高标准示范园呢,下一步我们继续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进一步强化党支部核心作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些”。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企业进行转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达到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的。
二、下靳村临汾三农公司
调研时间:20xx年8月10日
调研地点:临汾市下靳村三农公司,三农公司奶牛养殖场
调研实况:
三农牛奶在我住的城市中宣传力度很大,曾在我的母校高中进行牛奶配送,设有专门的供应店铺,恰好该公司总部是我姥姥家村子,因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该公司进行实地调查。
首先我去了村大队找到村主任了解三农公司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得到许可以便调查顺利进行,村主任非常热情的决定带我一同前去三农公司进行采访。去三农公司的路上,村主任跟我介绍,这个公司为村子做出很大贡献,公司门前这条公路就是他们修的。
进入牛奶厂,村主任带我去参观奶牛养殖,整个场地非常整洁,安排的也井井有条。参观过大牛、小牛区内养的奶牛,便到了挤奶区,目前该公司都是机械化挤奶而不是手工挤奶。参观过养殖场,我便对三农公司老总展开采访。
调研成果:
临汾市三农奶牛养殖公司在2008年4月成立,下设办公、财务、受奶站、配种站、防疫室、后勤科等部门,是临汾市奶牛养殖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公司始建于2002年,前身为原国营奶牛场养殖分厂,经过几年发展,小区奶牛由当初的110头到现在的500余头,奶牛场工人发展增加到30户,占地150亩,并且与蒙牛集团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
经采访调查总结出的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联系:
一、加快了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该公司形成了乳业+养殖公司+养殖户的特有模式,为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发展:该公司养殖业采用更加科学化的养殖手段和管理方式,利于发展大规模养殖业;但与此同时,机器的普遍也意味着劳动力被取代,又在一定程度上没办法带动起该村劳动力。不过,关于这项问题,该公司老总回答说“公司已经着手扩建成为千头奶牛科技示范园区,计划占地300亩,奶牛增加到1000头,奶农增加到50户,同时成立肉牛厂、千亩饲草饲料基地这些,对增加农民收入又很大作用”。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对该公司的影响,公司总经理表示:“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们为了适应这个新形势,不仅仅局限于奶牛场产奶这一单一的产业链,还将扩展奶制品加工,建肉牛厂和饲料基地,这些也是国家新形势下的机遇,我们企业在盈利的同时,应注重活跃农村经济,眼光放得长远”。
总结: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农村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为企业家提供了新的舞台,无论是合作社,还是企业家,都在不同的方向上开始进行新的探索,只有不固步自封,将企业利益同社会利益相结合,才会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第四篇:三农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主要指户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者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
二、调查目的:
掌握本镇农民工的现状,了解和研究这部分群体的工作生存环境、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问题,为家乡制定小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为社会特别是我们大学生了解、关注农民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三、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地点: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
调查对象:外地来我市县工经商的和我市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这部分人是年龄在16―60周岁,户籍在农村,由外地来我市务
工经商,或者我市在镇区外或在当地镇上务工经商的农村居民。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根据农民工居住情况和工作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本市9
个行政村,313个村民组中,总共调查了150名农民工(其中:外来人员
75户,本地人员75户)。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xx年2月5日――20xx年2月10日
五、调查内容:
(一)我镇农民工现状
1.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a、我市县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据调查,在被访问的农民工中16―20岁的占17.3%,21―30岁的占25.3%,31―40岁的占38%,41―50岁的占14.7%,51―60岁的占4.67%;男性占62%,女性占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可以看出,农民工的主体是农村的壮劳力,也是在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总体素质已经有所提高,不再局限于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b、从事的职业分散。被访农民工中生产工人有48%,个体户有10.67%,服务员有4.67%,技术工人有9.33%,小摊贩有18%,建筑工人共占9.33%。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正从以前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多种职业延伸,对城市发展所作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c、以长期务工经商人员为主。“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呈季节性的“候鸟式”的这一务工经商方式已被固定式务工经商方式所取代。据调查,有97.33%的人是常年外出务工经商,只有2.67%的人是兼业式的农闲时节打工和临时性外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仍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据调查,76%的农民工靠亲友或熟人推荐获得现有工作,21.33%的人是通过自己应聘找到工作,中介组织介绍的占2.67%。靠亲友介绍或帮带依然是农民工务工经商的主要渠道,因为这种就业方式的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与农民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
d、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仍以挣钱改善生活为主。在外出务工经商的4个主要原因中,选择“出来磨练自己,增长见识、学技术”的有3.33%,选择“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和职业”的有2.67%,选择“家乡收入低,外出挣钱改善生活”的有86.67%,选择“其他原因”的有7.33%。由此可看出,农民工在经过常年的务工经商磨练后,挣钱糊口观念仍为主导,也有少数人员开始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关注个人自身的发展。
2、农民工的收入和生活现状
a、收入水平有所较高,收支相抵有结余。据调查,16%的人收入在501―1000元,45.3%的人收入在1001―1500元, 22%的人收入在1501―2014元,2014元以上的有16.7%;从农民工月平均支出来看,支出300元以下的占2%,301―500元的占10%,501―700元的占58%,701―1000元的占24%,1001元以上的占6%。相同档次的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基本一致,大部分农民工收支相抵有一定结余,能够给家里一些经济支持。
b、居住条件较好,家庭为单元的租房户增多。据调查,在75个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和15个本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有56.67%的人是一家人租房居住,与他人合租的有14.44%,6.67%的较高收入农民工在购房自住,还有22.22%的人居住在由所在单位提供的宿舍。
c、生病以选择私人诊所为主。由于城市医院的检查费和药费又贵,因此,农民工生病时,由于难以承担城市医院高额的医疗费用,使92%的农民工在生病时选择去私人诊所,只有8%的人选择上医院。
d、农民工保障制度仍不完备。据调查,有98.67%的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3.33%的人参加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有15.33%的人参加了工伤保险。
e、具有一技之长者不多。技术是农民工在城市立足的根本,但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正规的技术培训,一般都是边干边学,没有过硬的技术,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的收入。据调查,只有35名在从事现在的工作前接受过技能培训,占被访者的23.33%,在这部分人中,有6人受过半个月的培训,有29人接受过1个月的培训。
3、农民工的心愿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工也享受到了一定的成果,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家人和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打工最大的心愿(多选)调查中,有100%的人希望提高工资水平,有62%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有100%的人希望家人平安,有28.67%的人希望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有30%的人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1、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仍不理想
一胜资水平偏低,欠薪现象依然存在。二胜作环境条件较差,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许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没有配备必需的安全培训,使农民工成为了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高危群体。三是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普遍存在,休息权利没有保证。据调查,农民工日工作时间平均在10小时,每月工作时间超过29天。
2、农民工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由于现行的农村、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各级政府财力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没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一胜伤保险参保率低,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仅为15.33%。二是养老保险覆盖面太小,农民工后顾之忧难以解决。调查表明,被访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3.33%,
3、农民工维权比较困难
一是维权成本太高。目前,涉及农民工的高发维权案件,主要胜伤和劳资纠纷。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确实困难,请律师维权成本又太高,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在遇到侵权时,都放弃了维权。二是农民工面对企业处于弱势。农民工大多在劳动密集性的私营企业工作,很多就业岗位会随着产业更替和市场周期而频繁流动和变化,许多农民工面临随时被解聘的风险,因此签订劳动合同率很低。
4、政府的关怀不能使农民工满意
据调查,只有8%的人认为政府关心农民工,有74.67%的人认为政府关心得不够,有17.33%的人认为不关心,这说明政府和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关怀工作只是得到了近1成农民工的肯定。
六、调查建议:
1.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监督和规范用工单位的用工行为。
2.拓展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教育培训,切实加强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领导。
3.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4.健全和完善农民工保障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5.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
6.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7.切实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并提高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意识。
七、调查总结:
此次对家乡农民工现状的社会调查增进了我对家乡农民工的了解与认识,对这一弱势群体有了全新的感受。农民工现象将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还有很多需要思考、探索、解决的问题,让我貌同努力,为解决农民工问题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
第五篇:农村调查报告
我是周口师范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为了了解和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未来的一些展望。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去我镇刘井村进行调查,入村后通过走访群众和向工作区的老同志咨询等方式了解村情民意,现将对刘井村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1、刘井村简介
刘井村位于周口市商水县黄寨镇东北部,距镇中心三公里,是一个拥有3274人的大村。周项路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20xx年初步建成以节约整合土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创造优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黄寨镇刘井和谐社区。作为省级示范村的黄寨镇刘井和谐社区整合黄楼等10个自然村,可入住4389人,共节约用地720亩。
2、生产发展
近几年来,刘井村村民对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其中,种植业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小麦种植上,西瓜,黄豆,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资料显示,10年本村小麦种植面积比例为72%,xx年为68%。本村实行黄豆、西瓜套种方式,既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又便于加强管理,提高了产量。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6。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刘井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由于刘井村的交通较为便利,不少村民都自建养殖场,饲养鸡、鸭、鹅、鱼等。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养猪专业户2户,每户大概有四百多头猪,其中养殖能手勾治国又投资100多万元筹建新的养猪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饲养的猪、鸡主要销往附近村庄和周口市各县(市、区)。刘井村第三产业以经营销售为主,在周项路两旁比较大型的超市就有几家,如果园香连锁超市、平价超市等,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化肥、农药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销售对象是本村和附近村民。除此,该村还有祥云禽畜饲养站和兽医医院等。
3、精神文明建设
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兴农民,使刘井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自20xx年国家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刘井村村民参合率每年都达到95%以上。每个村民小组都设有2卫生所,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自20xx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以来,刘井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8%以上。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现代化,教师的学历、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村委会还不定期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包括食品卫生、用电安全、防火防灾等。
4、基础设施建设
调查发现,刘井村村委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刘井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10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了进村道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和砖渣路,其中水泥路已占了将近80%。xx年全村硬化村内道路2.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程度已超过75%。全村自来水管系覆盖率已达到80%。以政府出资一部分,村民出资一部分的方式,部分村民建起了沼气池,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也使得农村农作物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在刘井“和谐社区”,一说起自己的新房子,家住该社区的朱春花赞不绝口。她说,自家以前住的是四间老瓦房,家门口的小路整日泥泞不堪,晴天是土,雨天是泥,车辆进出都极其不方便,想做个小生意都困难。20xx年,听说村里要建设“和谐社区”,她就第一批申请了。如今,朱春花家的三层小楼只占三间房子的地皮,却有九间房子336平方米的使用面积。“以前家里有四间老瓦房,孩子大了都不够住。现在虽然只用了三间房子的地方,可是我娶两个儿媳妇都够用了!”搬进了“和谐社区”后,交通也方便了很多,现在她家出门就是大路,再也不用为车子出不来进不去而发愁了。
5、生活水平的改善
刘井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机械化程度的相对提高,村民的收入逐年上升。资料显示xx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为xx20元,10年则升高到1568元,xx年增至2478元。大部分村民家中已配备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3/4的村民家中都购买了电动车,摩托车或是三轮摩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组织建设
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干部平均年龄进一步年轻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村务更为公开,并且不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村委会换届选举更为民主,公开,村民选举热情大为提高。村里重大决定决策主要由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
由于生产条件、气候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生产难以实现大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生产方式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生产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不高。
2、农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尚未健全,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不尽规范,农民驾驭市场、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3、农村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虽然村里有小学,但由于师资力量,学习环境,教师责任心等问题,导致农民一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甚至县城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料显示,75%以上的农村小学,68%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偏低。
5、农村社会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很大进步。但仅靠现有的保障机制和救助制度还不能满足人口庞大的农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三、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
2、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目前农产品存在生产的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只是追求面积和数量,出现丰产不丰收的不良现象,应进一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相关产业,把“品牌”作建为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实现品牌效应。坚持种小麦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养殖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目前我村农户主要以养鸡养猪为主,所以就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抓好粮食、果业、养殖业基地的集约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3、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引导返乡创业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要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加大转移培训力度,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由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变。一方面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另一方面,抓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鼓励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加工业等,就地就近消化富余劳动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创业,发展本地经济。制定完善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
进一步搞好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建设具有图书室、娱乐室及健身室的文化大院是村民的强烈需求,有了文化大院,村民们茶余饭后就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看书、健身了,会极大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会使村干部、群众关系和谐,家庭和睦,婆媳关系融洽,邻里关系亲如一家。在医疗方面,努力作到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00%,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刘井村有小学和初中两个校园,为本村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继续努力,做到让村里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该村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要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科学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种植方面的病虫害防治、种子管理、收割机具维护保养、种植结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有关专业技术信息方面的电焊、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技术知识,使村民充分受益。同时也需进一步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5、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规范化管理和档次升级,严格定时定点办公制度,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至村换届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协助包村干部工作,采取入户座谈、远程教育、分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相关政策、法规,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广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基本程序,让群众充分了解掌握选举的方法步骤,7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正确的选举观,为换届选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个重要、艰巨的课题,它不仅仅是关系农村和占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事情,在资源紧张的当今中国,也与城市和城市居民紧密相关,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应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多个层面,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大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希望,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欣喜和自豪。同时,也看到发展中的不足,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解决,新农村建设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范冬冬
20xx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