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合集)》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合集)》。
第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炎热的夏天,天气炎热,各大中小学已经放假了。
旅游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为了有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许多学生去各地观光,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修养,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此,笔者来到省旅游局,对日本在我省的旅游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
从去年开始,新的休假制度形成了春节。十一”“五一节”三次假日旅游。黄金周”,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旅游的热情,国内旅游空前火爆,从去年的国庆到今年的春节,不一而足;五一节”,出现了几次公共旅游消费热的高潮。假日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省铁路、交通、民航、餐饮、商业等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公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假日生活,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关注。假日旅游带动了假日经济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假日旅游带动旅游业发展。
“五一节”期间,全省接待中外游客3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亿元,日均收入近3亿元,比去年国庆增长12%。全省热门旅游区再次火爆。比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厦门,接待境外游客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6亿;武夷山市去年刚刚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接待游客10.5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超过5000万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五一节”期间,湄洲岛举办了妈祖文化旅游节,7天去岛人数达12万。
三明48个景点售票26.8万人次,比去年多200%,收入5350元,比去年多215%。过去,冷暖区连城的观志山接待过3万人次以上。由于假日旅游的快速升温,旅行社业务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酒店和餐馆频繁急需。
(二)假日旅游带动民航运输业发展。
“五一节”期间,厦门机场头盔留下114343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6%;共有837个航班,其中增加了142个。武夷山机场有170个航班。5月1日,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出入境人数达到4900人。自5月1日以来,进出福建的专列全天处于高峰期,平均每天有4万多名乘客到达和离开,超过春节旅游高峰,全省已开通30多对专列。福州、厦门、泉州的中短途旅游列车爆满,游客占80%以上。福州到武夷山“武夷山名录;在原列车的基础上增加了四节车厢,依然是30%的拥挤。节假日期间,厦门火车站共运送旅客71294人次,同比增长57.85%。公路客运不逊色。比如厦门特运公司,放假旅客113,065人。据估计,交通费用在旅游支出中的最高比例可达70%以上,铁路、民航、公路、水运成为假日旅游的最大受益者。
(三)假日旅游带动零售业发展。
厦门、泉州等地大型商场销售额平均增长42%以上,客流量比平时成倍增长,一半的顾客是来福建旅游的外国人。1999年,社会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6%,但节假日后的销售额增长了70%。这说明,假日旅游带动旅游消费已经变得很明显,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假日消费的.习惯。所以假日商场的火爆可以说是假日旅游推动零售业追赶国际潮流的表现。
(四)假日旅游带动餐饮发展。
“五一节”来我省旅游的人数是320万。那么多懂得吃喝的人,必然会给餐饮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如果按照40元/人-日的标准计算,这将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额。不管是“五一节”“十一”今天是元旦春节。在很多城市和景点,都有人潮涌动、疯狂销售的火爆场面。很多沙龙、餐厅、快餐店都要排队预约。此外,游客可以边吃边享受全省各地的饮食文化。
(五)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发展。
随着假日旅游的开始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可以让游客参与各种娱乐设施和活动,体验他们的知识和乐趣,还可以将休闲文化、体育等形式与以休闲娱乐为载体的娱乐主题相结合,使“娱乐”它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50%的人考虑在节假日出游,出国旅游的人中有64.8%参与休闲娱乐。为了满足这种新的需求,许多休闲娱乐行业如茶馆、陶瓷酒吧、酒吧、迪斯科酒吧、氧吧、健身房、射击、水上运动、网球、高尔夫和舞蹈机等应运而生。节日里这些地方到处都是。此外,假日旅游还带动了金融业、网络电信业、农牧业和建筑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导言
20xx年起,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出现了歇业和倒闭的结果,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农民工就业面临近更大的挑战,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农民工转移难,就业难的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困扰农民收入增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大难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在本校针对来自农村的学生,采用一对一谈话的方式对其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展开调查。
调查对象:本校来自农村的学生。
调查地点:
调查经过:我们通过询问方式对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对一谈话,询问有关问题。
二、正文
经过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从农民工的返乡情况看,一是农民工群体庞大。二是农民工返乡后大量滞留。三是返乡时间提前。
2、从返乡农民工的结构看,一是返乡农民工男性多于女性。二是高年龄段的返乡农民工成主体,29岁以下占总数的27.6%,30到40岁占31.2%,40岁以上占总数的41.2%。三是低文化程度的返乡农民工明显较多,返乡农民工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3%,初中40.9%,高中及以上占21.8%。
3、从返乡农民工的影响看,一是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其次,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第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失去工作、收入减少,这本身就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少农民工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城市工人的身份,返回家乡后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无法重新适应农村生活而产生失落情绪、出现各种问题,进而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而制约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国际上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下降,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长期以来,中国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而从事加工制造的劳动力供给中以农民工为主。中国大多数企业是加工制造业,因此,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压力,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的原因。
第二,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选择工地等需要体力活的工作,然而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
第三,现代企业对当代农民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代化大潮中,随着社会对经济发展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那种只靠力气吃饭的“旧式农民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技术要求和管理理念。由于农民工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能力较差,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出现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局面。所以,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
第四,受自身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少农民工的工资较为低下,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
第五,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还有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第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朋友或熟人介绍,很少参加招聘会或者上网搜索有关招工信息。但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大量用人单位要么在网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要么在大中型城市组织专场招聘会。这种招聘途径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很不对称,以至出现了有些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而大量待业农民工却无法获知相关的招聘信息。
第七,政府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中介人才机构中介服务,诸如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供需见面会等,多聚焦于本地本市居民,或者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以,大量高中以下学历的外籍农民工群体,其就业指导问题一直被忽略。
第八,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农民工就业促进组织,达到就业供求平衡机制。城镇人员失业以后可以在社会保险机构或相关的部门进行登记,也可以找工会等组织寻求再就业;大学生群体就业中也有相关的学校、教育机构等部门进行就业促进;而农民工失业以后不但享受不了各种保障,即使再就业也是十分困难的。
2、政府做好“红娘”,促进农民工就业。政府以其特殊地位组织有关用人单位直接到劳务输出大的地区进行面对面的招聘,直接挑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劳动力;另外,各级政府或民政部门可以带领农民工参与到县、市乃至区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为农民工就业牵线搭桥。
3、健全人才中介服务平台 。进一步健全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信息披露机制,形成企业与当地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的强制报送,将岗位需求信息统一梳理至各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并及时发布,供择业农民工参考。
4、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力流出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免费为外出就业的农民发放相关资料,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劳动力流入地政府就业服务机构要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收集岗位信息,开发针对农民工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5、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完善工会组织,使农民工可以通过集体谈判以及组织化的渠道表达意愿、维护合法权益;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度,并严格执行《劳动法》;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幌子骗取农民工钱财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结语
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问题,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的原则,把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共同谋划,纳入各级政府保增长、促就业、保稳定的工作大局。经济上同报酬,政治上同权同责,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益。清理整理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实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既定方针不动摇,既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城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近转移就业,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短期内应依靠国家和地方经济刺激计划,长远主要通过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城,让大量的农民彻底脱离土地,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