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全)

时间:2022-06-14 02:14:09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21982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全)》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全)》。

第一篇: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论证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对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则预示着研究者发展的衰亡或终止。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问题意识,教育研究才会有自己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学科所还原、替代的问题领域。对研究生而言,仅仅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这个问题意识还必须是科学的。

但是,现实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问题意识淡薄的影响,所以目前极需对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意义

对已有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了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更丰富了问题意识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果,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践价值

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有利于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关问题意识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已学习和掌握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研究生,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对象为河北省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及硕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前期调查已经准备就绪,并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概况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提高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呼吁比较多,如段丽(20xx)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就提到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理应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的专门研究还比较欠缺。不过,关于问题意识的一般性研究较多,几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都有关于问题意识的专门文献。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l.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同途径。

袁来德认为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尹启泉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七个,包括提升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积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精心设计提问、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等;

王真东认为应从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这四个方面着手;

姚本先提出三个途径:加强双基训练,创造优良的教学气氛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还有一些学者涉及到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陈海燕认为有心理障碍、环境障碍、教师权威障碍、认知障碍和思维定式障碍这五个原因;

刘春梅认为教师观念陈旧,普遍进行“去问题教学”,现实的课堂教学重传授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学校课程、学校活动的内容及范围的局限等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2.关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献里,问题意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问题都比较明显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哲学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论的影响等,文科的问题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

王永斌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被社会发展问题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刘大椿认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意识淡漠,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力将随之枯竭。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令学者们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呢?其原因就在于,学术研究离开了真正的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术向两个不好的方向发展,一是生吞活剥西方的各派理论,进行空洞的所谓“纯学术”研究;另一个方向是干脆退化成肤浅的“对策学”,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并不高明的论证。所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真正问题是:我们有问题吗?或者,我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问题都不明白,要侈谈什么“研究”就是多余,学习就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古代语言中的“学问”一词,比“学术”更有价值。学问即是为了问题而“学”,而学术的目的则不得而知,不过从字面可以看出,反正“学”仅仅是一个手段。这就必然导致“学”为其他不相干的目的服务的问题。事实正是如此,对多数“学者”来说,不过是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已,与一般人理解的“学问”并没有什么关系

3.关于教育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评

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专门针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很少,虽然现在学术界对问题意识也很关注,但是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外目前却缺乏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原因在于国外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和问题意识的高度重视,学生历来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问题意识不称其为“问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着手,光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谈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是抽象和空洞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为创新是基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意识是不能创新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将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和理论,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育学研究生的特点,通过了解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为提高我们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学研究生,是指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各教育类专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攻读更高级别教育学学位的学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研究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处在科研初级阶段的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上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二: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研究生导师两名进行访谈,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完善整体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关科研问题意识的文献,对科研问题意识形成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作为编制问卷的参考依据。

2.根据已有研究,编制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开放性问卷,并选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学研究生,人数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编制访谈提纲,选取研究生导师两名,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根据访谈提纲,对4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6.对方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7.对访谈数据作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文献反,问卷法,访谈法

四、论文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

20xx.4-20xx.6 理论研究阶段 科学研究的理论研究;

20xx.6-20xx.8 实际调研阶段 对河北省拥有教育学专业的四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进行调研;

20xx.8-20xx.9 资料分析阶段 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20xx.10-20xx.12论文撰写阶段 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

20xx.1-20xx.3 论文定稿阶段 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20xx.4 论文审查阶段 将论文提交送审;

20xx.5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韩民青著.意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刘大椿著.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冯光廉主编.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6]何怀宏著.问题意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

2.期刊杂志类

[1]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xx/01.

[2]赵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江苏高教,20xx/05.

[3]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xx/06.

[4]杨针.永远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孙学伟、范文斌教授.科学时报,20xx/3/15.

[5]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xx/06.

[6]张志文,张巳瑛.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xx/0l.

[7]夏月.教育学研究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xx/02.

[8]幻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里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xx/04.

[9]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

[10]周文杰,郑保章.教育交往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xx/05.

[11]李永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川教育,20xx/02.

[12]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3.

[13]刘大椿.教育学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xx/3/1.

[14]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5]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6]王源源.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6.

[17]崔唯航.问题意识、体系精神与学科特性.学术研究,20xx/09.

[18]冯光廉主编.教育学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19]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教书育人,20xx/01.

[20]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江西教育,20xx/01.

[21]朱珊.没有问题意识,强做研究不灵.中国教育报,20xx/l.

[22]范远波.论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当代教育科学,20xx/10.

[23]蔡拔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意义、障碍及路径.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xx/11.

[24]朱晓瑜.关注问题意识,激发主体参与.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xx/12.

[25]邓战军;叶小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xx/12.

[26]李荣.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教育,20xx/16.

[2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xx/01.

[28]吴江林,陈西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xx/01.

[29]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30]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xx/08.

[31]康静.对高校教育学中“问题意识”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

[32]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9.

[34]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35]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2.

[37]祁琛云.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中国出版.20xx/06.

[38]吴原.论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结与问题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3.

[39]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教育学刊.20xx/03.

[40]姚则会.张部昌.问题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07.

[41]张晓东.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xx/12.

[42]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评《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06.

[43]周江林.我国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实证的方法――兼谈教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xx/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教育探索.20xx/10.

[45]李士更.创新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1.

[46]张琼.“问题意识”小议――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为范本.20xx/02.

[47]石玉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20xx/19.

[48]李长华.浅谈有效激发问题意识的策略.科学教育.20xx/08.

[49]王豪.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周刊.20xx/13.

[50]王树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周刊.20xx/13.

[51]张永利.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学周刊.20xx/17.

[52]刘献君.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中国高教研究.20xx/07.

[53]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问题意识的确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6.

[54]王美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江苏教育研究.20xx/32

[55]李曙光.乔姆斯基语言心理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6

[56]肖林根;王卫华.问题意识与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科技信息.20xx/32.

[57]孙刚成;陈希;乔刚.研究生科研意识养成因素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xx/21.

[58]任艳丽.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xx/07.

[59]王虎学;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学习月刊.20xx/01.

3.硕博论文类

[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3]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4]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的训练策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文章大纲: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研究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应然分析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涵义

1.问题意识

2.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

(二)科研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特殊性和培养的必要性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实然分析

(一)对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调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样本描述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现状

1.问卷调查

(1)研究设计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论

2.访谈

(1)研究设计

(2)访谈整理

(3)访谈结论

(三)调查结论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原因

1.自身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的障碍

2.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

3.学习方法不科学

4.存在学而不思的情况

5.缺乏实践经验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外在影响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与社会

2.学校与导师

3.家庭与父母

四、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优化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优化的理论依据

(二)借鉴发达国家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三)加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具体对策

以上是《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问题、意识、研究生、研究,教育学、科研、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第二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和盲目*。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可行*、连续*;(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时变*和不确定*,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和不确定*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等优良*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和非线*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和动态*,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 *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篇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选题目的

新*成立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50多年来,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计划*水利投资体制,*严格控制着水利投资,财政拨款是水利投资的主要来源,形成了“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二元投资结构模式。由于*对资金的高度统一管理,社会力量和私人部门既无内在冲动,又无外在的竞争压力,这种计划体制压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致使水利事业变成了国家和农民的事业,而非全民的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计划体制下水利投资的“二元结构”格局,我国水利投资体制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靠近。1997年10月,*颁布了,1999年6月水利部又制定颁布了,同时还采取对水管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并推向市场,调整水价政策,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水利投资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格局,投资来源由过去主要靠财政*资金转变为财政*资金、贷款、社会筹资等多种渠道;投资方式由过去*独资转变为国家、地方*、私人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水利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田水利投资供给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总量呈阶段*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新*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因此,深入系统地对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面进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拟通过对当代*农田水利建设的变迁研究来找出发展的规律,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1、1、2选题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概括地讲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研究,在理论上探讨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作用。

对当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系统地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生产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作用。

1、3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研究的方法

(1)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农田水利建设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变迁方式的研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对某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又要对某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

(3)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把握属于宏观分析方面的研究,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分析研究属于微观分析方面的研究。

(4)理论分析和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不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当代*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状况做出了实**的分析。

1、3、2技术路线

(1)广泛阅读当代*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资料,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情况为研究载体,对当代*农田水利建设和当代*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可行*研究。

(2)参照当前经济史学界、农业经济学界的研究理论成果,以历史发展的阶段为红线,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基本框架。

(3)整理资料,分析与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当代中农田水利建设变迁进行研究分析,初步完成论文写作。

(4)借鉴经济学、经济史理论、经济思想史理论的发展规律,重点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式及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并对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基本完成论文写作。

(5)进一步核实史料,去伪存真,凝练语言,理顺逻辑关系,完成本研究。

1、4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是从纵向来重点理清当代*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演变过程,横向上则论述分析了三个历史阶段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现实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纵横兼顾,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丰富农业经济史、基本建设投资研究的研究内容。

1、5研究创新点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新*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的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各个阶段,清晰地勾勒了当代*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实现了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篇三:mba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1选题意义和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信息产业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加上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全球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上紧密联系,包括交换和协调、相互关联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程度。以服务、劳动、商品、资本和信息跨国界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正在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得到加速发展,它对传统的产业的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竞争的模式及发展*家的国家发展模式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基于以上加速发展的背景,以及跨国企业寻求全球扩张和最大限度利用全球优势资源的内在要求,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投资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跨国采购市场仍然一枝独秀,跨国采购量每年高达45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至8%。

跨国采购繁荣的前提是全球物流活动的迅速发展,造成这种全球物流发展趋势的因素主要有①*化运作逐渐普遍②经济利益驱使③经济区域化推动④科学技术的促进⑤约束规制逐渐取消通过对alfalaval集团公司的全球采购部门采购模式介绍和分析,寻求一种复合的全球采购模式对跨国公司的影响以及利弊,从而对*的跨国企业走出国门,对于全球采购方面的起到一个启迪的作用。同时,全球采购对于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上的起到印*和补充。

通过全球化经济下的全球采购大环境的介绍,对比全球采购模式的现状,对alfalaval集团公司的全球采购部门采购模式介绍和分析,利用演绎的方法,总结出一种复合的全球采购模式对跨国公司的影响以及利弊,最终是解决跨国企业全球采购模式对公司成本,以及采购效率上的影响。

1、2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全球采购在国内采购的原因,所以对于国内的公司,等于无形中全球其他地方的需求都来到了国内,无形增大了许多市场需求,但是同时也由于各国之间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区别,对于国内公司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机遇 是有机会,才有发展,这对于我们公司熟悉其他国家产品,熟悉各国技术内容,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运用全球采购的机会就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于跨国企业,还是国内本地企业,抑或理论实际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采购系统中,全球采购模式的选用对于不同的跨国企业在采购成功的成型上,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之下,越来越多跨国大企业来到*进行采购,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最重要也是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在系统上保*全球采购过程的顺利进行,把全球采购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样对于国内本土的公司来说,怎样成功进入跨国企业全球采购采购系统,满足跨国采购的要求,从而成为他们的合格的供货商甚至长期合作伙伴,也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作者有幸参与了一些与协助公司在华采购的项目,从而有兴趣对跨国全球采购流程进行一些研究。以往文献研究中比较注重一般*的跨国企业的全球经营活动研究,在采购领域里研究的重点往往在于供应商的选择方法以及行为分析,而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定*和定量两种方法。然而定*分析方法主观因素站到主要支配因素,往往凭借不对称的信息进行片面的判断,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供应商的情况,得到的结论也容易与事实偏离,同时关于定量的分析方法例如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ebyprogram,ahp),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topsis),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随机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方法等,由于计算方法复杂十分繁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相对的固化,不能根绝实际情况来改变,在实际*作中不是十分现实,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致使目前供应商仍旧很难达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要求。而专注于在*的采购活动,放眼于整个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全球采购流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全球采购模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对于整个流程的分析,从而引出潜在的风险,提出可能的防范对策和解决方案,无论对于跨国企业还是对于*本土希望成为全球供应链一部分的国内企业都希望能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来进行的,在分析问题的阶段采用了swot分析进行,对整个全球采购模式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四个方面的列举,最终的出一个共享平台的方案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1、3研究过程本文的逻辑结构如下:

[篇四:建筑工程毕业设计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的gb50010-2002,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4、文献研究概况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

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变形和塑*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适用*和耐久*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定值设计法:

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的设计方法,即确定*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

2、概率设计法:

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统计为主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的设计方法,即非确定*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观念来设计结构,也就是出现结构荷载效应3大于结构抗力r(s>r)的概率应小于某个可以接受的规定值。这种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至70年代后期在*上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自80年代中期,结构设计方法开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过渡。

面向对象编程使创建windows程序较为容易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对象编程,或oop。这种技术可以创建可重用组建,它是程序的组成模块。

几个定义控件提供程序可见界面的可重用对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标签和命令按钮。

事件由用户或*作系统引发的动作。事件的示例有击键、单击鼠标、一段时间的限制,或从端口接收数据。

方法嵌入在对象定义中的程序代码,它定义对象怎样处理信息并响应某事件。例如,数据库对象有打开纪录集并从一个记录移动到另一个记录的方法。

对象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义其特征的属*,定义其任务和识别它可以响应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体是visualbasic中所有对象的示例。

过程为完成任务而编写的代码段。过程通常用于响应特定的事件。

属*对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颜*或文本。属*决定对象的外观,有时也决定对象的行为。属*也用于为对象提供数据和从对象取回信息。

3、设计主要内容

本软件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的框架的设计。毕业设计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钢架分析程序的改造对结构力学教研室版平面钢架分析程序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

(1)编写自动生成节点坐标和单元节点编号的程序,或以图形方式输入计算简图。

(2)修改程序,使之适合多工况内力计算;(3)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人机界面。输出应可选的显示各构件端力和内力图。

2、编写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机构的构件设计程序

(1)根据有关的规范,应明确计算的各种荷载(恒载、楼屋面活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的计算方法,在次基础上编写自动生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点荷载和单元荷载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确定。自振周期用经验公式确定。

(2)计算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框架各杆件的内力。计算结构存放在各自的杆端力(随机)文件中。

对竖向荷载下的梁端弯距进行塑*调幅。

(3)在(2)中产生的杆端力文件基础上,分别计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内力。计算结果存放在适当的文件中。

(4)从(3)生成的文件中选出最不利组合,同时给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确定应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规定,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3、成果形式本毕业设计的成果应包括:

1)、可运行的、并能给出正确计算结果的源程序在存放源程序的软盘中,应至少有一个算例的数据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键入数据的前提下,显示正确地运行结果。

2)、软件使用手册这是为用户准备的关于软件使用方法、*作步骤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软件说明书这是软件作者的工作档案,是软件维护的基本资料。其中应包括:

(1)软件所依据的工作档案、力学和工程结构模型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主要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号的含义,重要算法的文字说明:

(2)程序的结构:模块的划分的情况、各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模块的功能;

(3)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源程序文本。其中应注明各标识符的含义(尽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号)。各程序段的功能、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说明;

(4)为使他人根据软件说明书读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递交梁、柱配筋图纸一张。

4、对自己所编程序的评价

(1)对算例计算结果的合理*进行必要的分析;

(2)总结软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及教训,提出设计改进意见。

以上各项资料处源程序文本以软盘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计算机打印。

5、进度计划

第一周毕业实习,参观工程,收集资料。

第二周需求分析:描述计算机模型,编些初步的软件说明书。

第三周软件设计:选择模块划分的方案

第四周模块设计: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梁柱截面数据)或数据输入界面设计(可视化图形输入)

第五周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框架数据、附加荷载)

第六周模块设计:荷载计算(恒载、活载),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七周荷载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八周模块设计:梁配筋计算

第九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模块设计:柱配筋计算

第十二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软件测试或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第十五周软件测试

第十六周整理源程序,编写软件说明数和用户手册

第十七周编写软件说明书和用户手册,形成毕业设计全部文件,准备答辩。

第*周毕业答辩

[篇五:土地资源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而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因此,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位置,城市规划区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现实道路就是发展、建设城市规划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农地非农化明显加快的过程当中,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更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只能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发展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之中,研究和探索城市特别是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土地供需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地化解这个矛盾。因此,无论从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资源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处于城市化加速期的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是深化土地利用研究内容的重要手段。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思路、新理论的提出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翔实的数据来保*。因此,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获得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以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就是要在获取大量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指标体系,并经过数学统计与评价方法,通过对几年数据变化的对比,利用gis技术完成对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挖掘程度的分析,更为直观的显示出近几年时空变异特征。这一评价能够对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对土地利用的理论的深化提供具体的佐*。

二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是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镇,而且现有的许多城镇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客观上,城镇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

三是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在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时将“地根”与“银根”一道当成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闸门,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国发32号文要求把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切入点、突破口,通过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研究,制订相关的土地利用对策和措施,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是提高规划科学*、改进规划*作*的重要方面。我国在内生动力与外部发展机遇的双重催化下,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热潮蓄势待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的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日趋尖锐。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和对策,正确引导土地使用方向。同时还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了解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加强增量土地供给和存量土地供给的衔接,使土地供应计划的制定依据更为充分,以确保各城镇土地供给的科学*、台理*和公平*。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还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推动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的进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发展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化,gi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近几年,学术界对gis技术在土地集约利用、城市规划、土地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相应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gis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监测土地动态变化,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当中。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缓解我们当前日益突出的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仅是贯彻土地利用基本国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规划科学*、改进规划*作*的重要方面。同时,gis方法的应用,更科学的说明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直观的表现出土地利用当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相关文献综述

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是相对于粗放式土地利用而言的。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飞速时期,因粗放用地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的运行。*领导多次强调,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适当的资金、物质、和技术以提高集约度的土地经营方式。其内涵扩展包括以下3层含义:

1、土地地块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集约化利用。

2、土地类型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集约化利用。

3、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根据有限土地资源自然属*(土地经济、生态、适用*)和社会属*(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有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土地集约利用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以此找出一些适合于特殊区域的检验方法。

[篇六:2014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和盲目*。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可行*、连续*;(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时变*和不确定*,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和不确定*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等优良*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和非线*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

《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