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开题报告范文(大全)》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开题报告范文(大全)》。
第一篇: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社区是管理一定区域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自治组织,因而自然承担了基层调解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房屋租赁、邻里关系、经济债务、损害赔偿等公民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生发的民间纠纷日益增多。社区调解可以及时疏导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再者社区调解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以国家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为依据,通过调解组织耐心细致的说服和劝导工作,促使群众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中,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消除隔阂、增进团结、维护稳定。调解工作要力求及时、公正,傲到以法服人,以理劝人,以情动人,使公民明法识理。但是由于社区调解制度的不完善、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社区调解的效果差,形式化的一种现象。这对于社会安定是极为不利的。
社区调解制度生长于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背景下,对于我国转型期发展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社会主义调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又具有独特的功能与特点,如何做好社区调解工作,把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促进社区邻里和睦,维护社区安定团结的局面,是当前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认识到社区调解的弊端所在,才能更好的进行社区调解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垫定基矗
二、方案拟定与分析法
本论文准备结合课堂所学理论和实习过程中的实例,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论题:
三、社区概述
(一)社区调解概述
(二)社区调解与社会关系的概述
1、社区调解的工作总体介绍
2、社区调解的弊端
(一)硬件上
1、场地
2、资金
(二)软件上
1、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2、缺乏系统的工作流程
3、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
4、调解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三、如何进行改进
(一)加快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加快调解中心建设,优化整合调解资源。
(二)创新社区调解工作管理机制。
(三)提高调解工作人员素质。
(四)切实发挥“合力作用”。
四、实施计划
XX年.12.01――XX年.12.10论文选题
XX年.12.11――XX年.12.20开题报告
XX年.12.21――2010.01.20撰写初稿
2010.01.21――2010.04.25论文修改
2010.04.26――2010.05.10论文定稿
2010.05.11――2010.05.25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张璇.现代调解制度的价值考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XX,(05).
2、唐茂林.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XX
3、黄翘云.和谐社区长效机制的探讨[j].武汉学刊,XX,(01)
4、张芝霞.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j].社区,XX年,(05)
5、姜振华.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XX年,(03)
6、郝增福.社区调解引入“民主听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司法,XX,(04)
7、罗淳.社区问题探讨[j].理论与改革,1999,(02)
8、陈新江.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之我见[j].中国司法,XX,(07)
9、姜良栋.建立治安调解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公安研究,XX,(07)
10、江舟.治安调解处理的背后[j].检察风云,XX,(19).
11、刘武俊.重估调解制度的价值[j].中国司法,XX,(01).
12、约翰・布拉德,戈玉和.社区调解、刑事司法与恢复性司法――法律制度的重构[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XX,(03).
返回目录>>>
第二篇: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
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产品设计
2、选题理由
制造技术是各国经济竞争的重要支柱之一,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进的制造技术,而机床是机械制造技术重要的载体,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机床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先行部门,担负这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任务,以1994年为例,全世界基础的消费额达261.7亿美元。其中美国的消费额56亿美元、中国33.6亿美元。所以,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机床工业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机械制造业中,大批大量生产时采用专用机床、组合机床、专用自动线等并配以相应的工装,这些设备的初期投资费用大、生产准备时间长,并且不适应产品的更新换代。单件小批生产时,由于产品多变而不宜采用专用机床,特别是在国防、航空、航天和深潜的部门,其零件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几何形状也日趋复杂,且改型频繁,生产周期短,这就要求迅速适应不同零件的加工。书空机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自动化机床,它较好的解决了小批量、品种多变化、形状复杂和精度高的零件的自动化加工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机床数控技术正从普通数控向计算机数控发展。一个国家数控机床的拥有量(相对值),标志着这个国家机械制造业的现代化程度。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因其特有的加工方式及其加工范围广在数控机床中占有重大的比例,因此研究《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产品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机床工业高度重视,竞相发展机电一体化、高质量、高精、高效、自动化先进机床,以加速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欧、美、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展开激烈竞争,已形成一条无形战线,特别是随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速发展,各方用户提出更多需求,早已成为四大国际机床展上各国机床制造商竞相展示先进技术、争夺用户、扩大市场的焦点。中国加入WTO后,正式参与世界市场激烈竞争,今后如何加强机床工业实力、加速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实是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数控机床出现至今的50年,随科技、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
例如:在19世纪初时是1mm级,到20世纪初时提高到了0.01mm级。而近30年来,普通机械加工的精度已从0.01mm提高到0.005mm级,精密加工的精度已从1um级提高到0.02um级,超精密加工的精度已从0~0.01um级进入纳米级。在表面粗糙度方面,日本用萤光碳素泡沫抛光剂和细微SiO2粉末抛光工作,成功获得了小于0.0005um的表面粗糙度。过去们只注意表面粗糙度、波度和纹理等表面特征,忽视了表面之下0.38mm范围内的内部效应,即次表面效应对零件可靠性的影响。这方面尚需深入研究,采取相应措施,方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中国於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曾三起三落、终因表现欠佳,无法用於生产而停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
处於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与日本数控机床的水平差距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象日本“机电法”、“机信法”那样的指引;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4、研究内容:
1.按图纸要求制定真确的工艺方案
2.选择合理的刀具和切削工艺参数
3.编写数控加工程序
5、研究方法:
首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教材及新闻背景资料,包括机械制造的原理及方法,质量管理应用,数控机床现有技术水准,国际水平探讨方面的书籍,报刊。以了解可靠性的内容,质量管理的概况和数控机床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然后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现状及需求。接下来进行分析与设计。确定数据来源的真实准确。再进行系统设计由于现有设备所采用的是分析设计方法,因此可以首先对原有设备进行适当的测试与调试,然后使用快速原型方法来提高加工质量,等得到企业有效的反馈信息后再可以考虑用统计分析法和棕合法进行接下去的再分析,再设计
6、进展按排:
1、准备阶段(12月15日~12月30日)。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参考资料
2、完成开题报告及论文大纲交老师批阅(1月1日~1月15日)
3、依据论文大纲完成论文一稿交老师批阅(1月16日~3月10日)
4、完成论文二稿交老师批阅(3月11日~4月10日)
5、完成三稿(4月11日~4月30日)
6、完成相关论文简介、答辩提纲,准备答辩阶段(5月1日~5月10日)
7、毕业设计答辩阶段(5月中旬)
7、主要参考资料:
1、周昌治,杨忠鉴,赵之渊,陈广凌,机械制造工艺学,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2月第6次印刷.
2、张丽华,马立克,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2版
3、杨建明,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3次印刷
4、吕天玉,宫波,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3次印刷
5、高波,机械制造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次印刷
6、黄鹤汀,王芙蓉,金属切削机床(上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第10次印刷
返回目录>>>
第三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1、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2、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3、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4、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5、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6、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7、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xx年第6期第140页。
8、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xx年第4期第38页。
9、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10、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11、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02期,第39页。
12、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四篇:开题报告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文章的创新点
1、选题目的
本文选题目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了解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和高技术产业的相关知识;第二,将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运用于高技术产业;第三,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区域政策。
2、选题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地理集中度的研究比较充分,对地理集中度的测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的制造业上,很少有学者将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应用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的不断渗透,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对高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及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的写作希望能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的地理集中进行实证研究,以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年―2007年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数据为样本,对该时间跨度内我国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和CR指数进行测算,借此分析我国十余年来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并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区域政策。
3、本文的创新点
将地理集中度应用与高技术产业领域,此类研究在国内还极为少见;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创新性的利用协方差来计算区域基尼系数;此外,本文还采用了空间变化趋势和时间变化趋势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产业地理集中研的究成果丰硕。Krugman(1991)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测量了美国106个三位数的地理集中度,发现低技术产业在空间上更为集中。Ellison和Glaeser(1997)设计了测度产业地理集中的的指标EG指数,并计算了1987年美国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产业在州、县等空间单元的EG指数,来测度这些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几乎所有产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地理集中,对给定的空间尺度,产业分类越细,产业在空间上越集聚;对同一类产业而言,空间尺度越大,集聚态势越显著。Amiti(1998)计算了EU十国的三位数水平的27个产业的基尼系数以及五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检验了1968―1990期间欧洲的工业地理集中的变化情况,并得出在欧洲产业中间投入强度与其地理集中程度成正相关的结论。Maurel和Sedillot(1999)设计了新的指标(MS指数)来研究产业的地理集中,并测算了法国四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273个产业中,有211个产业的MS指数大于0,分布比较集中。
在国内,今年也兴起了一股研究产业地理集中的热潮。粱琦(2003)计算了1994年、1996年和2000年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值,分析了这些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杨宝强(2003)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分别按省级行政单元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但愿对中国1992年和2000年三次产业的地理集中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仍然很低。罗勇和曹丽莉(2005)利用EG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王业强和魏后凯(2006)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1980―2003年制造业行业数据计算了区位基尼系数、SP指数和MHHI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绝对地理集中和相对地理集中并存,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贺灿飞和谢秀珍(2006)的研究较为完整系统,他们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测算了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情况,发现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区域分散而在90年代趋于集中,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向多元化发展。张文彬和黄佳金则利用熵指数,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在1988―2003年地理集中度的时空演变情况,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行业地理集中度上升。
2、国内外对该论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集聚、专业化与集群是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魏后凯)。在国外,自Krugman(1991)起,Ellison和Glaeser(1997)、Amiti(1998)、Brulhart(1998)、Haaland(1999)、Midelfart(2000)、OvermanHenry(2000)、NikolausWolf(2004)等人在该领域做了大量。
相比而言,国内关于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比较晚,但近年来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科的热点问题,表现为近几年来,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系统。笔者根据中国知网资料统计,2003年,该领域发表期刊论文3篇,2004年为4篇,2005年为7,2006年为23篇,2007年为25篇,20xx年为33篇。
该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证研究上,国内外的学者都是通过对具体行业的地理集中度进行测度,进而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议。该领域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这一特点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主攻方向
论文主要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阐述地理集中度的相关概念及其测度,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为该产业的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2、主要内容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系统地整理了定量测度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利用数学和统计知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基尼系数和CR指数进行定量的计算,以此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格局的时空变化趋势;构建数学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建议。
3、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学建模和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突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证分析相结合,力求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责任编辑:1041)
4、技术路线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1、20xx年10月―20xx年11月,根据自身研究兴趣以及系里公布的选题指南确定论文选题。
2、0xx年12月―20xx年1月,收集阅读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书初稿。
3、20xx年2月,向论文指导老师提交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书,按指导老师修改建议修订。
4、20xx年3月,完成论文初稿写作,提交指导教师修改。
5、20xx年5月上旬,完成论文打印、装订,参加论文答辩。
五、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分析――以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为例.统计研究,2006(6):28―33.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7(04):68―77.
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13.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地理学报,2006,61(2):211―222.
贺灿飞,刘洋.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59―68.
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xx,27(3):623―635.
刘艳,李树民.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30(1):57―61.
彭程甸,王忠,胡瞬.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实证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4):65―68.
张文彬,黄佳金.1988―2003年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时空演变特点.经济评论,2007(1):118―123.
返回目录>>>
第五篇:开题报告
提起黑白照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泛黄的老照片。在数码相机非常普及的今天,缤纷靓丽的色彩已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时尚前卫的彩照好象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黑和白才能最好的反映出光与影的交汇,才能还原出事物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
黑白照片总是能带给你最简单却强烈的感觉,意境深远回味无穷。当你处在神秘的暗房中,看着自己所拍摄的东西在自己的控制下一点一点的显影出来,那种感觉是一种无法表达的喜悦。
1、黑白摄影的诞生
1800年,T韦奇伍德将树叶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在太阳下曝晒,皮革上未被复盖部分即逐渐变黑,取下树叶时,留下白色的影子,不幸的是,韦奇伍德未能防止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变黑。直至1805年他去世,也未能在这方面取得任何进展。
1816年,尼埃普斯用氯化银感光纸记录了一个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影像的明亮部分成为白色,在黑色金属板的衬托下,显现为影调与原物相似的正像。
1826年,他成功地将一块铅锡合金板置于一个暗箱中,从他房子的顶楼工作室,把窗外的景物记录下来。曝光8小时。这幅样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合会议上,法国政府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DD银版摄影术。这种银版摄影术既是一种黑白摄影术。
2、摄影中的黑白魅力
2.1黑白摄影的特点
黑白照片,除了黑白色以外,还有一个中间调―灰。黑、白、灰是一种极美的色调,它们能与所有的色彩组合成协调的色调,给视觉带来的美感。
黑白照片的特点,主要是改变景物的颜色,通过光的作用减弱非主要部分,使拍出的画面简洁,有助于表现物体的主体和神貌。当然这不是随便拿起照相机就可以获得的,我们必须具有熟练的摄影技巧,在构图和光的.运用上要恰到好处。很多摄影家,运用摄影技术和技巧拍摄山水风光或静物照片表现中国水墨画格调,意态感人,令人如同神往于一幅笔力浑厚,墨色淋漓的中国水墨画之中,“墨分五色”的中国水墨画意趣油然而生。
2.2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的差异
自1860年发明彩色摄影以后,黑白开始退居第二位。但为什么许多摄影家仍把黑白摄影作为表现的艺术形式?原因是我们喜爱黑白摄影的高度抽象能力,它能使我们更鲜明地自由处理线条、结构,光线、阴影。
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彩色摄影的这种优势很不确定,它没有降低黑白摄影的价值。尽管优质色彩胶片和相纸的制成为彩色摄影开辟了前景,然而黑白摄影在记录和表现现实世界方面仍然拥有它的艺术威力。
我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
彩色摄影是后起的。许多摄影师力图用色彩来自然主义地去支撑他们的照片,不考虑如何通过相机去提高和改变所摄入的景象。
虽然相机能像镜子那样忠实地再现它所看到的一切,但它还具有某种转化和抽象能力。在黑白摄影中这种能力是特别强大的。黑白照片不仅能如实反映现实,还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摄影家的拍摄意图上去。黑白摄影迫使我们更清晰地去思考,究竟我们所拍的照片有无价值,应当如何去拍。只有清晰地思考才能产生优秀的照片。
摄影就是将我们所看见的东西加以转化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这方面黑白摄影有许多优越性。许多摄影记者宁愿拍黑白照片,并非偶然。他们深知黑白摄影的这种抽象本领,能把形象简化到最必须的限度;从而有助于迅速传递信息。他们常常利用它的这种力量使照片具有戏剧性和冲击力。同样地,当他们认为有必要增强视觉信息时,就运用一种微妙的色调变化去烘托环境气氛。
黑白底片和照片可以很容易地加工成档案永久保存。它能持续存放几百年之久。相反,彩色照片的寿命却短得多。制作可供终身保存的黑白照片只需要透彻地定影和适当地水洗。一幅能让后代人看到的照片,所花费的代价是极少的。
有些摄影家把黑白摄影看作一种过时的形式,但我认为黑白摄影不是这样的,它只是与彩色摄影有所不同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不同正是在于能够促进个人的创造性。黑白相片所带来的影调、层次、以及让人玩味的情趣是彩色相片无法取代的,尤其在做人文、新闻等纪实性摄影时,黑白摄影更能给读者带来震撼和深层次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黑白摄影促使我对所要表现的事物作深入的思考。思考是为了选择最好的表现方法。黑白摄影能直接了当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画面并说服他们去理解我的观点。它具有一种无可匹敌的力量,比起彩色摄影来毫无逊色,它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因自身具有独到之处而存在的。
结论
总而言之,当世界变得越来越斑斓,黑白摄影艺术依然是开启的陈年酒坛,散发着百年佳酿的诱人芬芳;当数码摄影技术水满金山寺,黑白摄影艺术便成了永恒的金字塔;当人们拼命地追求多彩多姿,黑白摄影艺术依旧浓缩着千色万彩,仅让“黑、白、灰”之精髓,唤醒昏昏欲睡的想像思维;拾起黑白摄影,你便能掌握摄影的拍摄与后期制作的全部,而不再充混那半个摄影家;操作黑白摄影,你便在溴化银的化学反应中寻找到一种永远不老的古朴和宁静,如同面对着雪峰、草原、古民居、廊桥与幽深的小巷;钻研黑白摄影,你便能体会到摄影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不再浮躁令人深感浅薄。
黑白摄影艺术在乐趣横生的、在充满神秘感的暗室中,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对世界来说它实在太年轻,对它来说却刻录整个世界,无论沧桑还是新生。
黑白摄影不是摄影艺术的全部,确是摄影艺术的精华。它把一个喧哗的彩色世界转化为一种单纯的黑白灰色调,带有宁静的、朴素的美,具有极丰厚的艺术性和装饰趣味,所以我喜欢摄影更喜欢黑白摄影。
参考文献:
[1]《摄影简史》(英)伊安杰夫里著,晓征,筱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王景堂等译,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3]《当代摄影新锐DD17位影像新生代》,阮义忠著,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4]《黑白摄影的影调和线条》俞珠珍、颜鸿蜀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见该书第2页第1章及第9页)
[5]《高品质黑白摄影》邵大浪著,江摄影出版社(见该书第55页)
[6]《人民摄影》报1998年3月18日
[7]《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199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八种)(《安瑟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
[8]《中国摄影报》1994年10月9日五版
[9]《摄影艺术学概论》,卓昌勇、汤建萍、吴培秀在共同编著,(见该书第279页第7章)
返回目录>>>
第六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学生:袁振国
指导教师:雷鸣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8、《语言学大意》,乐嗣炳著,中华书局1923年出版
19、《中国诗学专著选读》,张寅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著,冰心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