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大全)

时间:2022-12-17 22:38:22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0436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大全)》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大全)》。

第一篇: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 、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第二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小年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三、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四、正月初一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正月十五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

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

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 旧日过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

市民年话。

“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己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命力勃发,冬去春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春节还是应该得到重视吧,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有些人的节日习俗观念已变的越来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记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学习那些观念淡薄之人,相反,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让大家的心里多一份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见到龙的腾飞。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

第三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小年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三、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四、正月初一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正月十五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

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

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 旧日过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

市民年话。

“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己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命力勃发,冬去春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春节还是应该得到重视吧,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有些人的节日习俗观念已变的越来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记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学习那些观念淡薄之人,相反,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让大家的心里多一份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见到龙的腾飞。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

第四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2月7日

调查内容:春节习俗

调查渠道:上网查询

问询长辈

调查情况:

春节习俗:

年前:

祭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贴门神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前。

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年后: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团圆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详见图1)

祭财神(开斋日):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拜佛:春节拜佛祈求好运,岁岁平安,为了讨个好吉利。(详见图2、3)

第五篇: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 窗 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第六篇: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